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门禁+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南京鼓楼区用智慧手段防控疫情

2024-06-26
来源:网络整理

人脸识别门禁自动识别身份。南方日报记者夏思宇摄

“您好,请问是陈先吗?我是南京市鼓楼区疫情防控工作组的工作人员,有几个问题想当面问您一下,您上次核酸检测是什么时候?”8月7日,南京湖南路街道居民陈先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工作人员”用清脆的女声询问他的核酸检测结果——这位“工作人员”其实是南京市鼓楼区使用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

疫情防控期间,南京各区在居住社区疫情防控中充分利用社区智慧系统、新型科技产品和互联网技术,用“智慧”手段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确保社区防控有序高效。

社区“智慧大脑”精准掌握信息

如何采集社区居民核酸检测信息并快速利用?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兴围村社区果断启动社区智慧“大脑”,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比对,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社区人员信息采集工作以第七次人口普查信息为依据,工作人员会生成住户信息表,并与公安下发的数据进行比对,数据若匹配,则自动导入“大脑”后台,划分黄码、绿码信息。兴围村社区党委书记张峰介绍,社区智慧“大脑”还能实现实时管控,工作人员对14个安保点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特殊情况,可通过对讲机远程沟通,减少人工上门带来的时间损失。

后台技术员告诉记者:“第四次核酸检测,兴围村社区共采集了2.3万份样本,他们的信息在采集当天就传输到‘大脑’,需要居家隔离的人员会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记,方便工作人员提供服务。”

9日上午9点,家住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金珠花园小区的宋先生买完菜返回小区,在门口经过人脸识别,出示“苏康码”后,便进入小区。“不用刷卡,不用摘口罩,降低了感染风险,科技含量高。”宋先生说。

去年底,锦珠花园作为南京江浦街道试点项目,启动智慧社区建设。“我们建设了社区管理系统平台,从基础信息到人员、车辆进出,再到视频监控、网格化服务,应有尽有。”南京江浦街道秋雨山社区工作人员刘杰介绍,小区门口、每个单元门前都安装了人脸识别设备,居民即使不摘下口罩也能成功识别。

“社区共安装了240多个非接触式高清摄像头,对疫情防控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刘杰说,居家隔离人员和健康监测人员若外出,系统能快速识别其面部图像,并在后台进行反馈提醒。

新技术产品助力人员防控

前几天,家住南京泰山街道盈江雅居的李先生不小心把驾驶证遗失了,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小区物业打电话叫他过来领取驾驶证。

物业是如何如此迅速找到李先生的?原来,7日晚,同为社区居民的罗建在小区门外捡到一张驾驶证,并于9日将其交给了物业处。“根据驾驶证上的信息,我们立刻在社区系统后台查找到了李先生的联系方式。疫情防控阶段,社区内所有居家隔离人员的信息都会在这个系统中标注,一旦离开小区,系统就会发出预警。”南京桥北社区副书记陶廷军说。

本周,南京江北新区将利用区块链技术助力疫情防控。“在此前‘实人实房’环节的基础上,平台接入苏康码,对于小区居民来说,进门可由‘看码’改为‘扫码’,一步识别身份、健康状况,留下精准痕迹。”技术支持方南京金宁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宁介绍,此次上线的疫情防控功能将覆盖新区300个社区。

在南京栖霞区封闭式小区燕花园12号楼,43户居民家门口均安装有“鹰星隔离卫士”智能磁力锁,防止住户擅自离开。在“鹰星隔离卫士”微信小程序中,43把磁力锁实现关联,详细展示每户居民当前的住址、门牌号、门状态等信息,一旦有人开门,关联手机就会发出报警提醒。

南京鹰星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已在南京栖霞区、溧水区、江宁区等100多个社区,2万户隔离家庭,3000家定点隔离酒店安装了无线门磁,实现定时开关门、自动报警等功能。

公司还研发了“闸版”和“立柱版”健康码查验机,有效减轻一线防控人员负担。立柱版查验机逐渐成为不少社区卫士的“好伙伴”——它是一米多高的立柱型查验机,提供人脸识别、健康码核对和实时测温功能。截至目前,南京市已有百余台“立柱版”查验机投入使用。

“周晖你好,我要开门把垃圾放到外面。”8月9日中午,南京市秦淮区侨鸿园小区网格员周晖收到了侨鸿园小区某楼宇居民、居家隔离人员王女士发来的微信。随后,周晖又连续收到两条“报警”的微信公众号和短信,显示王女士正在开关门。

南京侨红园社区为王女士等70余户居家隔离家庭安装了智能门磁,实时监测开门状态。记者从产品供应商中国联通物联网公司了解到,NB-IoT智能门磁(干簧管款)是一款具备实时监测和开门报警功能的终端设备。设备终端分为两部分,分别固定在居家隔离人员房间门框和房门上。只要打开门,设备就会自动感应并传输信息,社区网格员也会立即收到微信公众号和短信提醒。

居家隔离期间,被隔离人员如有开门丢垃圾、做核酸检测、领取生活用品等实际需求,可提前告知网格员,网格员可标注报警。南京侨鸿园社区书记、主任袁文娟说:“安装智能门磁后,微信小程序、短信自动推送,精准告知开门情况,管控更加高效精准。”

互联网“新花样”助力社工服务

9日上午10点,南京市六合区文墨花园小区门口堆放着数十个蔬菜包裹,物业经理陆正超正在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第二次整理打包,按照小区楼栋单元、房间号进行分类,然后用手推车逐一送到居民家门口。

陆正超介绍,疫情期间,除了做好准入管理,社区还为居民生活服务提供更多保障。“我们按照六合‘智慧物业服务+’项目的建设指引,更新了社区微信小程序商城,并接入其他第三方平台,居民在家就能购买日常蔬菜、水果、肉类等,不用再去超市、菜市场,目前每天有100多位业主到平台上线购买。”陆正超说。

南京市雨花台区板桥街道孙家社区在原有“智格”微信小程序基础上新增“疫情防控”板块,通过在核酸采样点扫描被采集人身份证信息、录入个人信息,社区可快速查询居民是否进行了核酸检测。同时,居家隔离的居民也能通过小程序反馈生活需求,让社区提供食品采购、上门核酸检测、信息咨询等服务,实现“无接触”配送。

孙家社区网格员李鹏程说:“以前我们网格员要‘铁脚’挨家挨户上门,跟​​派出所核对才能完成信息采集。有了这个小程序,几分钟就能掌握一栋楼的住户信息。”南京孙家社区还依托“智格”平台,向社区居民推广“智格健康码”,呼吁全体居民在线领取“智格健康码”,咨询居家隔离事宜,获取防疫服务,了解接种要求,自主提交接种需求。

疫情期间,南京鼓楼区成立专项工作组,利用人工智能语音技术,结合公安、卫生健康部门大数据分析,在疫情防控宣传、核酸检测动员和检测人群筛查、随访等环节进行探索。该技术采用智能并行通道,每分钟可同时拨打1000个电话。程序运行当天,共拨打30个电话,全部接通。相比之下,同期30人人工拨打电话仅3909次。

此外,“AI助手”还能采集、分析语音信息,准确有效记录被访者核酸检测的时间、地点。哪些市民做过核酸检测、在哪儿做过核酸检测等信息在对话后迅速存入其“大脑”。相关负责人说:“AI语音合成系统发音标准,还能根据语音语境进行人性化互动,大大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

南华日报综合媒体记者余洁晨、王婷婷、肖帆、朱忆妮、闫玲、卢淑婷、夏思雨、倪妙康、孙菁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