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新亮点:节约粮食,舌尖浪费减少,倡导低碳环保

2024-06-16
来源:网络整理

绿色生活呈现新亮点( )

阐明:

图1:河北省秦皇岛市建新里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在布袋上画低碳环保图案,倡导绿色生活。 曹建雄 摄

图2:贵州省丹寨县第三幼儿园小朋友在学习垃圾分类。黄小海 摄(新华社)

图3:江苏省灌云县杨集镇,骑行爱好者在田间骑行。吴正祥 摄

图4:山水相拥、水清岸绿的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 周寒兵 摄

节约粮食,减少“舌尖上的浪费”

赵北嘉

“为了引导消费者文明就餐,节约粮食,减少‘舌尖上的浪费’,我们采取各种方式推进‘光盘行动’。”在河南郑州经营两家餐馆的王硕说。

“我们在研究菜品的时候,会考虑这道菜的份量,在菜单上加上菜品的图片,让顾客能直观的看到菜品的分量。”王硕说。

除了设计菜品数量、种类,餐厅还要求服务员提醒客人点菜适量;客人结账时,如有未吃完的餐点,提醒带走,而餐厅提供的外卖盒只收取少量象征性费用。这不增加餐厅负担,反而会带来很多好处。“在节约用料的原则下,我们能把菜品、服务做到位,消费者吃得舒心,这样才能积累口碑和客源。”王硕说。

在餐饮行业,避免食物浪费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表示,去年8月,中国饭店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联合发出倡议,鼓励餐饮企业提醒消费者适量点餐、少食多餐,并建议顾客将剩菜带走。

“供给侧”在调整,“需求侧”也在变化。作为一名餐饮从业者,王硕感受到很多消费者不再以菜品丰富、吃不完为荣,而是越来越注重节约。“以前很多人和亲朋好友出去吃饭,以为是为了热闹、为了面子,会多点菜。但现在大家更懂得食物的价值,聚餐时会有意识地控制菜量,宁愿没吃饱再加菜,也不愿浪费。”王硕说。

避免餐饮浪费,将有更完备的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前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餐饮浪费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治理餐饮浪费行为将有法可依。《反餐饮浪费法(草案)》提出,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和减少餐饮浪费,包括建立健全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管理制度,加强服务人员职业培训,将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纳入培训内容;主动提醒消费者防止餐饮浪费,在显著位置张贴或放置反餐饮浪费标识,或由服务人员提醒讲解,引导消费者根据需要适量点餐等。

韩明说,在商务部的指导下,中国饭店协会正在起草绿色餐饮新国家标准,该标准将重点关注餐饮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求餐饮企业承担主体责任,杜绝餐饮浪费。“今后餐饮消费的各个环节,各方都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避免餐饮浪费。”

空中骑行是一种低碳便捷的通勤方式

记者 钟紫薇

福建厦门市民赖婷丝家住湖里区云顶北路附近,上班地点在南边3公里处的彩塘,上班路程说远说近,通勤问题曾经困扰过她。

“如果步行,6公里的往返耗时太长;如果开车,上下班堵车时3公里就需要半个多小时,公司附近的停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赖婷丝说,她平时都是坐公交车出行,但上下班时公交车很拥挤,很难把握乘车时间。

从去年开始,赖廷斯发现了一个新选择——从家附近的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站出发,沿云顶高架自行车道骑行2.7公里到彩塘站。“一开始只是想试试,没想到这么方便、快捷。”赖廷斯说,专用自行车道建在空中,沿途没有红绿灯和机动车干扰,从家到公司只需要十几分钟。

赖亭寺所享受到的便利,源自在厦门建成的全国首条、世界最长的空中自行车道。“空中自行车道长约7.6公里,车道采用钢箱梁结构,主要布置在厦门快速公交(BRT)两侧,悬挑在BRT中间。”厦门市政集团市政开发公司技术总监肖志彪说。

记者跟随赖廷斯体验了空中自行车道。入口闸机采用多重传感器监控,快速检测识别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保证自行车在专用车道内快速通行。同时,整个车道共设11个出入口,除了与BRT对接外,还与11个普通公交站、2个地铁站对接,方便骑行者随时换乘。

赖婷丝觉得自己骑车一年多收获颇丰。“一开始只是想方便上下班,后来发现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一举两得。”她说,现在自行车道越来越多,她对骑行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现在除了上下班,闲暇时她也会骑车去厦门周边旅游。

近年来,厦门大力加强自行车道交通体系建设。肖志彪说:“厦门结合厦门岛的自然特征、交通特点、路网布局特点等因素,构建了‘一环、三带、三轴’的自行车道交通体系。”

“建设自行车道是为了满足厦门市民绿色低碳出行的需求。”肖志彪说,厦门包括自行车道在内的绿色慢行体系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相关部门将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更加完善的城市交通资源,为绿色低碳出行创造更好的条件。

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改善环境

记者 田红

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村3村早在2011年就开展垃圾分类,是上海市首批低碳示范社区之一。

