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充斥着抄袭、仿冒的小游戏,早已是行业发展的瓶颈期,这次的版权问题风波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如同去年的版权问题寒冬,并非坏事。
刚刚过去的2018年,国内游戏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停发、限发游戏版号的政策直接影响了国内游戏企业的生存状态。
连日来,小游戏也面临同样的危机:有消息称,申请游戏牌照新规将出台,涉及小游戏、宫斗、棋牌游戏、原创国产精品游戏等多项政策,堪称组合拳。
其中,小游戏纳入版号审核范围备受关注。不过,目前尚未有官方文件出台,但一旦实施,将意味着小游戏没有版号就无法上线。版号问题将成为困扰小游戏开发者,甚至决定其“生死存亡”的一大难题。
引起轰动的迷你游戏新规则
“如果需要申请版号,国内三大H5、小游戏引擎可能全部倒闭了”、“死的不是小游戏,而是个人开发者。很多小游戏都是量产的,如果需要申请版号,这些类型的游戏全部死掉”……
在游戏引擎社区中,很多开发者都在讨论小游戏的新规则。
这一话题的来源,是A股公司厦门吉比特旗下逸坤出版通过微信公众号透露游戏审批消息:4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地方出版主管部门召开全国游戏管理专题会议,提到4月12日开放游戏产品版号申请,部分类型游戏暂不接受申请。
其中包括加强对小程序游戏的监管,未内置付费的小程序游戏也需要版号才能上线,已上线的无版号、无收费的小程序游戏需在10个工作日内到省局备案。
值得注意的是,4月1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出版国产计算机网络游戏作品申请表》《出版国产移动游戏作品申请表》《出版获得国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网络游戏作品申请表》三个文件,证实了逸欢出版恢复游戏版号申请的消息及部分要求。
此外,4月18日,微信小游戏也更新了审核要求,不再接受个人主体发布新的角色扮演类小游戏应用的申请,不再接受个人开发者上线更新发布角色扮演类小游戏应用的申请,微信要求角色扮演类小游戏由个人主体迁移至企业主体。
种种迹象都为小游戏新规出台的传闻增添了几分可信度。如果消息属实,政策落地,则意味着原本只靠广告赚钱、不需要申请版号的个人开发者开发的小游戏,未来也只能申请版号才能上线,小游戏给个人开发者带来的红利也将减少甚至消失。
此前,根据微信规定,小游戏提交审核时,企业和个人开发者均需准备相应的资质文件,企业需同时提交《广电总局版本批准文号》、《文化部备案信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游戏自查自检报告》;个人开发者需提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和《游戏自查自检报告》。
原来只有非个人单位(主要是企业)的小游戏未取得出版许可证才可以上线,个人单位的小游戏则不受出版许可证的影响。
如果新规要求未内置付费的游戏小程序也需要版本号才能上线,则意味着无论是非个人主体还是个人主体的小游戏,都会受到版本号的影响,没有版本号和备案两项资质,新开发的小游戏无法顺利上线。
据悉,目前小游戏开发者大多为个人开发者,企业开发者开发的小游戏占比极小。有社区网友表示,企业开发的小游戏大多仍以个人开发者的名义发布。据他们介绍,微信上一万多款小游戏中,只有几百款有版号,“大部分都是近两年才获得版号的钓鱼、棋牌类小游戏版本,除这些外,有版号或有资格申请版号的不足百款。”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未来游戏牌照收紧,无论对于个人开发者还是企业开发者,甚至对于整个快速发展的小游戏来说,无疑都是一盆冷水。
小游戏问题频发,版本号只是催化剂
对于行业来说,这样的淘汰赛迟早会到来:小游戏的低门槛带来了太多的浮躁,而版号则会遏制小游戏的换皮、侵权等问题的猖獗。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热点在刚开始都会良莠不齐,出现大规模的山寨现象。此前,数乐曾与多位小程序从业者沟通,侵权问题在小游戏中更加集中,这几乎是他们之间的共识。
互联网从业者徐如晖认为,在技术门槛较低的小程序领域,很难用创意做护城河。难道不能同样有创意吗?但如果内容是护城河,那就不一样了。
许汝晖用两个案例来说明小程序“创意碰撞”的评判难度,一个是很多人玩过的《跳跳》,一个是很多人已经忘记的《西瓜足迹》。
