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亮黄色的T恤。
一顶反戴的蓝色帽子,
加上一副太阳镜,
轻按按钮。
悠扬的《世界之巅》
从金色萨克斯管中流淌而出。
很难想象,
这位表演者兼具优雅与活力
已经70岁了。
他的名字叫齐云涛。
原来,他是上海一家公司的工会书记。
上周,齐云涛与几位时尚大叔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乐宁剧场同台演出,他们或演唱男高音独唱,或演奏电管电贝司,或弹奏键盘合成器,几人还合作演唱了上海说唱《金陵塔》……赢得掌声不断。
这群时尚大叔,都是蔡加良艺术团的。
蔡加良
上海脱口秀演员蔡加亮大家都很熟悉。他的乐队成员低调却很有格调,年纪最小的60岁,年纪最大的71岁。他们没有一个是专业出身,有前警察、退休的电脑网络管理员、忙碌的律师。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音乐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优雅和精彩。
近日,记者走近其中几位,听他们讲述演奏音乐的故事。
齐云涛:玩音乐让我感觉永远年轻
1971年,齐云涛被分配到上海压缩机厂工作,担任过起重机手、车床手。
齐云涛表演
他六七岁开始学笛子,没有老师,每次在街底下吹,笛声总会引来街上的行人,还考上了专业艺术学校,但因为父母不同意他去北京,所以放弃了。
厂里知道他有音乐天赋,经常邀请他参加文艺演出,最“光荣”的时刻是和上海乐团同台演出。
80年代,他被调到工厂工会工作,工会有一支旧萨克斯,他很快就学会了。为了提高技艺,他还跟随上海音乐学院顾鹏教授学习。
1992年,工厂裁员,齐云涛主动要求下岗,利用自己的音乐天赋“干起了音乐生意”,以求生存。
齐云涛在表演中
那时他在餐厅、舞厅当“驻场表演者”,可以说是“靠运气过活”。生意好的时候,合同签三个月,生意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拿不到。那几年他也经历过“合作保底”和“合作解约”,但他从未放弃音乐。
他勤奋练习萨克斯,有时一天要练习6至8个小时,虽然吹得不错,但毕竟还是个“野人”,于是他抓住机会充实自己,参加了上海市文化局乐理培训班,考取了演奏证书。
此外,他还经常从国外艺人的唱片、视频中学习演奏技巧,比如在春晚上听到《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时,他就立马去学,不仅背谱弹奏得心应手,还努力在音乐中表达情感。
近年他加入蔡嘎亮艺术团,过得非常开心,也接到不少演出邀请。
“最大的回报就是我感觉自己永远年轻。”
齐云涛说,他的孙子今年7岁了,他在照顾孙子的同时,还经常参加演出,忙得不亦乐乎,开心又自在,都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蔡建平:60岁学乐器还可以登台表演
与齐云涛不同,67岁的蔡建平60岁开始学习演奏乐器,干过农场、工人,后来进入公安系统,当过户籍民警、刑警、看守所副所长。他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是个硬汉。不过,硬汉也有个艺术梦。
蔡建平(左)、蔡加良(中)合影
2015年,他在生病住院时认识了蔡加良,因为小时候会弹琵琶,所以他很想进艺术团,但艺术团以演奏轻音乐为主,导演就建议他先学电贝司,于是他拜齐云涛为师,学习吹萨克斯,进步很快。
后来,他听说有一种电小号可以模仿多种管乐器的声音,就花了6800元买了一把。去年封城期间,他在家练习吹电小号,结果吹得相当好。
蔡建平在家练习电吹管
最大的挑战还是在舞台上表演。蔡建平第一次登台表演,紧张得几分钟都弹不出来一个音符。第二次,他好不容易弹了一个音符,却弹错了调,自己也笑了。
如今,蔡建平不再惧怕舞台,他还进入了虹口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文艺团,每年都有几场演出。
他还开通了抖音账号“阿彩阿乐”,分享自己的表演,该账号目前有5000多名粉丝,累计获得8.6万个赞。
蔡建平的账号“阿蔡阿乐”
如今,他又买了一把电子小号,正在教妻子吹奏。受他的影响,虹口区公安局一批退休警察也开始学习吹奏电子小号,十几个人组成了一个爱好者群,互相分享、交流。
蔡建平说:
“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我感到难以言表的快乐!”
