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短视频已经成为中国人打发时间的最佳方式!不想学习只想当网红已经成为毒害中国孩子的最大幻想鸦片!
短视频是近年来受到各大平台、用户、资本青睐的内容传播方式之一,人们在闲暇之余,甚至是上下班途中,都感受到短视频的魅力,并沉迷其中。
调查显示,看短视频已成为最佳消磨时间的方式。
调查显示:①2020年中国人每天休闲时间增加24分钟;
②休闲时间,约有38%的人使用手机;
③ 移动娱乐活动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看短视频、玩游戏、看电视剧电影;
④95后年轻人最爱网购,直播购物的中坚力量是26-59岁群体。
短视频就是这样,让你着迷,但娱乐至死也让你越来越沉迷于低俗和媚俗。沉迷于看短视频就像吃瓜子,明知道热量高,吃太多不利于减肥,但就是停不下来。
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突飞猛进,成为年轻一代的流量收割场。在用户使用时间争夺战中,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纷纷加入视频功能,视频软件更是显露出偷袭社交软件城池的野心。
景观呈现将每一幕都戏剧化,过程中紧张与疯狂交替,看短视频已经成瘾,如同吸食鸦片,大脑中的分泌物与人的欲望、感受有关,传递着兴奋、快乐的信息,多巴胺也与各种成瘾行为有关。
从在线影音行业短视频平台竞争格局来看,第一线市场份额为56.7%,平台为抖音、快手;第二线市场份额为24.9%,平台为西瓜视频、抖音火山版、好看视频、微视;第三线市场份额为12.4%,平台为爱奇艺随拍、波波视频、快手极速版、刷宝、土豆视频、快手极速版、抖音极速版。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世界以图像的方式把握”的“世界图像时代”。
短视频格局的火爆,是社会文化、商业资本、大众娱乐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短视频有毒性,“未完待续”“还有吗”的期待会撩起用户的神经,让人想看更多、更长时间。
丰富的美颜滤镜、炫目的特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搞笑无厘头的媚俗幽默,“新颖”而“好看”的内容,“好玩”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魔性音乐的加持,短视频的确很吸引人。
短视频占据了人们的闲暇时光,提供了关于快乐、梦想、自我实现、日常行为模式和社会价值观的视听图像。这些视听图像在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将看似平淡无趣的日常生活以各种视觉效果包装起来,呈现出绚丽而富有冲击力的视觉产品。它们承载着强大的娱乐因素,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有光的地方必定有阴影。
短视频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创作者,不少热门短视频甚至火爆海外,但短视频领域精品意识不够强,粗制滥造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我们的文化充满了声色犬马的欲望,是没有规则的庸俗游戏文化。
你不知道的是,中国中老年人对短视频的疯狂程度,比年轻人还要高,沉迷短视频的家长比孩子还要离谱,短视频已经成为中老年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中国50岁以上“银发人群”的活跃移动设备用户规模超过1亿,增速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还有一件你不知道的事:【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手机“消磨时间”的头号工具,女性占比高于男性】。
抖音、快手充斥着虚假信息,诚信缺失。宣扬物质至上的奢靡假女明星、白富美、高富帅等泛滥,低俗信息泛滥,道德缺失。大量低质量的歌舞、搞笑段子等内容更容易被转化成抖音短视频,“劣币驱逐良币”,主宰了抖音的内容生态。
