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事情,本文作者用时间线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从“公司创立”到“濒临破产”再到“重获新生”最后“决定放弃”的整个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2020年4月到2022年4月,我的第一次创业结束了。
如果一定要我做出一个判断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介于失败和成功之间的状态,如果从项目的角度来讲,这肯定是一个失败,如果从创业者成长的角度来讲,这又是一个成功。
文章以时间线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从“公司创立”到“濒临破产”再到“重获新生”最后“决定放弃”的整个经历,并融入了关键阶段的心理变化和经验总结(90%情绪表达,10%经验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同时也希望你能认真的为自己画上一个句号。
让我们开始吧,并邀请您进入我的故事。
1. 2014 年夏季
具体是哪一天我记不清了,但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做产品经理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做产品经理似乎是所有互联网岗位里最容易的一个。两句镌刻在互联网历史长河中的话也被喊了出来,第一句话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第二句话是“产品经理是CEO的幼儿园”。这两句话到现在还被吐槽,但我真的相信第二句话。从2014年我正式成为产品经理的时候起,我就知道自己要创业了。
2019 年 8 月 2 日
承速是一个消费项目,跟离开中国的 关系密切。这是我第二次参与别人创业。2019 年 8 月,成立后的第三年,我们正式开始并购过程。是的,我们被收购了(一个集团公司收购了我们,同时还有一家)。我主导了三家公司的系统产品合并。这是一个艰难但非常有营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一边吸收养分,一边探索创业的方向。
三家公司的合并,是一个长达半年的艰难过程。这件事情本身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但“人”的复杂程度更是10倍以上。你必须让三家公司的人最终都用上你主导的效率产品,并且用好它,兼顾三家公司几千名运营人员的历史习惯。更重要的是,另外两家公司的高管团队都在看着你。你明白吗?
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有放弃的念头,还不如直接离开这个烂摊子,走人。多爽啊!不过,这时候我已经有了创业的想法。既然要创业,那以后岂不是可以收购别人?有没有可能把公司卖掉,被别人收购?答案肯定是肯定的。
所以现在借别人的公司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这个经验,对我以后的创业肯定有很大的帮助,想到这里,我开始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和所有牵涉其中的人都处理好!
2020 年 4 月 3 日
2020年除夕过后,19疫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但整个社会还是乐观的,大家都以为到了夏天就会结束,就像上次一样。
3月,产品合并完成上线,集团事业部端也完成整合,正式宣布PR,并获得过亿元融资。
4 月 1 日,我告诉首席执行官:“我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而且我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现在我该离开了。”
T先生就坐在我对面,作为连续创业者,他似乎早就了解我这个年轻人的想法,我们愉快地结束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
走出光英的楼时,我根本不知道,这将开始我人生中第一次煎熬的旅程。
1. 正式上线
我参与过别人创业两次,这是我第一次创业。人们总是对自己期盼已久的事情抱有极高的期望,我也不例外。我期待创业很多年了,但我还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尽量克制自己,避免那种初次创业特有的过度激情。(其实大多数初次创业的人,都有一段用自己的感觉去驱动事情的时期。)
如果要评价自己,我是一个在激情与冷静之间来回跳跃的人。也许双子座的特质在创业上就体现出来了。这次,我对自己的期望是:迈出第一步,完成从产品经理到创业者的思维模式的转变。这是一个比较冷静的期望。
