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字节跳动在房地产方面“跳得”很大。
先是在节前悄然收购北京麦天旗下房地产经纪公司,随后又在10月8日成立福建浩房友兴,经营范围包括房地产经纪。
就在大家以为其要大举进军房产经纪领域时,星富里相关负责人紧急“辟谣”,称此次收购只是为了获得资质,“目前的战略重点还是放在网络内容建设上”。然而话还没说完,字节跳动间接全资拥有的兰州浩方有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于本周成立,经营范围依然是房产经纪。
这一系列激烈动作的用意很难让人不去猜测。
不仅字节跳动,包括阿里巴巴、京东、腾讯、小米等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巨头近年来均相继对房地产领域进行投资。
然而在互联网玩家争相入市的另一边,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全面收紧,今年以来房地产交易量大幅下降,多家房企相继倒闭,房企贝壳找房股价也持续下跌,直接跌破发行价,近期更是传出裁员消息。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房企抱怨,为什么字节跳动等公司愿意冒险一试呢?
字节跳动悄然收购7家房地产经纪公司
事实上,字节跳动在房地产领域的野心早已显露无遗。
2019年8月,字节跳动通过北京星云创基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收购星富里的运营公司,从而进入房产信息服务平台,并销售广告。从星富里的定位来看,其业务与贝壳、安居客类似,主要以线上为主,包括信息内容和房产交易两大核心部分。
具体来说,在一手房业务上,幸福里主要通过前端客服组织看房团的方式拓展客户群体;在二手房业务上,幸福里主要通过端口模式对接麦田、我爱我家等中介房源,此时的幸福里更像是一个房产信息平台。
变化就发生在今年,2021年7月2日,重庆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变更为包含房地产经纪服务,吹响了字节跳动进军房产中介行业的号角。
随后不久,字节跳动香港又将“房地产经纪业务”加入经营范围,并成立全资子公司合肥浩房有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也包括“房地产经纪”。
7月28日,字节跳动全资收购广州久林商贸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广州房友星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变更为广告制作、房地产经纪、房产咨询等。
9月28日,字节跳动旗下北京浩方有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收购北京金麦田旗下北京福网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
此次收购对于字节跳动来说意义重大。根据《房地产经纪管理条例》,我国对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开展房地产经纪活动有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必须具备营业执照;二是必须具备备案凭证。此前,字节跳动并不具备上述资质,于是想出了“曲线救国”的办法,通过收购具备资质的壳公司,获得了打开房地产经纪大门的钥匙。
此后,如上文所述,字节跳动迅速成立了福建浩房有行、兰州浩房有行两家公司,至此,字节跳动通过设立新公司、收购股权、变更经营范围等方式,已拥有7家包含房产经纪业务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字节跳动远不止是唯一一家跨界做房产中介的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巨头都有房地产梦
阿里巴巴、京东、腾讯、小米都来了
阿里巴巴是第一个对房地产中介业务表现出兴趣的公司。
早在2010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就与口碑网合作上线房产频道,此后又多次与万科联手推出团购、特价房销售项目,阿里巴巴还通过天猫、淘宝两大平台开展房屋拍卖、特价房销售业务,并逐渐成为阿里拍卖的业务板块。
2018年,房地产交易服务商易居在港上市,当时阿里巴巴以3.9亿港元认购新股,成为易居四大基石投资者之一。2020年7月,阿里巴巴宣布与易居合作,联合推出线上房产交易平台“天猫好房”,声称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完成线上选房、看房、签约、支付等环节。阿里巴巴也借此机会增持易居股份,成为易居第二大股东。
相较于阿里巴巴,京东进入该市场较晚。
2017年,京东宣布推出房地产电商平台“京东房产”,开始与开发商和服务商合作;2018年9月,上线“京东直租”业务。在这两次布局中,京东都以流量平台的身份与开发商合作,也算是进军房地产行业的一小步。
去年5月,京东开始向“经纪人”角色迈进,推出“自营房产”业务,可为用户提供线上选房、在线下单及交易功能,以及精选房源、专属折扣、价格保障、无理由取消等特色服务;2020年10月,京东房产宣布线下品牌“豪房静选”正式上线。截至目前,“豪房静选”已有3000余名线下经纪人为消费者提供看房服务,服务用户数突破5万。
相比上述两家公司,腾讯的做法要简单粗暴得多,主要投资乐居、链家、贝壳等房屋信息及中介公司,并借助腾讯云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能力为其赋能,帮助上述公司打通线上线下,重构优化找房、租房、买房等交易流程。
2020年8月13日,贝壳找房在纽交所上市,招股书显示,腾讯关联方持有贝壳找房12.3%的股份,为贝壳找房第二大股东。
此外,另一家互联网巨头小米也疑似开启房地产经纪相关布局。天眼查数据显示,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于9月28日进行工商变更,公司经营范围扩大至非住宅房地产租赁、房地产经纪等。
一般来说,互联网巨头蜂拥进入一个行业,应该是行业比较火爆的时候,比如之前的消费、元宇宙,但这次是个例外,因为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寒冬。
房地产行业步入寒冬……
