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证监会联手央行发布规范货币市场基金互联网销售赎回指导意见

2024-06-15
来源:网络整理

儿童节这天,证监会、人民银行联合为“宝宝们”献上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

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基金互联网销售及兑付相关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货币市场基金互联网销售及兑付业务进行系统规范。

《意见》将于201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存量转型金额上限给予一个月的过渡期,对存量转型预付款模式给予六个月的过渡期。

《意见》四大要点

1、非持牌机构严禁从事基金销售活动。(如发现网贷平台在官网公开销售货币市场基金,可进行举报)。

2、严禁违规转让基金份额,严禁使用货币市场基金份额直接支付。(不能使用余额宝支付功能)。

3、每日T+0兑现上限为1万元。(如果你刚买了2万元余额宝,想马上取出来,那是不行的。)

4、除有基金销售业务的银行外,其他机构不得垫付客户提取现金的款项(垫付资金为货币基金提供了变相的“硬兑付”,也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截至2018年2月底,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已达7.8万亿元,占总基金规模的近60%。仅余额宝一家就有1.6万亿元的货币市场基金,占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的20%。货币市场基金已经成长为一个快速扩张且风险较高的市场。

事实上,监管层早已关注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增长带来的潜在市场风险,这些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受市场机构无序竞争、宣传误导等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兑付业务已经偏离“普惠、小额、便民”的初衷。

2、一些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以所谓“实时大额取现”为卖点,盲目扩大业务规模,进行夸大、误导性宣传,披露不完整的信息,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流动性的预期,导致投资者忽视货币市场基金固有的投资风险属性,忽视正常的赎回安排。

3.预付机构也面临一定的金融风险,在极端市场情况下,易发生流动性风险,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亟待规范监管。

此外,货币市场基金一方面没有央行或存款保险的支持,但另一方面其净值与市场资产价格紧密相关,通过“货币市场基金—同业存单—货币市场基金”的流通链条实现资金流通,具有自流通和叠加杠杆的功能。

当资产价格下跌时,投资者会大量赎回,导致基金经理进一步抛售资产,从而引发资产价格深度下跌。货币市场基金的跨市场、跨行业传导,会给债市、股市带来负反馈,引发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甚至造成“市场踩踏”。

投资者必须意识到,货币市场基金不是货币或法定存款,而是金融产品!它们缺乏存款保险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等保护机制!

为什么要监管T+0取款?

在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推出之前,货币市场基金等各类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赎回普遍采用T+2模式,即申购赎回需2个工作日到账,少部分为T+0模式,但有额度限制。

余额宝推出后,以实时申购、赎回的便捷性成为其竞争优势。从实质重于形式和穿透性的角度看,所谓T+0赎回业务,就是通过机构垫付实现的。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的当日甚至实时赎回,是由于基金公司和代销机构提前垫付资金。

目前垫付资金以自有资金为主,部分银行也向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提供统筹授信,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按照赎回份额垫付给投资者。

按照理论计算,客户日均赎回量为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规模的5%,以目前货币市场基金7.8万亿元的规模计算,整体资金规模高达3900亿元。

同时,银行在配资过程中不了解投资者资信状况,未能履行“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等要求,只是被动接受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的配资指令,进一步加剧了相关风险的蔓延。

在此情况下,设置货币市场基金T+0兑付1万元的限额,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合法权益。

数据显示,从单户余额来看,超过八成用户余额在1万元以下,平均每户持有基金份额880元;单户余额超过50万元的用户占比仅为0.2%,但对应持有基金份额占比达到13.6%,平均每户持有基金份额超过70万元。从单笔交易金额来看,超过七成交易的赎回金额在1万元以下,因此,设置T+0的1万元限额,可以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交易需求。

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经历四次赎回潮

2006年,股市牛市和IPO重启对基金的虹吸效应,引发了货币市场基金第一波赎回潮。

2006年6月,股市继续大幅上涨,上证指数由6月初的1700点上涨至年底的2700点,涨幅达60%。同时,IPO融资总规模达到1600亿元。加之受“福禧债”事件影响,货币基金持有的部分债券违约,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导致价格大幅下跌,部分货币基金面临亏损和恐慌性赎回。

2009年,货币市场收益率大幅下降,股市回暖、IPO重启,货币市场基金吸引力不再,遭遇第二次大规模赎回潮。货币市场基金从2008年末的3892亿股降至2009年末的1183亿股,降幅达70%。其中,净赎回1727亿股是在赎回潮最严重的3月份,净赎回598亿股和460亿股是在6月份和12月份。

2013年,资金面恶化引发“钱荒”,隔夜拆借利率一度飙升至13.83%。为获得充足的流动性支持,机构纷纷赎回货币基金,引发第三次赎回潮。同年6月,货币基金总规模降至2771亿份,规模缩水43%。在此次赎回潮中,货币基金亏损严重,甚至跌破面值,有货币基金公布负离差超过0.5%。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导致赎回量增加。

2016年末,市场利率明显上升,资金面极度紧张,加之国海事件发酵、美联储加息次数超预期,市场担忧情绪和恐慌情绪蔓延。流动性紧张形势下,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大量撤出货币市场基金,市场一度出现大型货币市场基金巨额赎回、爆仓的现象。当年四季度,货币市场基金共遭遇净赎回1576.73亿股,认购比例为-3.36%。其中,仅华夏基金一家就净赎回1298.85亿股,认购比例为-26.59%,旗下子公司华夏财富宝A、华夏货币B分别亏损208亿股和105亿股,赎回比例高达50%。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助其渡过流动性危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