网红在视频中炫耀自己的豪宅、豪车、私人飞机、粉丝,导致未成年人纷纷效仿,甚至引发团伙斗殴,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为传播效果而播放的各种恶搞、危险动作视频,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全因素。武汉一男子与两岁女童菲菲在抖音上尝试“高难度”动作,却发生意外,孩子脊髓严重受伤!2019年8月,山东枣庄两名未成年女孩模仿短视频内容,用易拉罐、酒精灯制作爆米花,不幸发生爆炸,造成一死一伤。还有用电熨斗烤肉、用饮水机煮火锅等类似的违法短视频。
有些视频含有“黄段子”,以色情诱惑观众,长期接触这些低俗内容后,观众会误以为世间一片混乱,也会感染拜金、自私等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短视频平台上还有大量宣扬以暴制暴的内容。比如被无良老板拖欠工资、被讨债人迫害、被“渣男”坑骗等。视频中的“大佬”解决问题的方式非常直接,比如用酒瓶砸自己的头、打残自己的手等。这些暴力内容会误导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道德和法律产生错误的观念,让他们误以为短视频内容中的暴力是合理的,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将短视频中的暴力内容带入现实世界,从而诱发犯罪问题。
短视频颠覆了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方式,解构了传统文化精英的文化垄断,充分释放了文化生产权利,促进了文化生产回归生活。与此同时,网络短视频也带来了文化亵渎与狂欢、网络文化低俗化等问题。
睡前摇一摇,起床摇一摇,饭后摇一摇,排泄时尤其重要。
当低俗之物涌入网络世界,与当下流行的网络短视频、直播等相结合,便如洪水般渗入社会各个角落,有外媒甚至称之为“鸦片”,很多成年人都沉迷其中,更别提智障、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甚至儿童。
当中国人把娱乐推向极致的时候,我们离科学越来越远,孩子们的理想是当明星,而不是当科学家,我们离理念越来越远,媒体和舆论关注明星砸蛋等琐碎小事,而不是传播理念、启迪民众,我们离教育越来越远。
大量傻逼新鲜出炉,信息被肢解,知识碎片化,人成为被喂养的对象,不用动脑子,只需要傻傻地笑就好。
“鸦片之害,莫大于洪水猛兽。”如今,“堪比鸦片”的低俗短视频,开始潜移默化地侵蚀中国青少年的基本价值判断和道德水准。
一个新趋势是,短视频越来越受欢迎。
以农村为主的受众对快手的依赖性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这种行为已经形成了共同的凝视。
这既是对乡土时间的打破,也是对乡土时间的一种补偿行为,这种补偿行为预示着一种新的时间观念的形成,即在日常生活的间隙中,找到一种可以随机度过时间的状态。
尽管信息不断重复,他们还是会继续看。这最终会削弱甚至消除他们的思维能力,逐渐导致盲目、混乱、碎片化,从而陷入媒体创造的幻觉陷阱。什么样的技术造就什么样的人。
几乎每两个网民中就有一个使用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用户规模虽然庞大,但内容创新不足,跟风现象明显。
短视频就像一个狂欢按钮,一旦开启,匿名媒体用户便开始狂欢。中国年轻人早已被短视频中搞笑花哨的段子、怪异的姿势所吸引,当被要求脱离这些,去做其他事时,他们很容易变得焦躁不安,难以平静下来。
一些琐碎的家庭小事被剪辑成搞笑的段子,这些搞笑的家庭场景构建了人们对家庭的认知。这些意外和惊喜会促使大脑不断分泌“快乐激素”多巴胺,让人心情愉悦,忍不住重复某种行为。
在视觉消费盛行的背景下,在影像的漩涡中,观看胜于相信。在模拟的环境中,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被打破。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中国青少年乃至儿童的最大理想就是成为短视频红人,这让青少年误以为只要有热点、有爆款,不用知识就能赚钱。一旦形成这种观念,是非常可怕的。相比城市青少年,中国农村留守青少年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在接受这些不良刺激后,更容易沉迷其中、浪费时间、荒废学业。
短视频满足了人们释放压力、转换心情、消磨时间、寻求新鲜感的需求,奇观是金钱的另一面,一般等同于一切商品。
短视频短小、快速、新颖的碎片化内容契合了受众求新求异的心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强烈的画面流动感、情感与艺术的表达、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成功俘获了大众的注意力。