今年以来,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全面收紧,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大幅下降。
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加剧,28个重点监测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下降7%,同比下降进一步扩大至25%,较2019年同期下降17%。具体来看,百强房企中,9月单月业绩同比下滑的房企占比超过九成,其中六成房企同比降幅超过30%。
除了销量下滑以外,房企因现金流压力而破产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中国恒大、华夏幸福、万科、泰禾集团、融创中国、新利控股集团等知名房企均出现流动性问题。
国庆假期期间,房地产百强企业花样年控股发布公告称,未能如期兑付2021年票据剩余约2.05亿美元本金。与此同时,碧桂园服务也发布公告称,花样年控股控制的彩生活服务未能于今年9月30日偿还碧桂园物业借给彩生活服务的7亿元人民币本金。受此影响,10月8日A股上市首日,“19花样年02”和“18花样年”两只花样年债券价格分别暴跌54%和23%。
房地产百强企业尚且无法自保,更别说中小企业了。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宣告破产的房地产企业已增至302家。
与此同时,二手房市场同样表现不佳。据《国际金融报》报道,今年3月份以来,上海二手房成交量开始下滑,9月份上海二手房成交量为1000套,环比8月份下降33.23%,创下近一年来月度成交量最低纪录。市场预计10月份可能降至1万套以下。
受此影响,贝壳找房业绩也出现下滑,第二季度贝壳找房净利润同比下滑60.7%至11亿元,对应毛利率为22.1%,较去年同期下降逾10个百分点。
本周,贝壳找房上海团队也被曝裁员,有消息称研发、财务等部门将成为裁员重灾区。此外,据红星资本观察,贝壳找房还在部分城市大面积关闭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贝壳找房股价一路下跌,截至2021年10月15日,贝壳找房股价为20.9美元/股,已跌破发行价。
“房地产行业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受苦,外面的人却想进来。”一位房地产行业从业者感叹。
互联网巨头的倒闭,会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什么?
资本从来都是逐利的,当多家巨头盯上一块蛋糕时,看中的只是背后的商业价值。但如今房地产行业陷入困境,互联网巨头为何要挺身而出?他们的入局又能给寒冬中的房地产行业带来什么?
“虽然短期内,房地产调控政策全线收紧,交易量大幅下降,整个房地产经纪行业都在萎缩。但历史证明,每一次周期性的寒冬过后,活下来的企业只会越来越强。”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长期来看,房地产特别是二手房交易,作为规模超万亿的存量业务,依然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市场。”
贝壳研究院也在报告中表示,从传统新房市场来看,开发和销售速度会有所放缓,但不会出现断崖式下滑,未来5年仍将是新房销售的“第二次高峰”。家庭结构快速小型化、房屋置换改善需求、数亿流动人口的租房、养老住房需求等,决定了新房开发和销售不会出现明显下滑。
同时,随着近5年销售的商品房逐步交付入住,二手房总供应量将从目前年均约420万套增加到约600万套,成为解决住房需求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增量开发的结束其实是存量交易黄金时代的开始。
另一方面,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新房、二手房交易额达到22.3万亿元。其中,作为国内最大的房产交易平台,贝壳找房2020年新房交易额为1.383万亿元,市场份额为7.97%;二手房交易额为1.94万亿元,市场份额为26.6%。综合来看,贝壳的市场份额在13.5%左右。也就是说,还有巨大的市场份额等待撬动。“赌”的互联网巨头们,又怎么会放弃这个机会呢?
那么,字节跳动能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什么呢?
第一是获客。卖房最大的难点就是获客,尤其是获取足够数量、需求匹配的客户。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和算法优势,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房企精准获客。
以幸福里为例,字节跳动旗下的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均为日活用户过亿的流量平台,未来若幸福里能与上述产品实现流量互通,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第二是数字化。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如今买房的消费群体基本已经转向80后、90后,他们非常习惯线上看房、线上签约、线上支付。互联网公司的入局,将进一步推动传统看房模式的线上化。”
阿里巴巴蒋凡对同一问题也给出了类似的回答:“越来越年轻的消费者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拥有更强的决策能力,甚至在很多高价位的决策领域,从而带动房地产的各个环节,这使得房地产的线上数字化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对于目前的房地产商来说,巨头的进入看似挑战,实则也是机遇,若能借此机会实现迭代升级,或许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但众所周知,房地产交易流程复杂,单价高、成交频次低、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同时房地产交易又是一个非常重视线下体验的过程。目前互联网公司在获客方面提供了更多帮助,但看房、签约、贷款、交税、过户等一系列步骤仍然需要在线下完成。因此,房地产行业数字化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互联网巨头是否真的能够成为再次搅动房地产行业的“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