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微信小游戏火了,接手了“小游戏”这个名字之后,业界发明了一个新词来取代原来的小游戏:超休闲游戏。超休闲游戏特指以创意为卖点,玩法简单的小游戏。代表发行商包括,猎豹移动,以及最近崛起的雄狮。
超休闲游戏具有创意好、体量小、转化率高、爆款强、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因此经常轮番担任免费榜嘉宾。不出意外,近期iOS中国免费榜就被一款名为《拥堵之城》的超休闲游戏霸占,并称霸6天。
排名前五的免费游戏中有 3 款迷你游戏
《城市交通》依然是大家所熟悉的法国小游戏之王的产品,但这次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之前就被指抄袭,而这次风云变幻,轮到它被抄袭了。
中国市场先被拦截,后被超越
据App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混蛋之城》于11月22日发布,12月4日经过版本更新后更新中文并进入国内市场。
接下来就是它最拿手的节目了,《城市交通》迅速登顶免费榜,一直霸榜到今天,如果明天能再坚持一天,就能实现一个小目标,连续一周蝉联iOS中国免费榜冠军。
但在《拥堵之城》之前,这个位置被别人占据。新晋小游戏发行商Lion近日发布了一款名为《战争》的新游戏。12月5日,《战争》一度在免费榜上停留数小时之久。
两款游戏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因为长得太像了。两款游戏都采用了大鱼吃小鱼的io玩法,但玩家控制的是人物,而不是鱼、球、蛇等,回归到了人类。玩家控制自己核心的反派,联系其他无色反派,壮大自己的团体。联系其他玩家团体的规则是大者同化小者。
《拥堵之城》和《战争》的玩法基本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但即便玩法高度相似,两者在美术风格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甚至会被认为是抄袭。比如《拥堵之城》以小人物的颜色来区分,而《战争》则以人群脚下光环的颜色作为标记。从时间上看,《拥堵之城》上映时间为11月22日,《战争》上映时间为11月28日。
当然,《City Jam》也被玩家指责抄袭自家产品《黑洞战争》,《黑洞战争》则涉嫌抄袭了耗时5年制作的产品《 Town》。总之,《City Jam》和《黑洞战争》都是在原有思路上进行了再加工的产品。
微创新背后的玩法升级
不过微创新也是游戏进化的一种方式。相比《球球大作战》、《蛇之战》等产品,《拥堵之城》的主要特点是角色从个体变成了集体。随着不断接触、同化,玩家所掌控的群体规模不断增大,让玩家有一种作为领袖的成就感。
庞大的人群带来了更好的视觉冲击,3D也给游戏带来了更高的硬件要求,这在超休闲游戏中非常罕见。事实上,有玩家抱怨说,随着人群规模的增加,他们的手机会卡住。
此外,在玩家角色变成大量反派之后,玩家对于自身团伙规模的判断也不再那么准确。虽然在核心反派的头上标注了当前团伙人数,但在追逐的过程中,玩家很有可能不会去关注对手人数是否增加了,而是选择直接冲上前去,这加快了游戏节奏,保证了用户在极其碎片化的时间内也能充分体验一场游戏。
在榜单正式上线前,《拥堵之城》就已经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推广,不少玩家开始关注这款产品。不过,Wars 很好地利用了时间差,在短期内截断了《拥堵之城》。
虽然《City 》迅速重新俘获了用户的关注,但目前其仅有iOS版本,而Wars依然可以借助版本来分流用户。
创意保护不足加速小游戏产品短缺
而且,《战争》并非唯一一款瞄准这一新玩法的产品。当得知有类似产品存在时,一位做小游戏的朋友毫不惊讶,说:“既然我们做了,就做一样。”果然,小游戏之王成为了大家争相模仿的对象。
之前我发过分析说,它是第二家可以称为小游戏之王的发行商,也是小游戏广告变现的成功探索者。其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小游戏商业模式,即利用小游戏转化率高的优势,大量买入低价产品,放弃交叉推广,把资源留给广告变现。
这种模式和交叉推广一样,也需要游戏厂商保持强大的产品输出能力。最初的方案是用特殊手段在全球寻找独立开发者签约游戏,并用分析工具筛选出留存高的游戏进行后续投入。据他分享,他需要测试20款游戏,才能最终将一款游戏推向市场。
随着商业模式初见成效,其获得了高盛的投资。与此同时,市场不断扩大,随着微信等小游戏平台的出现,市场对优质小游戏的需求越来越大,创意抄袭在所难免。
这也是《拥堵之城》一经推出便遭到竞争对手和大量厂商模仿,甚至有时其自家产品被指抄袭的原因。如果再扩大范围,似乎在那些著名的小游戏中,都逃脱不了抄袭或被抄袭的命运。比如《黑洞战争》之于《甜甜圈小镇》,《爱之球》之于《点点滴滴》,《海盗来了》之于《小猪来了》,等等。
创意依然是小游戏最重要的加分点,但奇怪的是,创意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小游戏体量小,意味着这个领域的创意更容易被复制。厂商选择抄袭跟风,而不是认真打造创意,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毕竟没人真的想为别人做嫁衣。在这个问题真正解决之前,小游戏产品缺货的局面恐怕还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