陈如蓉:多才多艺,甘当配角
67岁的陈如荣退休前的工作与音乐无关,他在上海胡庆余堂国药号药业有限公司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
他还从小就爱好文艺,小学时在南市区少年宫乐队拉二胡,中学时学校让他去参加手风琴训练班,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很快就学会了拉手风琴,中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在部队从事无线电通讯工作。
陈如荣很聪明,他没上过大学,只在黄浦区业余作坊学过一门高等数学,后来能看专业书,电脑也熟练。对音乐也是一样,他很快就学会了弹奏当时流行的电子琴。80年代末,为了让儿子学钢琴,家里买了一架钢琴,他又开始练琴。
陈如荣
陈如荣也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他喜欢詹姆斯·拉斯特乐队、保罗·莫里亚乐队的轻音乐,从他们的演奏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键盘技巧不断提高,能弹奏上千首歌曲。
多年来,他一直担任合成器键盘手,为歌手伴奏、为脱口秀节目营造氛围,甘当一片“绿叶”。
键盘手陈如蓉(右)甘愿当配角
他曾随艺术团在上海各大剧院演出、上电视节目,并到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等国家演出,受到一致好评,艺术团每一次把音乐带进社区、服务人民,他都不缺席。
陈如荣曾参加“小林会议”
二胡、手风琴、电子琴、钢琴、键盘合成器……从弦乐器到键盘,从民乐到西洋乐器,陈如蓉的转变可谓“天衣无缝”,让人不禁感叹:民间有高手啊!
孙宏林:歌唱得好的律师是多才多艺的
此次演出,一位瘦削的男子登台演唱了《一杯酒》和《那就是我》两首歌曲,男高音嗓音亮丽清澈,余音绕梁。
这位歌手名叫孙宏林,更为人们所熟悉的身份是上海申方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主任。
孙洪林今年64岁,天生一副好嗓子,小学时就是文艺骨干,经常参加各种演出,白衬衣、蓝裤子、白跑鞋、红领巾是标配。中学时,他一直是独唱,或者参加男女二重唱。孙洪林的演唱风格比较偏美声唱法,可能有人不相信,多年来,他靠着一本《唱歌怎么练》坚持练习,“无师自通”。
40岁时,他得到了上海音乐学院女高音王作欣的专业指导,在她的指导下受益匪浅。比如,他以前呼吸很急,王作欣就对他说:“不能一直呼吸,要有连续性,声音要像珍珠一样圆润。”经过这次“点石成金”,孙宏林的演唱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有一次,他出席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上海社会各界联欢会,独唱《祖国,慈悲的母亲》,赢得热烈掌声,被称赞嗓音“专业”。
孙洪林爱唱《红星照耀我去战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中文歌曲,还会唱《三驾马车》《我的太阳》《西班牙姑娘》《圣露西亚》等外国歌曲,多达几百首。
现在,他每天晚饭后经常去新天地太平湖边边唱边走。人们听到他的歌声,常常竖起大拇指说他唱得好。也有人认出他来,说:“这不是孙律师吗?”
孙宏林多才多艺,是上海律师中乒乓球打得最好的,还是上海市乒乓球协会副主席。他说:“乒乓球是体力运动,唱歌是锻炼身体,唱得越多越年轻。”近年来,他还参加了一些公益演出,没有拿过任何报酬。
孙洪林是上海人熟悉的著名律师
“我今天太高兴了!”
“我很久没有感到这么放松了!”
这是演出当天观众对大叔们表现的评价,看到演出这么受欢迎,大叔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旋律表达情感,音符连接心灵,他们用自己的乐器和歌声带给大家欢乐,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这也是他们继续追寻音乐梦想的动力!
——记者手记:那个年代的钢琴孩子——
在采访这些艺术大叔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音乐的热爱源自童年。齐云涛年少时吹笛子,陈如荣拉二胡、拉手风琴,蔡建平弹琵琶,孙洪林戴着红领巾表演……他们是那个年代的钢琴孩子。
那个年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么,那时候的孩子是怎么学钢琴(音乐)的呢?纷纷提到了学校的“艺术队”和少年宫。是的,那时候学钢琴(音乐)不是家长逼迫的,完全是凭自己的兴趣。学校的艺术队和少年宫成为了钢琴孩子启蒙最好的土壤。每天下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一起排练,特别开心。在他们小时候,不需要花多少钱,也不用考试,能学音乐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团队中最幸运的或许是考上了专业的艺术院校,更多的则是从事了其他行业。但对音乐的热爱却从未在他们心中熄灭,童年的美好回忆支撑着他们在后半生继续探索艺术之路。只要一直想,终究会实现。如今的齐云涛和陈如蓉就是最好的证明。
另一方面,现在学乐器的孩子太多了,学习方式也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一节课要几百、几千元;在家练的时候哭着打喷嚏;看似有效果,能轻松通过10级、8级考试,但如果不是为了考试,他们根本不会碰钢琴……在他们心里,音乐是快乐还是阴影?很难说。等他们长大了,有时间了,还会拿起乐器吗?也很难说。从这个角度看,文学大叔的故事也给今天的家长们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