71岁的陈文娟是社区35号楼的班长,她家里总是备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放在水池边放湿垃圾,一个放在客厅放干垃圾。同时,陈阿姨还有一个大瓶子,用来存放旧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

每天早上7点,陈阿姨就会拿着垃圾袋出门,用智能卡拍下垃圾箱室传感器的照片,然后把垃圾分类到相应的垃圾箱里。之后,她会登录手机APP“上海绿色账户”打卡,几个月后积分就可以换取米、面、油等。陈阿姨说:“垃圾分类关乎环保、节约资源,很简单的事,养成习惯也不难。”

每当有新住户入住,陈阿姨就会上门提醒他们去居委会领取分类垃圾桶,并详细告知小区垃圾分类的规定。每周四是社区的“清洁家居日”,陈阿姨和志愿者们分成三组,巡查小区各个角落,捡拾随地乱扔的垃圾。巡查逐渐成为老邻居们的一项社交活动,“因为乱扔垃圾的人越来越少了。”陈阿姨说。

去年,35号楼被评为社区“垃圾减量优秀楼道”,陈阿姨把证书整齐地贴在楼道的显眼位置,“这是对大家努力的肯定。”

陈阿姨也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梅陇三村党支部书记陈新银说,10年前,居委会就推动成立了这支志愿者队伍,发动社区居民把分类后的垃圾加工成一些生活用品。

陈新银表示,志愿者活动让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绿色环保,也增加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宋乾发在梅陇三村环卫部门工作十余年,对社区环卫的变化十分熟悉。“十五年前,社区路面坑坑洼洼,垃圾随处可见。我们六个人每天凌晨四点就出门扫地,一直扫到十点左右。”如今,社区配备了先进的垃圾处理设施,湿垃圾不用出小区就能就地处理。“垃圾少了,环境更优美了。”宋乾发说。

上海于2019年7月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上海市绿化市容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居住小区、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达95%,分类有效性明显提升。可回收物平均收集量达6375吨/日,同比增长57.5%;危险废物收运量达2.57吨/日,同比增长3倍多;湿垃圾收运量达9504吨/日,同比增长27.5%;干垃圾处理量1.42万吨/日,同比减少20%。

回收旧衣服有了新用途

赵北嘉

周末一大早,家住北京朝阳区南湖东公园的刘静燕收拾了一大袋旧衣服放在门口。邻居看到后问她是不是要扔掉。刘静燕笑着摇头:“不用了,我联系了一家旧衣服回收机构,一会儿他们就会来收。”

如今,旧衣服回收又多了一个新途径,民众可以通过手机APP提交申请,也可以邮寄申请,还可以委托回收机构上门回收,绿色行动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同心互惠是北京一家旧衣服回收公司,总经理董志民说,公司现在有线上、线下两个回收渠道。线下会定期到北京一些社区、公司、事业单位进行回收;线上有微信小程序等,可在全国26个省实现邮寄回收。

“线上渠道操作简单,覆盖面更广。”董志民说。不过,在董志民看来,线下的旧衣回收点和科普活动还是很重要的,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旧衣是怎么处理的。

“我们回收旧衣服多年,得到过很多人的支持,但很多人不了解处理旧衣服的流程。”董志民说,旧衣服回收前端的捐赠阶段之后,还有后端的分类、消毒、精准捐赠等一系列环节。

“我们收到的旧衣服经过分类、消毒后,一部分会发往线下、线上爱心店,让有需要的人能以10元的价格买到牛仔裤、30元的价格买到羽绒服;另一部分会通过企业、公益组织等方式捐赠给贫困山区。”董志民说,“我们会提前了解受助人的身高、体重等信息,进行精准匹配,避免送不合适的衣服给人,不仅浪费资源,还会成为受助人的负担。”

董志民表示,不符合需求的旧衣服不会被丢弃,“我们会送到专业的回收工厂,做成拖把或者再生棉进行回收利用。未来我们会把后端环节做得更透明,争取让捐赠衣服的民众直接看到旧衣服去了哪里,让大家更放心捐赠。”

如今,旧衣服处理方式越来越环保,新衣服快递也越来越绿色。注重环保的刘静燕在网上购物时欣喜地发现,快递包装越来越精简。“以前一件小物品,里外三层,光胶带就好几圈厚。这两年,我感受到胶带、塑料袋等包装减少了。去年‘双11’网购的衣服,包装都很简单,一单三件衣服放在一个包装袋里,叠得整整齐齐,还附了一张小卡片,说明减少包装的原因。”

2020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未来我们的吃、穿、住、行、游,都会越来越绿色、低碳、环保。”刘静燕充满期待。

关联

绿色生活,我们能做什么?

绿色代表着生命、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践行绿色生活,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购物使用布袋并回收利用;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子,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尽量节约用水,洗米、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洗脸、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所;认真分类垃圾;出行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搭乘公共交通等。

关心环保,从现在做起,支持环保,从小事做起。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版面设计:张丹峰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2月18日第16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