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戏:微信的机会,中国游戏市场的红利,缔造新型财富故事

2024-06-06
来源:网络整理

“微信的机会可能是中国游戏市场的主要红利市场,未来小游戏可能是国内游戏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

小游戏创造的财富新故事

今年,游戏行业出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身边有不少人在做小游戏,并且从中赚得盆满钵满,但每当有人提起这件事情,大家都讳莫如深,不肯透露太多信息。

经济环境无可避免,游戏行业也不能幸免,裁员、项目取消随处可见,市场陷入肉眼可见的饱和竞争,所有赛道都在哀悼……大家都担心自己的蛋糕和饭碗被别人抢走,当然不会像形势好的时候那样坦诚地分享赛道商机、品类机会。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发现,小游戏正在成为当前相对为数不多的蓝海市场之一。

比如,Gyro 在 2019 年加入的一个微信小游戏行业群,前几年都不是很活跃,但今年几乎每周都有人涌入,群聊人数增长到 500 人。再比如,Gyro 过去接触过的一些小游戏团队,现在很少在朋友圈发声,但你不用问他们最新的动态,问他们只会说“正在做项目”——懂的人就懂。

而且很多公司的财报会议明确地告诉你:你快一点,也许就能赶上来喝一口汤。

平台腾讯释放的信号最为直接,根据他们在财报会议上透露的信息,微信小游戏不仅月活跃用户数达到4亿,而且2023年第二季度,微信旗下有超过100款小游戏,季度总收入超过1000万。

开发者也相当活跃。掌趣科技在投资者活动记录中表示,小游戏是公司重要战略布局之一,目前以自研为主。吉比特董事长陆红燕也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从以往的趋势来看,小游戏的市场规模可能超过APP的市场规模。”

更夸张的是,陀罗还听说过民间好几个令人震惊的致富故事。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原来做小游戏后来做APP的开发者聊天,他说他年初账户里只有100万,想找融资,后来又转回来做小游戏,几个月后他很自信的跟我说,今年要定一个小目标——1个亿。你能想象吗?光是做那种益智类的小游戏,这个品类就能赚1个亿。”

——“现在整个微信生态中月销售额过亿的产品已经不少于10款,微信小游戏的赚钱能力远超出外界的想象。”

——“部分头部产品日投放金额已突破3000万;部分头部产品2020年仅在微信平台的月购买量就达3亿。”

即便抛开极少数靠做小游戏翻身的传奇人物,很多中下层的小游戏开发商其实也过得相当不错。

一位几年前离开小游戏领域的开发者告诉陀螺,他身边很多人还在坚持做小游戏,“小游戏的开发周期可以缩短到两周到一个月,成本摆在那里,即使单款游戏赚不了多少钱,优势就是门槛低、周期快,如果你做了10款游戏,其中有一款爆款,就能赚钱——小游戏讲究的就是概率。”

另一位买流量的从业者也有类似的看法:“做小游戏最重要的是速度,一个月至少出一款,稍微好点的游戏三个月就能出一款。开发者一年做10款游戏,不断寻找灵感和创意,时间长了就有机会做出两三款爆款,而这些爆款都有百万级的日活。只要做出一款游戏,团队就能过上舒适的生活。”

业内人士也告诉陀螺,有些人以独立开发者的心态做小游戏。“他们工作不太卖力,也不996,更多依靠灵感和交流。工作环境很自由开放,能想出很多新点子和创意。一款产品往往要两三个月才能做出来。他们很多人都有家庭,认识几个同事或者朋友,可以组成一个小团队,一起干活,赚点钱。”

更别提以《小蚂蚁王国》《叫我老板》《这座城有好农场》等为代表的多端产品,其小游戏版本在微信平台上十分火爆。

机会不是凭空而来的,早在去年年底,一家中型研发运营公司的老板就曾向陀螺财经直言:“从我的观察来看,小游戏是当前游戏行业最好的机会。”问题是,小游戏为什么值得投资?

多重利好因素,小游戏成今年最大风口

事实上,直到现在,国内很多游戏从业者依然不看好小游戏。一是多数人认为小游戏不够水准,二是认为小游戏赚不了大钱。然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小游戏,尤其是微信小游戏,一直都是一门大生意——基于去中心化的平台,微信生态的数据多少有些隐蔽。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陀螺,自从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打破流量壁垒以来,微信市场出现了明显增长,去年微信小游戏占据了国内游戏买量45%的份额。

对于开发者来说,比整体买量数据更现实的是微信小游戏远高于传统手游的毛利率。据深圳一家游戏公司从业者Z介绍,这些看似微薄的毛利,在过去可以忽略不计,但当行业进入下行通道,即便实力雄厚的公司也开始尝试通过降费来提升利润率,小游戏看似微不足道的内购收入就会变得更具吸引力。

“微信小游戏不仅单价比传统小程序便宜,转化速度和效率也更好。比如说,如果把小游戏版本和同款产品的APP放在同一个位置,APP版本的转化率就会比小游戏差。这是因为小游戏涉及到额外的跳转,如果用户对你的小游戏不感兴趣,就不会打开。”Z解释道。