也许正是这种冷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的失败。我以后再说是什么让我决定放弃。
2. 曲目选择
年轻创业者最大的坑就是选择赛道,当然我也掉进过这个坑。
承宿是住宿行业的项目,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赛道。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人员的匹配非常重要。你的经验、对行业的理解、积累的行业资源、能力和你想做的事情完全重合。这样的创业者很容易获得早期投资。
当你在创业前已经深入行业几年,建立了较高的认知水平,你会对行业最终的结果有更高维度的认识,对行业趋势的判断会非常准确。这些都是决定你能不能把公司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这些因素,你早期很可能没有资本来支持你。
特别是对于SaaS创业者来说,如果你有过去的积累,能够支撑你的产品的冷启动,那么在前期会非常有帮助。
于是,我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房东云”诞生了。如果说创业的第一件大事是选择赛道,那么对于我来说我根本就没有选择这个环节,因为我想继续把前几年想做但是没有完成的产品做完,所以干脆就入坑了。
3. 行业判断
整个住宿行业非常庞大,客云选择从酒店行业入手。这个行业有一个特点对SaaS非常有利,就是极度分散。如果一个行业里面标准化程度足够高,行业集中度高,这时候产业链基本就形成了。这样的行业SaaS、产业互联网的思路赋能被客户绑架了,你的产品就很难标准化,就变成了KA业务。
除了行业特性之外,酒店行业正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新的区域连锁品牌不断涌现,这和新实体零售的状态非常相似,终端消费者的消费升级倒逼住宿产品发生改变。
酒店本身具备房地产属性,以核心城市带动城市群是房地产的趋势。延伸到酒店行业不难发现,一些地方性小而非常好的区域品牌已经形成,它们不会跨区域,也不打算做全国性的业务,但在当地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产品溢价。
该地区正在涌现新的品牌连锁店,新一代消费品牌无论行业如何,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DTC。
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它们就没有打算100%依赖渠道。
考虑到区域连锁趋势和新品牌第一天DTC两大行业特征, 诞生了。
是新一代连锁住宿品牌的营销SaaS,是垂直行业交易型SaaS,可以帮助连锁酒店品牌构建DTC商业模式。从用户触达,到用户私域培育,再到营销自动化,我们构建了完整的商业模式基础设施,帮助酒店品牌直面消费者。
相比于传统同类行业老玩家,我们认为这些新品牌更多的是一种辅助逻辑,利用工具辅助其高效达成目标,而其他类型的竞争对手则是替代逻辑,就是你不用做,我提供工具+运营帮你做,做完了你给我分成。
我们无数次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最后我们下定决心,坚持走SaaS模式(其实这也是我的执念,想要做一个非常纯粹的SaaS产品,但这个决定基本上判了我们的死刑)。
总结:
在这里我想给初次创业的同学们一个建议:
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赛道上,从你最熟悉的区域开始,即使它很小。
我的感觉是,第一次创业更像是一个标尺,你要去感受,去经历,在成本最低的时候犯错误,比如选择合伙人的错误、融资条款的错误、没找到PMF的错误、带领创业团队的错误、做决策的错误……
总之,保持一颗平常心,去经历创业,并且利用这个过程,把你的尺度的粒度做得更细,从米到厘米,再到毫米。粒度越细,你对创业的理解就越全面,让你在这次创业经历中,尽可能成为一个更成熟的创业者。
也许你会选择错误的赛道,也许这不是你最想做的事情,没关系。就像写一篇文章一样,努力让第一次创业给你带来更全面的视野和认知。也许你会取得一些成功,也许一切都从头开始,但没关系。
我们还有下次,不是吗?
4. 寻找合作伙伴
在正式辞职创业之前,2020年春节前后,我开始和朋友讨论我的创业方向,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一位老同事,他告诉我,我们2015年共同同事的妻子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建议我们聊一聊。
于是我们在北京立水桥附近的一家街边小咖啡馆聊了两个小时。
就这样,我拥有了一个兼职“伙伴”!
心态:
几乎所有人都建议不要找兼职,但我不同意。我觉得只要找的人靠谱就行。现在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千万不要这么做!
