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民众因手机被盗事件,担心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10月14日,记者就网友关心的问题采访了相关通讯安全专家。
近日,网友“信息安全老骆驼”发表了《一部被盗手机揭露窃取个人信息盗取资金的黑色产业链》一文,讲述了自己9月4日手机被盗后信息泄露、被借贷、被转账的惊恐经历。原来,偷手机的盗贼“看中的不是手机,而是手机信息”,分工明确,偷走手机后,窃取用户个人信息、利用网络平台安全漏洞、盗取银行卡、疯狂网贷。
作者在文中提及多家公司,概括了信息窃取后的“黑色产业链”整体图景,对网络运营商、银行、支付平台等相关部门的风险控制和安全反馈机制提出质疑,并提出了相关防护建议。
随后,作者又在网上发布了另一篇帖子——《一部被盗手机揭露的黑色产业链——完全修订版》,重新梳理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介绍了事件的后续进展以及相关运营商、平台的整改升级情况。
无独有偶,据封面新闻报道,10月12日,四川眉山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在国庆假期也遭遇类似经历,手机被盗,9个小时损失逾万元。“其中,通过微信转账5388元,通过京东白条转账7300元。”
智能手机时代,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该如何保护?两篇网络文章引发的讨论和思考,激起阵阵涟漪。
电信客户服务
修复网上取消挂失24小时内只能办理一次的漏洞
“尽早挂失是关键。”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网络安全管理处工作人员宁志表示,手机丢失尽早挂失非常重要。“以网上流传的案例为例,作者自己总结,是因为运气不好,没有尽快挂失手机卡,银行卡挂失时也没有找到全部卡,给对方留下了作案的时间和空间。”
她表示,犯罪团伙往往在收到手机后就采取行动,“迅速挂失”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哪些物品需要挂失?“手机卡、银行卡、支付宝、微信支付是老百姓持有最多的四个卡,需要优先挂失冻结。”宁志提醒,市民在办理挂失冻结时,需留意与自身金融资产相关的其他平台,尽量一次性办理,避免遗漏。
对于该手机挂失后犯罪团伙屡屡不挂失的问题,记者当天就拨打了电信客服电话进行询问。
“从9月24日起,我们将限制24小时内在线解封次数为一次,如果想要再次解封,需要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到营业厅现场办理。”上述电信客服人员表示。
这意味着犯罪团伙将无法再通过网上重复办理取消挂失手续。
宁志还提醒大家要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信息,“比如,不要在手机里存储身份证照片、电话卡服务密码等信息,否则犯罪团伙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不法经营。”
专家建议
注意电话卡安全,为手机SIM卡设置密码
宁志称,破解手机锁屏密码在技术上具有一定难度,“犯罪团伙通常会选择拔出SIM卡,放到另一部手机上进行相应操作。”这种情况下,如果给SIM卡设置了密码,就可以规避这一操作。“这就相当于给手机通讯卡上了另一把锁,就算有人拿到你的SIM卡,也无法使用。”
当天,记者尝试为其苹果手机SIM卡设置密码。
点击“设置”选项,进入蜂窝网络,找到“SIM卡PIN码”选项,按照咨询时电信客服人员的提示,输入初始密码1234,然后将其修改为其他4位密码即可。
修改后,记者重启手机,手机除了提示输入锁屏密码外,还提示输入SIM卡PIN码,如果不输入,手机就没有网络信号,无法拨打电话、发短信,输入之后信号就正常了。
随后,记者取出自己的SIM卡,放入另一部手机中,新手机同样弹出提示:输入SIM卡PIN码解锁,手机无网络信号,输入密码后信号恢复正常。
电信客服人员告诉记者,PIN码输入错误3次,需要输入PUK码才能解锁手机,PUK码一般印在手机卡壳背面,如果卡壳遗失,需要向运营商索取,如果连续10次输入错误PUK码,SIM卡就会报废。
宁志说,在2G时代,这个密码被广泛重视,“因为当时资费比较高,手机丢了,光交话费就可能造成很大损失。”此后,随着挂失、停用等便利性提高,人们对SIM卡密码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但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电话卡现在与更多与经济相关的平台挂钩,我们需要再次关注电话卡的安全使用,”她说。
律师提醒:
不要在手机上保存身份证照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手机被盗,个人信息、资金等都可能被盗取,引发了人们对手机诈骗问题的担忧。捡拾、盗窃他人手机用于诈骗,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就相关法律问题,记者采访了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田银航律师。
“拾取、盗窃他人手机,用于窃取钱财,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田银航表示,盗窃根据盗窃数额大小,分为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对于盗窃数额较小,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最高处罚是15日拘留、1000元以下罚款;对于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盗窃,由于各省市对盗窃罪的立案标准不同,是否构成盗窃罪,应以各省市盗窃数额的执行标准为准。
在四川省,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六百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应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五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应当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三十五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应当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无论手机系统多么完善,都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田银航提醒,用户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给手机设置密码,支付宝、微信、淘宝、京东等有支付功能的应用或其他金融服务也要设置支付、转账密码。设置密码时,尽量不要使用简单密码,不要在多个地方使用同一个密码。同时,尽量不要下载或登录来源不明的陌生手机应用和网站,不要在上面输入包含个人身份信息或银行卡信息的内容。“尽量不要在手机中保存包含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等的照片、文字等电子数据,尤其是身份证照片。”田银航强调。
记者经历
“四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APP安全再升级
网友“信息安全老骆驼”的首篇帖子中,作者记录了打击盗窃诈骗团伙的过程。其中,对“四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APP的描述引起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信息技术部门随即加强了“四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APP的安全防护。升级后的安全性究竟有多大效果?10月14日下午,记者通过“四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APP申办了电子社保卡。结果显示,相关信息已经进行了匿名化处理,网友在使用“四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APP时,不用担心个人信息泄露。
网友“信息安全老骆驼”在文章中提到,通过“四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APP,可以完整查询一个人的身份证信息、社保金融卡银行账户信息、照片等,并截图记录了获取上述信息的全过程。13日,“信息安全老骆驼”又发表了一篇文章——《被盗手机揭露的黑色产业链——完整修订版》。文章称,“文中泄露身份信息的APP已经进行了相应的安全升级。”
为了解“四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APP安全管控升级后的效果,10月14日,记者扫描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二维码,下载“四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APP,在登录界面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进入“四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APP。记者按照操作指引领取电子社保卡,发现电子社保卡上的身份证信息和社保金融卡银行账户信息并未完整显示,已被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