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怀记)
顺应潮流开创新局面——新就业形态发展观察
3月13日,重庆小天鹅火锅员工在标准化生鲜火锅外卖店进行抖音直播促销。新华社记者刘婵摄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题:顺应潮流 开拓新局面——新就业形态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 李勇 何宗宇
从数字化就业到情感劳动、从远程就业到共享员工,新就业形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充满活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席会议中指出,“疫情来得很突然,‘新就业形态’来得很突然,对此,我们要顺势而为、顺其自然、脱颖而出”。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多地采访了解到,各地正积极挖掘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就业新潜力,不断培育适应新就业形态的政策环境,优化就业环境补齐短板,让奋斗者就业事业无忧奔跑,共同拥抱美好的职业未来。
4月7日,重庆石柱县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办公室内,几名工作人员在网上销售当地农产品。新华社记者刘婵摄
新兴职业
精致的妆容、优雅的举止、细致的讲解……每天晚上,28岁的王洋都会在洋码头网购平台的直播间打卡,售卖各类名牌包、手表、珠宝等。
“我以前是职业舞蹈演员,但随着年龄增长,面临转行的问题。”她说,看到电商的发展前景,去年9月她加入重庆鲜品恋言传媒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电商主播,现在她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时,每月收入过万。
重庆鲜品链播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小舟告诉记者,公司去年年初开展直播带货后,日均销售额迅速突破10万元;疫情期间,直播带货进一步火爆。目前公司规模已扩大到30多名主播、30多名运营经理,日均销售额超过30万元,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亿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大众消费的升级,一些去雇主化、平台化的新型就业模式开始涌现。
网络营销员是人社部近日公布的10个新职业之一,电商主播将拥有正式的职业称号。此前,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分别于去年4月和今年3月确定了13个和16个新职业,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竞技选手、网络带货人员、全媒体运营人员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型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新型就业形态是指新一轮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有关部门对新型职业的认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可以预见的是,传统的职业分类将逐步被“新360职业”升级替代。
“新型就业形态是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互动的必然结果,也正在改变传统的就业模式,如从固定岗位到弹性工作、从固定时间地点到随时随地、从单一工作到多份工作、从雇佣关系到合作关系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卫国表示,一些新型就业形态职业化成为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重要标志。
2月27日,重庆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电商云仓内,电商公司工作人员将打包好的快件包裹按照订单摆放到自动化快件分拣线上。新华社记者 刘婵 摄
发掘新的就业潜力
今年27岁的谭晨原本是重庆一家装修公司的工人,由于疫情期间无法开工,3月底他转行做了美团外卖骑手。“刚开始单子很少,现在一天能跑30单左右,月收入稳定在4000多元。”两个多月过去,谭晨觉得当骑手虽然辛苦,但心里很踏实。“就算疫情结束了,我也想继续当骑手。”
据统计,去年通过美团平台获得收入的骑手人数达399万;1月20日至5月24日,在美团平台新注册并获得收入的骑手人数超过100万。美团点评副总裁陈荣凯表示,网络配送员等新型就业形态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疫情对经济和就业的冲击。“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新型就业形态不仅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兼职占比也很高,借助这种灵活的工作形态,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国家信息中心共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以新业态形式涌现的平台企业从业人员达623万人,同比增长4.2%,平台带动就业人数约7800万人,同比增长4%。
“中央提出‘六稳’、‘六保’,就业排在首位。新的就业形态降低了就业门槛和组织管理成本,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载体,也体现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趋势、动力和潜力。”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赵新宇说。
来自北京的平面设计师张曦今年4月在猪八戒上开展了自己的服务,利用业余时间赚钱。随着“6·18”电商大促临近,平面设计需求激增,近两周她在“网上摆摊”上接到了3个订单,收入超过2万元。
作为国内最大的灵活就业平台,猪八戒网一端连接1000万注册用人单位,另一端连接1400万储备人才,带动100多万人在平台上实现灵活就业。猪八戒网副总裁杜春勇介绍,疫情期间,猪八戒网还针对15类专业人才推出了包月服务模式,企业不仅可以按时招到人才,还可以将自己暂时闲置的人才转租给有需要的企业,从而缓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帮助这些人才实现价值最大化。
2月2日,重庆一名外卖骑手骑着摩托车送餐。新华社记者刘婵摄
改善环境促进发展
今年23岁的李家乐是安徽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虽然还没毕业,但他已经当了3年“打工仔”:2017年,他和合伙人创办了第一家公司,开发了一款提供取快递、送外卖等“跑腿”服务的App平台。
从直播带货到在线授课,从网络外卖员到网络出租车司机,从电子竞技选手到无人机驾驶员……新的就业形态层出不穷。地方政府通过市场化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市场机会,提升劳动者技能,强化政策和法制保障。
李家乐说,疫情期间,“跑腿”受到一定限制,在相关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公司迅速调整业务方向,转向知识付费。“我们聘请了几十位创业、就业、考研、考研方面的‘专家’,录制或直播课程,分享学习、求职、创业经验,再通过App销售课程。目前公司每月盈利3万元左右。”
顺应形势,促进新业态发展、改善就业环境正成为主流。近期,河南、河北、浙江、山东、江苏等省市纷纷出台扶持创业就业、支持灵活就业、发展新型就业形态等新政策。各地区不断加强劳动法律制度建设,补齐保障短板。
人工智能培训师、全媒体运营师、医护人员……这些新职业也有了新的培训方式。近日,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下,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上线了新职业线上学习平台,具备线上直播、网络课堂等功能,能更好地满足新职业培训市场的需求。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李雄等专家指出,新型就业模式由于就业灵活、形式多样,在创造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会带来新问题、新困难。但只要不断完善制度环境,保障各方合法权益,避免“蚁群效应”和“红紫混乱”,新型就业模式一定能实现快速健康发展。(记者:周睿 柯高阳 孟汉琪 王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