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后小夫妻辞职创业做新媒体,年入百万,你也可以

2024-06-12
来源:网络整理

新媒体开启了一个无限可能的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科技拓展自我,这对80后夫妇的创业经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2014年10月,30岁的刘益宝辞去了稳定、高薪的国企工作。上个月,他来到青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与传统创业不同,刘益宝做的是新媒体。目前,团队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一个负责内容编辑,一个负责商务谈判。借助早前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去年他的收入达到了几百万元。

夫妻俩辞去工作,一起创业

这位拥有140多万粉丝的“大群主”(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的群主)看上去颇为“朴实”,肤色黝黑,身穿夹克、格子衬衣、牛仔裤。

刘义宝老家在辽宁省鞍山市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作为家中独子,他经常下地帮大人干农活。2004年,刘义宝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文系,2008年毕业后,被烟台一家港口公司聘用,做企业宣传。

公司位于一个小县城,那里生活成本低,房价也不高。他和妻子是大学同学,年收入十几万,在当地算是“中产阶级”。如果没有“意外”,在那里安居乐业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自称“比较保守”的人,最近下定决心突破自我,和妻子一起辞职创业,辞职当天就在离职率极低的国企里引起轰动。

刘益宝辞职的底气,来自于自己经营的微信公众号年收入数百万元,以及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市北区延吉路租下了一座写字楼,注册了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通过“玩”创造的新世界

刘益宝心中有个“小小的艺术追求”,大学期间,他经常在校园论坛发自己的帖子,是当时校园论坛里的红人,其中一篇帖子引发热议,还因此与读计算机专业的妻子相识相知,这件事在同学中传为佳话。

大部分读中文的人,都有一种分享的欲望,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能让更多人看到。刘益宝也不例外。靠着这份朴素的分享欲望,他在大学期间浏览论坛,开通了微博。后来微信公众号出现,他注册了账号,成为最早注册公众号的人之一。新的网络交流方式,让他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大,他推送的文章和图片,让他拥有了第一批忠实粉丝。

注册公众号后,刘益宝只是偶尔推送一些文章或图片。2013年3月起,他开始正式运营公众号,每天推送一篇文章和一张图片。这些精心挑选的文字和图片“触动着读者柔软的心灵”,粉丝每天都在慢慢增加。运营半年左右后,他的账号已经有了上万粉丝。

这时,他意识到自己无法独自取得成功,于是开始考虑与其他大号互相推广。他尝试申请加入一些运营公众号的群。在这个圈子里,他认识了许多大号的群主,参与了一波又一波的互相推广,粉丝开始迅速增长。到2013年底,他的微信公众号粉丝已有20万,成为知名公众号。

刘艺宝将其定位为“只谈浪漫”,每天推送美文、世界​​各地美景和生活,以及各种有趣的手工。这让他省去了一些麻烦,也让他的受众以年轻女孩为主。经过投票,发现女孩占了80%。很多粉丝还加了他的个人微信。他说,从发的朋友圈来看,大部分都是喜欢旅游、摄影、写作的年轻人。

年收入数百万美元

庞大的粉丝基础和独特的受众群体,让刘一宝获得了海量的资源,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有朋友知道后,纷纷帮他做商业化,建议公众号要扎根电商才有未来,每天浪费那么多流量太浪费了。刘一宝心动了,但另一位朋友提醒他,既然是订阅号,就是媒体,就应该发挥媒体的作用,注重媒体品牌的影响力。

这句话让刘益宝幡然醒悟,他开始对自己的账号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我没有货源、渠道,也没有电商相关的经验,那条路不适合我。”刘益宝说。

这样定位自己之后,他对广告主的选择也十分严格,只接品牌广告,而且广告内容必须非常软。即便在这样的标准下,每天还是有广告,几十条广告被拒。这种不急于变现的做法,让刘逸宝赢得了更大的市场,很多高端品牌愿意跟他合作,仅去年一年,广告收入就达到几百万元。

从数据上看,他的文章不仅阅读量高,点赞量也不少,有时候一篇文章能获得3000多个点赞,这在国内账号中非常少见。他把这归功于自己对内容的挑剔态度,不走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路子,而且坚持了很长时间,所以有比较稳定的读者群。

虽然获得了不少收益,但刘益宝的危机感依然很强。他表示,每天推送的图文内容,原创内容并不多,很多内容都是从国外新媒体学来的,或者国内同行看到阅读量高后直接拿来用的。这些虽然能满足目前的情况,但未来可能涉及到版权问题或者政策风险。“半年后就不好说会这么好了。”

从正式开始运营账号,刘益宝一天都没停过。除夕夜,外面鞭炮齐鸣,他在家里推送内容。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会熬夜创作内容。手机上,他关注了500多个公众号,每个月用10G流量看。两年多时间,他没有出过门,出差也要带上电脑。

采访最后,刘益宝表示,成立公司后,他计划招募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创业,这样自己就可以腾出时间做内容和创意。搬到青岛后,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选址和注册。他认为,互联网时代,要有执行力,要马上把一个想法实现。(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任钊通讯员王彦文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