2018年6月1日,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张图: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所有你去过的地方都用黄色亮起,显示你的好友去过了多少个城市,超越了多少用户。
次日凌晨零点,小程序开发者戴宏民兴奋地发朋友圈,宣布小程序日访问量突破千万。随后,争议四起。戴宏民发朋友圈的同一天,小程序开发者赵恩彪也发朋友圈,称“西瓜足迹”与自己半年前开发的足迹地图太过相似,要维权。
一时间,这起疑似“侵权”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但很快,和很多热门的网络侵权案一样,悄然平息。“太难界定了,就算你觉得它们都用了一样的地图、一样的界面、一样的玩法,但地图有区别吗?”许如晖说:“《西瓜足迹》一周后就被微信官方下架,这件事就此结束。”
“小程序一出来,其实就背负了山寨的原罪。”许如晖说:2018年初,上市已久但人气不旺的“跳一跳”突然火起来,山寨就是罪魁祸首。
当时有人指出,《翻翻》和另一款名为《翻瓶子》的 iOS 游戏十分相似。《翻翻瓶子》是一款由国外团队开发的小游戏,2016 年底上线,在国外非常火爆。不过,尽管被媒体大肆报道,这样的讨论却很快销声匿迹。“没人在意它是山寨还是抄袭,《翻翻》本身的火爆也就那么久。”许如晖说。
严监管恰逢其时,洗牌在所难免
只要是互联网的个体户,都很难长久,不是因为平台有没有监管,而是因为散户受到太多瓶颈制约,即使门槛低,也难以发挥创造力,大部分创造小游戏的“散户”更多是采取复活模式。
最激烈的趋势,是2018年春季,在小游戏带动小程序风潮之后,大量复活的游戏涌现。2018年爆红的黑卡相机负责人江文懿曾对媒体表示:“有些人进来就是为了赚钱,根本不关心你的生态。他们要造纸就砍树,这其实就是在破坏整个生态。”
这种破坏最集中的体现,就是2018年3、4月份涌现出来的一批复活游戏。
“上线一款小游戏,三四天就能上线,这就是审核速度。”游戏从业者陆日宇直言:其实当时很多小游戏,并没有什么设计难度,以前都是在单机游戏里出现,然后在网游时代、页游时代、手游时代再度复活。在小程序流行之前,这波游戏复兴是在H5游戏中。陆日宇将其比喻为游戏圈的历史周期规律。
这种复活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照搬。“最大的危害就是创造力的毁灭。”同样是小游戏创作“散户”的王磊非常讨厌复活游戏:“复活小游戏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它不会好。我们从后台数据可以看出,用户分享小程序的热情已经被明显浇灭了。”
也就是说,游戏版号恐慌的背后,除了个别商家因为个人时间、精力等因素,在申请游戏版号上无法真正与大公司“平起平坐”外,也反映出在海量侵权之下,小游戏自身信心的不足。据微信官方在2019微信公开课上公布的数据,2018年微信小程序侵权投诉近4000件。从投诉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小程序的昵称、头像、功能介绍;二是小程序的内容。从投诉内容来看,涉及版权侵权、商标侵权、专利侵权等,其中,版权侵权投诉较多。
今年以来,微信加大了对小游戏的关注。在2019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团队把小程序和小游戏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为数据表现优秀的创意小游戏提供更大的流量支持外,还推出了创意小游戏激励计划和商业变现支持,并告诉开发者“你只需要把小程序做好,剩下的交给我们。”
如今情况愈发严峻,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小游戏规模越来越大,成为整个游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悲观的观点认为,个人小游戏被限制上线,企业小游戏能拿到版号的寥寥无几,接下来流量池会被关闭,甚至整个小游戏上下游链条,“应该会死掉七八成的游戏公司”……
可以说,充斥着抄袭、仿冒的小游戏已经到了行业发展的瓶颈期,这次的版权问题风波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就像去年的版权问题寒冬一样,不仅仅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