我的兼职伙伴还算靠谱,项目进度也不落后,但因为家庭原因,孩子等钱,老人也要花钱。他确实不能承担更大的风险,但这是他想做的事。我们过去合作过一段时间,有信任的基础。他责任心强,承担了自己应该负责的部分。
但兼职合伙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感同身受,兼职合伙人无法感受到创始人身上始终伴随的焦虑,而他时间的不确定性也是让你不安的重要因素。
创业是一场长跑,你要么决定自己承担一切,不抱任何合伙人的期望,要么拥有一个真正能分担焦虑和工作压力的创始团队。兼职合伙人的不确定状态会让创始人对对方的期望变得不确定,而合伙人不合理的期望会成为你不断的担忧。
如果实在没办法,就谈好价格,好好合作吧,不需要马上找合作伙伴,也不要抱有不合理的高期望。
但我的兼职伙伴状态很好,至少他会站在你身边,和你一起思考如何一点一点改变公司,从大的方向、策略,到小的产品细节、人事沟通效率,他都会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并努力做出改变。
在这方面,大多数全职合伙人其实和有股权的资深员工是一样的,很多实力强的人一辈子也完成不了心态和职业角色的转变。(我参与过两次创业,也经历过一些这样不靠谱的合伙人)
在这方面,我很高兴和这位兼职伙伴合作,虽然我知道我们最终会分开,但我们还是一起走了一条非常独特的道路。
5. 在别人的办公室里输入第一行代码
在我辞职之前的那段时间,我基本每天晚上八点下班,然后去他公司上班,一直到凌晨一两点左右。我们每天都这样,差不多三个月。产品的 1.0 版本就是这样制作出来的。我自己做产品、做 UI,他负责所有的技术栈。那一年我 26 岁,但已经能感觉到身体状态的下滑,脑子也越来越差了。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20年6月。直到我们获得了一轮种子轮的支持。
4. 2020 年 6 月完成种子轮融资
我很幸运,一路走来有前辈在关键时刻多次给予我帮助。我第一次创业,之前没有认真接触过VC,也不知道如何获得资金支持,当然这方面的资源也不多。
可能是因为我的背景不够好,不在他们的目标范围内,全职创业的时候,就把这几年打工攒的钱都投进去了(因为专业知识不足,也不懂得怎么现金支付),基本开销也没有太多。
在商学院,和我同组的L先生很少出现,印象里他只出现过三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代表我们组做分享作业,拿了第二名,领奖的时候,一个我从未见过的身影出现了。后来,在一次线下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起吃饭,我提到自己打算创业,不知道L先生是不是从那一刻起就决定投资我了。
我不知道L先生为什么要支持我创业,毕竟他公司从事的行业跟我没关系,他根本就不懂我在做什么,只知道SaaS是一个趋势,我在做SaaS。按照L先生的说法,他只是想支持年轻人,交朋友。
虽然L先生不是科技行业出身,但我还是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企业的小细节,特别是在凝聚人心方面。从他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土匪气,像个土匪头子,哈哈。我跟他们的团队有过深入的接触,说实话,我很喜欢。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了快10年,第一次感受到这么不一样的团队文化,对我很有吸引力。
L先生从不干涉我们的运营,在谈我的互联网方向时,他会认真听取你的意见和表达。一个可能身价过亿(我猜的)却如此谦逊的隐形富豪,能和这样的人建立关系,比他给我的经济支持更有价值。
虽然由于业务和发展方向不同,现阶段我们和L先生还没有更深层次的业务交集,但我还是期待未来有机会和L先生一起做点什么。
6 月份,资金到位,账户里有一百多万,然后我们搬进去,把老同事叫回来,开始招人。
我们有信心做出行业内最好的产品(今天回首,我想对自己说:“一场好的演出,需要好的舞台和欣赏的观众,二者缺一不可。”后面你们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
至此,公司启动基本完成,耗时不到3个月。
这期间,公司第一期的人、事、钱都完成了。
5. 2020 年 7 月运行产品 MVP
海南→江苏→山东→山西,整个2020年7月份,我奔波于几个城市之间,拜访潜在客户,寻找早期的目标城市和种子用户。
从创业第一天起,我就想做一家产品驱动的公司,这是我作为产品经理的愿景。
未来长久以来我们将与商家们共同努力,共同打磨,共同创造。
现阶段,如何做好产品一直是SaaS从业者讨论的话题之一,我经常在各类群里看到相关的讨论。
