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王青报道,近日,“微信掌上支付接入北京大兴机场线”话题一度登上热搜。记者注意到,外界对这类生物识别支付方式的接受程度不一。那么,这种只要伸伸手就能付的支付方式到底有多安全?未来发展前景又如何?
“太棒了!手机没电了还能购物。”“用手就能付,真要花钱啊!”“手机支付也很方便,不用刷手掌了。”“安全吗?会不会更容易泄露隐私?”……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对掌上支付的态度不一。不过,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方式,外界最关心的还是其安全性。
对此,宝付高级金融产品总监刘忠普5月2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掌刷支付是一种利用人体手掌静脉分布图的支付方式,是一种生物特征,这种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不像指纹那样明显、容易复制,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说更加安全。
据悉,除手静脉识别外,目前的生物识别支付方式还有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其中,人脸识别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伪造,对外界条件要求较高;虹膜识别对角度和光线要求较高;指纹识别存在被伪造的风险。而手静脉识别范围广、难以复制,且无需接触即可完成,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那么,掌刷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能否大规模推广?
“本质上,掌刷支付和刷脸支付没有区别,都是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完成移动支付。”博通咨询高级金融分析师王鹏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它还具备大规模推广的价值,因此不会像移动支付二维码扫描那样迅速普及。
在王鹏博看来,造成刷手掌支付难以大规模推广的因素主要有几个。
首先,移动支付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在用户习惯已经固化的当下,新的支付方式推广难度加大,比如前几年的刷脸支付,最终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其次,刷手支付并没有改变移动支付的格局,反而不如二维码支付便捷,尤其是需要等待审核,另外刷手支付的用户人群和覆盖场景仍然不足。
王鹏博还指出,支付体系如果要大规模普及,就需要进行改造,如此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可能与当前整体经济形势相悖,因此腾讯推出掌上支付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尝试。
刘忠普也认为,未来市场推广手静脉识别仍会面临一些困难,一方面市场教育过程比较长,前期人脸识别推广效果未达到预期;另一方面,手静脉识别需要特殊设备,商家需要承担额外费用,因此商家积极性不够。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即便是普通的C端用户也更加注重个人隐私,以乘坐地铁为例,相较于卡支付,掌上支付需要用户做更多的注册、开通等准备工作,并要求用户在手掌上登记掌纹信息,使用起来可能不够便捷,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新支付方式推出受到外界质疑很正常,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来证明技术的可行性。”刘忠普建议,推广还是要找准小众场景,先在小范围获得客户认可,再向更多领域推广。比如可以先在安全认证、用户唯一性识别、用户隐私授权等场景尝试使用,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在此基础上扩大手静脉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新兴技术最难的就是商业化过程,不如给新技术一些时间,让市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