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移动支付时代,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只带一部手机出门,乘坐公共交通是绿色出行的首选,所以本文就来聊聊国内各种公共交通乘坐时的移动支付方式,吐槽一下。当然,笔者学识不是很深,如有错误或疏漏,还请指正。
近场通信
NFC的全称是Near,中文一般翻译为近场通讯。随着NFC功能逐渐下放到中低端手机,利用NFC便捷乘坐公共交通、嘲笑那些用二维码堵门的人已经不再是梦想。
NFC标识虚拟交通卡
乘坐公共交通,使用交通卡当然是首选。大部分地方的交通卡在当地政策补贴下可以享受各种优惠(如刷卡优惠、换乘优惠、累积优惠等),而手机上的交通卡——虚拟交通卡则集优惠和便捷两大特点于一身。大部分虚拟交通卡在使用前需要充值,不能透支,需要押金或开卡费,有些充值甚至需要手续费。虽然有这么多弊端,但用起来还是很不错的。
虚拟交通卡按照技术实现方式可分为嵌入式安全元件(eSE)、基于主机的卡模拟(HCE)、近场通信用户卡(NFC-SIM)三类,其中eSE技术因其安全性、稳定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虚拟交通卡背后的技术,从左到右:eSE、HCE、NFC-SIM 应用示例
技术原理离老百姓有点远,相信大家都不爱听。我们先说一下离大家更近的国内交通卡结算系统。国内交通卡目前主要通过交通部全国交通卡互联互通项目(即交通联盟,T-/TU)标准进行结算,而香港、澳门、台湾则主要分别采用八达通/、澳门通/和悠游卡/。
港澳台交通卡交通联盟
交通联盟标志(左)和交通联盟App标志(右)
交通联盟标准以交通部主导的全国交通卡互联互通项目为蓝本,是北京冬奥会配套设施之一,最迟在2022年冬奥会前,全国所有城市将实现互联互通。据官方名单显示,目前已有303个地级以上城市实现交通联盟。截至目前(2021年6月),尚未完成交通联盟改造的地铁城市有:武汉、乌鲁木齐、温州、呼和浩特、太原。没想到昔日的交联癌和西南两大巨头都完成了改造。
乘坐公共交通时,只要寻找红绿相间的“交通联盟”标识,即可无缝使用交通联盟卡。当然,也有可能部分公共交通设施没有按要求贴上交通联盟标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交通联盟卡在异地使用时,有极小概率会出现无法使用的情况(俗称“翻车”)。
城市卡
城市卡标志
作为先行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的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项目(即城市一卡通,城市/CU)因城市客运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变动而遭遇降维打击,逐渐退出公共交通领域,转向小额支付等应用。
不可否认,在TU出现之前,CU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由于加入的城市有限,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持有的CU卡是否可以在其他地方使用。在CU鼎盛时期,跨地区互通还主要在江浙一带,上海公共交通紫卡一卡即可使用。值得一提的是,澳门也加入了CU互通,因此上海紫卡还是乘坐澳门公共交通不错的选择(对的,不包括连自己的澳门通都不支持的澳门轻轨)。有的城市只加载了标准,并未开通互通,甚至有的城市在加入TU后退出了CU标准,主动关闭了CU结算通道。
当然,CU与TU共存也给目前的跨区结算带来了困惑,部分城市由于TU改造不完善或优先级设置问题,导致跨区用卡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东南沿海某著名省会城市2021年仍在推CU卡,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使用部分CU&TU双制式卡时会“翻车”,成为传说中的NFC堵门党。
上一张中联卡宣传图片 银行卡刷银联闪付
银联卡作为本土卡组织,是国内持卡率最高的卡。银联将银联卡刷卡支付称为“银联闪付”,又可分为“银联手机闪付”和“银联卡闪付”。银联闪付目前全部为在线支付模式,即支付终端需要连接互联网,之前需要离线存款的线下支付模式(银联称之为“电子现金/”)已经逐渐被淘汰。同样,银联手机闪付也有eSE和HCE两种模式,各厂商主推的手机支付都是eSE模式,第三方APP(如各大银行APP)里的“云闪付卡”都是HCE模式,这里就不赘述了。
银联闪付受理标志
在需要二次验证的公共交通系统(不只是地铁,北京公交车也一样),银联闪付的结算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预授权模式和离线数据认证模式。普通乘客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感受不到两者的区别。
其他卡组织
可惜的是,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只有高雄捷运和桃园捷运支持 Visa//JCB 刷卡过闸,香港部分公交车也支持。相信随着国外卡组织获准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未来在城市轨道交通中也会见到它们的身影,为外国游客来华提供便利。有意思的是,由于其他卡组织允许使用 eSE 卡进行小额支付无需密码验证(通俗点说就是允许类似 Pay 的“快捷交通卡”模式的设置),使用体验与交通卡无异。
支付
QR 是二维码的缩写,俗称二维码,由于其信息量大、读取速度快、安全便捷(可以定期刷新生成新码)等特点,逐渐进入公共交通支付领域,因此对硬件几乎没有任何要求,迅速普及,成为很多人乘坐公共交通的首选。
在NFC如此便捷的今天,很多人还是选择二维码,原因之一就是无需充值,可以先乘车后付费,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听说过NFC交通卡。
行程代码
顾名思义,二维码就是乘坐公交的二维码,这可不是废话,除了在红绿蓝三大国民支付APP——云闪付、微信、支付宝中可以找到,在不支持红绿蓝的城市强制下载的自建乘车APP,以及进入公共交通领域、想在交通行业分一杯羹的APP中,也能找到二维码的身影。除了单程票,不少APP还推出了基于二维码的定时票、行程票,形式多种多样,任你选择。
乘车代码宣传图片
大家都熟悉用于搭乘公交车的常规二维码,但让我们来谈谈一些不同的二维码。
付款代码
支付码不像乘车码那么灵活,且仅支持一次性验证,因此主要用于固定票价的地面巴士。
在一些还没有开通二维码服务的城市(中小城市比较常见),使用支付码乘坐公共交通也算是对移动支付的变相支持。对于游客来说,使用支付码乘坐公交车不需要事先开通,可以立即使用,听起来似乎还不错。
可见,移动支付在公共交通领域真是“遍地开花”。问题是,支付方式这么多,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要去的城市、要乘坐的公交车是否支持呢?下一篇《大数据时代,如何便捷乘坐公共交通?》,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