更重要的是,微信生态在过去两年持续收获红利。资深小游戏从业者S向陀螺分析道,在2021年经历短暂的低谷后,微信小游戏其实迎来了几个利好因素。

一是用户行为的改变,疫情三年后,通过核酸检测、出示出行码,微信用户逐渐养成了打开小程序的习惯,微信下拉窗成为用户重要且常规的入口。

程序开发开发_周到的小程序开发_程序开发周期

第二是开发环境的不断改善,在IAA产品广告泡沫破灭之后,小游戏的产品品质不断进化,不断向中重度产品进化,到2022年,不少小游戏已经具备了不错的产品力。

第三是平台间流量的打通。2022年腾讯、字节跳动、哔哩哔哩等互联网巨头打通流量是重要转折点;加之腾讯生态也提前打通内链,小游戏投放链路得到深度优化。

第四,现象级产品带来的流量效应。2022年9月,热门小游戏《绵羊羊》一夜爆红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给小游戏赛道带来绝对红利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重度游戏团队入局。

随着诸多利好因素的积累,小游戏赛道在今年上半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

小游戏开发者还剩多少时间?

机会是机会,红利是红利。摆在从业者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是,小游戏经过半年多的快速发展,数十万开发者涌入这个生态打造产品,是否还有机会入场?

在S看来,至少微信整体生态还有机会。“从我个人经验来看,微信的机会可能是中国游戏市场的主要红利市场,也可能是主要的增长点。我个人认为小游戏可能是未来国内游戏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

“第一,微信生态的用户规模足够大,还有很多用户还在等待转化,它们的成长轨迹需要从小游戏、轻游戏一步步走;第二,微信小游戏还有很多品类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目前爆红的游戏类型有限,很多产品还没有到达瓶颈期;第三,大部分微信小游戏开发团队能力有限,过去都是做IAA产品,现在想升级到内购,做重度游戏,但是做不出来,也不知道怎么做。”

但有机会并不代表任何人都能做到。

S指出,近几年靠小游戏发家致富的团队确实不少,这些人懂流量、懂产品,有钱也舍得花钱。“他们之所以在微信生态里这么强势,一是他们一直坚守微信生态,近两年才把产品上架抖音;二是他们在微信耕耘这么久,对微信生态非常熟悉,长期与平台保持密切沟通,对平台的发展方向非常清楚。”

种种先发优势让后来者难以与老手竞争。即便你对微信生态、买量市场、休闲产品有一定了解,在游戏行业耕耘数年,如果在零经验的情况下贸然进入小游戏行业,很可能要付出高昂的学费——“因为你没有实战经验,进去了就死定了”。

即使是手游团队,在转战小游戏时也面临不少困难。

首先,手游团队的开发速度比小游戏团队要慢2到3倍,如果学习海外游戏,可能要慢4到5倍。

其次,将手机游戏转为微信小游戏也存在很多技术问题,很多代码需要从头开始,整体框架需要重新调整。比如小游戏对包体大小要求严格,手游团队往往不知道该怎么改;一旦小游戏加载速度过慢,微信用户可能没有耐心等游戏打开,直接一滑就关闭游戏。

最后,手游团队对微信用户完全陌生,微信小游戏完全不同的产品节奏也是致命障碍,手游必须围绕微信用户的设计环节进行调整。

不过,早些年进入小游戏市场的开发者虽然还在赚钱,但也对未来充满焦虑。市场总是在变,微信生态更是变化无常,流量逻辑可能三个月甚至一个月就完全变了,开发者始终跟着生态、跟着流量走。过去靠团队能力、对生态的理解就能实现增长,现在很难实现实质性的增长。

S认为,微信小游戏市场留给“原生开发者团队”的时间可能只剩下半年左右了,等手游团队充分熟悉微信生态后,就会出现IAA、中重度产品并存的格局,大家各干各的。

结论

毕竟,任何行业、任何赛道的红利都不可能永远持续,行业的周期性永远存在。

据S回忆:“2018年小游戏刚兴起的时候,微信小游戏不管你做什么,只要懂得分享和分红,一个月就能轻松赚几百万——纯粹的奖金;2022年《羊羊》爆红之后,重度游戏买量当天就能恢复50%——《羊羊》相当于戳穿了整个互联网。”

但除了几次巨额红利之外,小游戏也曾出现过低谷,从业者也对这条赛道的价值产生了质疑。如今,周期性的故事即将再次上演。S透露,“受到买量效应和爆款效应双重红利的影响,2023年上半年确实有不少重磅手游上线,直接推动了广告价格上涨和IAA产品收入的提升。但下半年市场形势急转直下,买量竞争加剧,现在IAA产品盈利能力没有以前那么强了。”

事情正在发生变化,接下来小游戏的主旋律或将转向中型、混合型变现产品。


往期推荐


合作请联系


游戏陀螺的联系方式:
商务合作对接:

西柚:(微信13715769102)

文静:(微信mutou_kiki)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