电子产品成瘾可能导致智力下降
德国成瘾治疗协会会长、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授指出,“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智力会越来越低,最终影响正常交流。”虽然没必要惊恐万分、废除所有电子产品,但控制和避免成瘾还是有必要的。过早让幼儿玩电子游戏,会削弱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兴趣,并有成瘾的迹象。“建议家长在孩子6岁前就不要再让他们玩了。”而孩子的“界限”要尽早建立,并坚守。
电子产品成瘾损害大脑神经细胞
数码产品有一定的辐射,会对孩子的细胞造成伤害。尤其是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会让这些东西靠近大脑,很容易对大脑神经细胞造成伤害。而且孩子在玩这些所谓的早教游戏的时候,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上面,这样会造成大脑疲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电子产品成瘾影响语言发展
孩子在玩iPad等电子产品时,只是被动接受听到的机械声音,没有主动的交流,没有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听真人发音、眼神交流,才能学会说话。
如果宝宝听太多机械声音,就会对父母和周围人的声音变得不敏感,互动交流减少,孩子说话也会更加困难。
沉迷电子产品影响儿童视力
电子触摸屏快速变换的图像、相对较小的屏幕尺寸,以及使用过程中眼睛的聚焦,会造成孩子的眼睛长时间聚焦在某一点上,加之三四岁儿童的视觉系统尚不成熟,容易出现视疲劳,进而引发近视、弱视。
使用电子产品时,屏幕应位于眼平线以下约15度,眼睛与屏幕距离应在0.5-0.66米之间。
每玩20分钟就让孩子看6米外的物体10秒以上,以缓解可能造成孩子近视的视觉疲劳。
避免在暗室中使用电子设备,并尽量降低屏幕亮度。
沉迷电子产品可导致手部疾病
触屏电子产品成为追求潮流玩具人士的新宠,许多人喜欢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设备需要长时间用手指按压或滑动屏幕进行操控,机内游戏也需要手指快速密集的移动,并不断重复相关动作。
但要注意不要“摸来摸去”,这样可能会导致手指麻木,无法伸直,甚至无法梳头。专家表示,使用触屏产品的时间不要超过十分钟。如果发现手指红肿,或者伸直或弯曲时感到剧烈疼痛,手腕无力,应尽快就医。否则,严重者会出现肌肉萎缩,甚至可能导致扳机指腱鞘炎或“腕管综合症”,俗称“弹弓指”。
预防成瘾的六个技巧
提示1:不要让孩子使用,并且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使用电子产品的机会,还会鼓励孩子模仿父母的不良行为。如果父母试图与孩子讲道理,但孩子太小,听不懂,那么他们自己就应该不要使用电子产品。
建议 2:限制或约定游戏时间
孩子不懂得自我控制,看动画片或玩游戏时,总想一下子玩个痛快。家长应该事先和孩子定下约定,并强制执行,督促孩子遵守。如果孩子违反这些约定,开始撒娇,那么家长可以取消他特别想做的一件事,作为惩罚,让孩子明白“游戏规则”。
建议三:用亲子活动代替电子产品
带孩子去发现一项他/她喜欢的运动,陪他/她一起玩,让他/她享受运动的乐趣。家长陪伴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玩游戏、做手工、亲子阅读、讲故事等,这些都可以代替电子产品。如果孩子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亲子快乐,他/她还会去寻找电子产品吗?
建议 4:鼓励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可以进行团体游戏的玩具,比如积木、百科书等,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或者鼓励宝宝加入其他小朋友的行列。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宝宝的分享意识和合作意识,还能为宝宝长大后沉稳得体的社交能力打下基础。
建议五:带孩子到户外亲近绿色植物
家长应多带孩子外出,露营、徒步、玩耍,亲近大自然。绿树成荫有利于孩子眼部放松,也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可将户外活动分为日常户外运动、每周郊游、年度徒步游三种。将孩子纳入每次户外活动的计划中,让孩子积极参与。
建议六:利用孩子的叛逆心理
孩子通常比较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你越禁止他们做某件事,他们就越想做。除了告诉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危害外,还要适当安排不超过2小时的游戏时间。这期间不要管教孩子,让孩子慢慢养成规律的习惯。时间长了,孩子很可能对电子游戏失去兴趣。
学习感觉统合是学习一切的基础!
感觉统合失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需要进行必要的矫正。感觉统合失调的通俗说法是: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非常轻微的障碍,药物治疗无效,必须通过合理的训练来纠正。
有些家长认为只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才需要感觉统合训练,其实不然。根据大量的科学调查研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专业的训练会比较容易纠正,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就很难改变,成为孩子一生的遗憾。经过训练后,孩子在身体平衡与协调、注意力、情绪、自我控制、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饮食、睡眠等方面都有令人满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