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聚合支付政策汇总,从业者必读

2024-06-06
来源:网络整理

2017年是强监管的一年,聚合支付行业的日子也不好过。年初,央行认可聚合支付行业价值,鼓励银行、支付机构向商户提供聚合支付服务。年底,无证经营整顿,渠道关闭,聚合支付行业伤亡惨重。这里我们简单整理了2017年聚合支付相关政策,从业者必读系列:

单击查看更大的图像

以上汇总信息都是对聚合支付有比较直接影响的文件,例如备付金集中存管、中国银联等相关文件,这些文件对整个支付行业都有影响,但对聚合支付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政策鼓励狂欢

在14号文和45号文中,央行要求加强聚合支付监管,肯定聚合支付的产业价值,鼓励银行、支付机构向商户提供聚合支付服务。这带动了2017年聚合支付的快速发展。除了支付机构,银行也开始展现出对聚合支付的热情。除了工行、建行等大型国有银行外,浦发、中信、平安、恒丰等多家股份制银行都加入到了聚合支付的研发和推广中。此外,地方银行也加入了这场“狂欢”:

6月15日,兴业银行与朝阳农贸市场联合推出新格支付聚合支付系统;

6月16日,安徽省农信社推出新型聚合支付平台“金农信e付”;

6月22日,长沙银行推出聚合支付品牌“呼啦”;

7月,宁波银行推出E-聚合支付服务。

不仅如此,在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后,银联还选择向银行开放接口,让农业银行率先推出银联聚合码。

狂欢节期间地上的鸡毛

然而狂欢之下,却处处是一地鸡毛。聚合支付违规风险较高,不少外包收单机构借聚合支付之名,进行“二次清算”,此外,跑路事件也屡见不鲜。

2017年8月,一家名为“新掌柜”的聚合支付平台涉嫌“跑路”。

该公司网站已关闭,官方电话无法接通,办公大楼空无一人。

上海新卡硕还被曝跑路,高管卷走员工工资。

聚合支付品牌第一名_聚合支付品牌排行_聚合支付app品牌第一名

聚合支付自诞生以来就面临各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盈利能力和二次清算风险。96费改后,支付机构在费用方面的收入减少了一半,更别提作为收单外包机构的聚合支付服务商了。在二次清算风险方面,甚至有业内人士直接指出,所谓的聚合支付服务商90%以上都是“二次清算”,这话有些夸张,但也说明聚合支付的二次清算现象比较严重。

政策横扫千军,合规才是大势所趋

乱象之后,大秩序来临。217号文件发布后,整个聚合支付行业开始骚动起来,因为这涉及到聚合支付的基础——支付渠道。217号文件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加强对无证机构的整改,持牌机构自查要在2017年底前完成,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组织的检查要在2018年2月底前完成,人民银行总行的现场检查要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所有总结和处罚结果将在2018年6月前公布。对聚合支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支付渠道的紧张局面。

银行渠道已开始整顿清理聚合支付,暂停受理申请,受影响的银行包括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的渠道。

支付宝、微信、京东等也已大规模停止接受申请。

通道不稳定,出现重复条目​​。

上游通道被关闭,导致无法开展业务。

不仅217号文,其后的281号文也对聚合支付的业务细节进行了限制:

不得违法宣传。收单业务广告内容不得使用或隐匿“零扣费率”、“低扣费率”、“费率自由定义”、“滚动商户切换”、“一机多商户”、“T+0”、“D+0”、“即时支付”、“刷单”、“套现”等涉嫌不正当竞争、误导消费者或违法违规行为的字样。

信用卡收单限额:所有小微商户使用同一张身份证、同一收单机构受理的信用卡支付金额上限为每日1000元、每月元。

对于聚合支付而言,281号文发布后,已经不能正常“推广”和“套现”。

此外,296号文、242号文出台后,对条码支付业务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实码500元的限额限制了聚合支付的商户拓展范围,未来以二维码为核心业务的聚合支付服务商将瞄准小微商户。

那么,在一系列规定出台之后,聚合支付又该何去何从呢?这是2018年聚合支付应该思考的问题。

温馨提示:移动支付网已上线数据库功能,以上文件可供下载学习。移动支付网-导航栏【数据库】-数据查询

此外,2018年1月26日,由支付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垂直媒体《移动支付网》、《支付圈》、《支付百科》联合主办的“支付公开课”将在北京举行,重点探讨聚合支付的变革路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