有人说要不断跟客户对话,有人说真正的需求才是能付费的点,甚至有人给出了很具体的用户访谈方法,当然他们都是对的,这些也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功。
我在早期SaaS产品迭代过程中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忘记产品。
因为SaaS产品的本质是把你对业务的独到见解抽象成产品,而产品的本质是打造交易模型,所以核心要非常明确,就是看价值传递是否成立。
从零开始搭建一个SaaS产品的过程,其实就相当于从零开始设计交易链的过程。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其实我们不用急着做产品,可以先设计价值交付,你交付的可能是一个认知,也可能是一个服务,而不是开发出来的一个SaaS产品(把认知和服务结合起来变成付费课程、付费文章,这些都属于产品)
我们早期就是这么做的,我们制定了一套系统的方法,我们跟客户的沟通不是讨论产品特性,而是讨论我们的方法在他们业务的关键环节上能不能奏效,然后我们帮助客户把这个方法落地。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什么应该变成产品,什么根本不是你想象中的需求。
做产品最可怕的不是满足了错误的需求,而是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无所谓对错的需求上,使得产品变得极其繁琐。
总结:
我已经开始第二次创业了,这次不是从产品入手,而是前期帮客户做了很多咨询服务,一方面积累了早期内测用户,另一方面我们在开始这个创业之前就已经把需求打磨得非常清楚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产品迭代速度非常快,从第一行代码到第一个客户上线,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后续功能也是一样,一经上线就被客户广泛采用。核心是产品需求准确,开发资源不浪费,因为知识服务之前已经跟着客户磨合了一段时间。
希望SaaS创业者也可以尝试我的方法,你的产品为什么一定要是“产品”呢?
摆脱思维的惯性,找到本质,有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举动都是徒劳的。
6. 早期种子商将于2020年9月和10月上线
一个多季度后,产品完成了早期核心版本,并全面实现价值闭环交付。随后北极星指标(商户自有渠道交易占比)每月翻一番。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商户的价值感知不够清晰。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GTM 会遭遇非常大的阻力。
1. 客户成功 1.0
为了克服GTM的阻力,我作为CEO开始做客户成功。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客户成功,只知道要帮助客户理解我们产品的价值,然后结合我们积累的业务方法,一步步推动产品和运营的融合。这个阶段我不断深化自己的服务,每周、每月、每季度的数据报告,一点一点让客户看到我们业务带给他们的独特价值。
但当时没有客户成功系统来表明我不断传达每个产品功能背后的商业价值和我们独特的理解。
2.正确的北极星指标极其重要
在我们的项目中,有一定的交易属性,因为商户需要在基于我们服务搭建的小程序上开展DTC业务,商户小程序的交易量决定了我们业务的有效性,我们最初将北极星指标确定为GMV。
但这样做其实有个小问题,商家有大有小,大商家如果随便做一件事情,GMV就会很高,商家就会误以为自己产品和服务满足了商家的需求。
其实不是,这个是不准确的。后来我们把指标定义为“商户自营渠道成交占比”,忽略了商户规模的差异。在宾客云的服务引入商户后,我们跟踪了前三个月自营小程序的占比。这样,不管是大商户还是小商户,都能充分体现我们服务的成效。
在产品功能优先级上,我们会优先考虑能够提升商家自营小程序占比的需求;在客户成功方面,我们会设计更多客户咨询服务,帮助商家在前三个月实现合理的自营渠道占比。
总结:
尽早建立北极星指标非常重要,产品迭代中很多需求都是可选的,正确的北极星指标是协调整个公司所有行动和优先事项的重要参考。
七、2020年11月开始融资
你有没有经历过被拒绝数百次的感觉?这会让你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我的FA说:“融资是一门技能。”作为第一次创业的我,感觉她的话是多么的正确。从2020年11月开始,接下来的半年里,我一直在不断训练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