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机构国付宝陷入经营困境
一笔天价罚款,将素来低调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国付宝推到了风口浪尖。8月6日,据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国付宝共收到两张罚款,罚款总额高达4646万元,创下今年天价罚款新高。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前国付宝曾涉及为上市公司输血、为违规投资平台开放支付接口等争议。在业内人士看来,数千万的罚款相对少见,说明国付宝的违规业务相对较多,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未来将面临不小的整改压力。
“吃”天价罚款
在国付宝收到的罚单中,其中一张显示国付宝违反了清算管理条例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被央行没收违法所得2217.6万元、罚款2229.6万元,合计4447.2万元。另一张罚单显示,因存在未按规定向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进行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央行处以合计199万元罚款。
据央行营业管理部通报,国付宝违反了《银行法》《反洗钱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8项相关规定。在对国付宝支付业务及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执法检查中,央行营业管理部表示,该公司未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检查境内网络特约商户交易状况,客观上为违法交易提供网络支付服务。此外,国付宝还向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或交易、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留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未按规定披露有关事项、未按规定存入和使用客户备付金、未留存商户档案等。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律与金融研究部副主任尹振涛认为,第三方支付行业本身是一个微利行业,但国付宝能获得2000多万元违法所得,证明该公司确实通过开展违法业务获得了高额利润。“违法所得2000多万元的情况比较少见,说明该公司违法业务比较多。”尹振涛分析道。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总监薛红燕也认为,在支付行业,千万级的罚款相对少见,一般只针对特别严重的违规行为。罚款加上一些禁止性规定,对受罚企业的经营影响很大,对整个行业也起到了明确的警示作用。
风暴仍在继续
公开资料显示,国付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月,是一家以第三方支付为主营业务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股权结构方面,天眼查数据显示,国付宝由持股70%的北京智融信达科技有限公司和持股30%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共同组成。
值得注意的是,国富宝不按规定存管、使用客户备付金一事颇有看点。今年2月,国富宝被媒体曝光涉嫌“贷存结合”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此,国富宝予以否认。国富宝表示,公司相关贷款均为与银行的正常商业交易,不存在通过违法违规的“贷存结合”方式获取银行授信的行为。
针对央行的处罚规定,国付宝8月7日发布声明称,针对前期监管部门提出的问题和自身的不足,公司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逐项开展整改。目前,在监管部门指导下,各项整改措施已陆续落地,在后续经营中,公司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强化业务管控。
北京商报记者就公司具体整改进展等问题向国付宝发出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时,对方尚未做出回应。
商业困境
据国付宝官网介绍,国付宝目前拥有针对B2B/B2C的在线支付产品、移动支付产品、金融服务产品等;针对企业资金管理服务的云账户服务;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与多家银行联合推出的银行托管解决方案;针对跨境贸易领域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针对个人用户的手机钱包客户端等众多支付产品。
2011年12月22日,国付宝获得央行颁发的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业务许可证,2015年1月获得基金支付业务许可证,2016年5月获得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许可证,2016年12月获得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许可证。
北京商报记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聚投速上发现,针对国付宝的投诉自2017年年底开始激增,目前相关投诉有530件,但解决的仅有50件,解决率不足10%。
据相关投诉信息显示,一些涉赌、期货、网贷等投资者利用国付宝将资金转给一些假二级商户,导致投资者资金损失。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自8月7日国付宝宣布整改以来,涉及上述问题的投诉一直未停。截至8月28日,国付宝共收到24起投诉,其中多数涉及违规提供资金渠道。
此前,有报道称国富宝今年以来一直在寻找收购方,对于该消息的真实性,记者多次致电国富宝,但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尹振涛进一步指出,监管部门对公司的处罚,将使得国富宝未来在运营成本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接到大量投诉,说明公司内部管理和业务逻辑存在较大问题,国富宝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整改问题,还有金融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合规、合法经营是当前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