短视频是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延伸。视觉和听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官,新媒体技术拓展了人类的感知神经。在媒体构建的“模拟”世界中,泛滥的拟像消解了现实与现实的分界线,消除了真与假、美与丑等价值判断。商业利益才是打造“模拟”世界的主导因素。
有人说,按铃的应该是快手上的用户,谢谢大家傻傻的爱。
当代大众通过创造图像景观来统治自己,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实用,而是伪装成图像消费,景观公然控制着人们的“伪需求”,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引导人们购买资本生产出来的符号。
风景隐藏着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着力描绘一种超越现实的幻觉。
但仔细想想,短视频社交的致命弱点就是很难突破微信、微博利用社交链接构建的护城河。
当局应加强文化引领,提高文化辨识力,防范媒体短视频产生负面影响。
传统媒体在运用短视频工具时,应该认清短视频运营的本质:目前流量已从“主动脉传输”转变为“毛细血管传输”,找到大行业、大人群中垂直细分领域的刚需,突破“同质化模仿”导致的运营增长停滞。一个爆款内容出现后,很快就会被大批量复制,以产品链接、杠杆为目的,获取用户。推进的逻辑是流量-粉丝-用户,用户才是最终目的。从“熟人”到“客户”,从粉丝到用户,这已经是更彻底的“私域流量”。
对于信息过剩的今天,只有一种稀缺资源,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谁能获得用户的注意力,谁就有机会从中榨取价值。仅在中国市场,年收入就超过1000亿,这和你巨大的贡献密不可分。
看短视频成为了人们最好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但却也成为了导致感情变淡的一大“武器”。
沉迷抖音、快手,不仅会分散注意力,还容易形成信息茧房,让人更加封闭,慢慢就失去了主动思考、探索外界的热情!人变傻之后,短视频通过算法机制,向用户输出消费观念、价值观念,对用户进行洗脑。
文化真的“臣服于科技”了吗?科技把人变成了傻子了吗?生活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信息碎片化、健忘成了现代人的常见症状,很多人甚至已经忘记了自己有多健忘。
天天看短视频会让人变傻吗?会,会让人变傻变笨,也会让人变穷!从不同类型城市来看,二三线城市看短视频、玩游戏、看直播的比例高于一线城市。一线城市的人在看书、看新闻、社交、刷论坛看帖、投资理财等方面对短视频的沉迷程度远高于二三线城市。县域越小,越容易沉迷于短视频而不能自拔。
自我约束是好事,穷人只会更穷,富人只会更富,你需要做的是主动选择,为自己定规矩,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出卖自己后再替别人算钱。
沉迷于短视频的人需要自我反省,你不能放下手机,因为你很穷。如果你每天都这样,不放下手机,你永远都是穷人。你是在玩它,还是被它玩?你之所以消磨时间,是因为你自制力不够强。
短视频很容易让人上瘾,一转眼三四个小时就过去了。一旦习惯了看短视频,你就很难再安心地看一部电影、读几本书、做点工作了。长期依赖短视频等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奖励的体验或网络娱乐,会改变大脑回路,逐渐让大脑习惯于短期体验,很难去体验和执行一些应该慢慢来、不频繁获得奖励的体验和动作。
短视频时代,让我们一起陷入杀时间的大熔炉吧!困在信息茧房里的穷人刷一会儿觉得幸福,刷很久才觉得快乐。抖音、快手开发了一款游戏,一款理论和实践上都消费穷人的工具。富人把“穷人”圈养起来,是因为他们知道穷人无法抗拒触手可及的短暂幸福,接受了就会享受,所以用这个来消耗穷人的精力。你要,没人拦着你!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自律的本质是减法,短视频碎片化信息的一个特点就是为了取悦我们的注意力,而不是提升我们的思维。
摧毁我们的不是我们讨厌的东西,而是我们热爱的东西。警惕那些让我们上瘾的东西!面对短视频的到来, 或许悲观至极。
(传媒智库——南方传媒学院创始人陈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