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4A广告网 作者 | 张小虎
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Z世代已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为了迎合这群多元又个性的年轻人,品牌商可谓是绞尽脑汁,用营销手段“圈粉”。
其中,基于品牌调性、洞察用户情绪的营销布局逐渐被广告主发现并运用,成为品牌吸引年轻人的重要突破口。
有意思的是,支付领域的领军者微信支付,近日却讲出一段暖心故事,每一笔支付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烟火气。
微信支付新广告
讲述法案背后的故事
从近年来的营销案例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牌注重情感营销,关注消费者的情感层面,将用户的情感认同转化为品牌认同。
正如柏拉图所说:情感是人类的根本弱点。对于一个有着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品牌来说,情感营销无疑是一剂灵丹妙药;而微信支付讲述的故事,则十分有意义。
移动支付十年,发生了无数美好故事,有说不完的故事。微信支付用《巴特尔和他的密码》《老歌王入团》《同桌的她》三部短片,讲述“支付科技十年”和“金融普惠十年”。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草原上的一家便利店,是所有小本生意的共同故事。巴特尔骑马送货,每次对方下单付款,家里的老母亲都能知道孩子在哪里。他们不知道二维码是什么,也不知道二维码背后有什么样的技术,但简单的一个码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想留在旧时光的老歌王,他的女儿为了改变父亲的命运,用一些“爱的计谋”,不仅让父亲入团,重新成为老歌王,还让他成为村里手机支付的先锋,教其他村民使用手机支付。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一顿饭的缘分。普通人用手机支付给环卫工人送上一顿饭,巧合的是,施善的人和受善的人同桌吃饭。比起情侣间的烛光晚餐,这就是人间浪漫。
从营销角度看,微信支付用三个故事讲述移动支付给普通用户带来的便利,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宣传,更是塑造温暖企业形象、用正向价值观吸引消费者的一种方式。
情感文案支持
给品牌一个温暖的过滤器
著名畅销书《故事》的作者罗伯特·麦基曾写道:故事很自然地被人类的心灵所注意到,它们可以在故事中包裹信息,而观众一旦把自己的感受和主人公那一刻的感受联系起来,疑虑就会消失。
消费者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为品牌与消费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沟通方式,双方不再是买家与卖家的关系,更像是讲故事的人与倾听者,动人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然地为品牌形象带来溢价效应。
微信支付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故事和情感文案串联起来,尤其是那个结尾:未来十年,故事还会继续,在大街小巷,在山川河川之间,在草木云朵边,在人群中,在每一个有支付的地方,美好生活,每日更新,好故事,无处不在。
无论是在偏远的乡村小镇,还是在草原,移动支付都已经高度普及,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微信支付探索支付背后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是内在人文关怀的体现。此外,品牌也没有放弃社交平台的营销。
9月20日,微信支付视频号发布“好故事无处不在”,通过讲故事让移动支付这个简单的行为变得更加具象,在俘获用户好感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品牌营销话语权。
凭借着TVC本身的暖心值,引发了评论区众多网友的支持潮,表示“这些故事很感动,我坚持看完了”、“每一次付费都是一个好故事”,并激发了一波UGC产出。
褚橙讲述褚时健耄耋之年的故事,让大众清晰地记住了产品背后的内在价值。海尔砸冰箱的故事不仅让品牌名声大噪,也让人们相信海尔产品的优秀品质。微信支付的“好故事无处不在”则在无形中给品牌赋予了更多正能量、暖心的滤镜。
走进用户的生活纹理
科技下的人文关怀
出门不用带现金,发红包就能转账,微信一键就能看电影、打车、买火车票,不用下载各种APP。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出门用现金支付已经成为一件稀罕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信帮助我们重新定义了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微信支付承担了更多商业、民生服务的角色,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智能。
不过这并不是微信支付的第一次举动,早在2019年,微信支付就做过一则以“每个人都是智能生活共创者”为主题的广告片,探讨人与工具的关系。
影片首先举了几个例子,“火柴是怎么来的?”“剪刀是怎么来的?”“钢笔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虽然看上去有些令人困惑,但却是微信支付引导我们思考的前奏。
微信支付本身不是一个工具,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创造智慧生活的无限可能,小到物联网层面的应用,大到菜市场买菜的交易。
这些生活细节,彰显着微信支付想要传达的理念:“每个人都是智慧生活的共同创造者”,体现了品牌背后分享行业智慧经验、建立数字生态社区的初衷。
细究起来,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相比于那个时代的现金支付,移动支付颠覆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更是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进步。
微信支付的巧妙之处在于,科技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或工具,而成为一种被人性化、个性化的媒介,通过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肌理中,表达出品牌背后的人文关怀,进一步赋予品牌更多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