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 日起扫码支付将有新变化,风险防范能力不同支付限额也不同

2024-07-01
来源:网络整理

随着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扫码支付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现在,任何街头小贩都可以扫码支付。

不过从4月1日开始,这种支付方式将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新规将于4月1日正式实施。

由于静态条码容易被篡改或变造,容易携带木马或病毒,因此,央行规定,使用静态条码进行支付的风险防范能力为D级,无论采用何种交易验证方式,同一客户银行或支付机构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得超过500元。

支付限额按照风险防范能力分为四个等级。

据了解,新规将二维码支付分为四个风险等级,其中动态二维码扫描分为三级,静态条码风险防范能力最低,为D级。

A级:指使用两个或多个有效要素(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对交易进行验证,并可通过协议与客户独立约定每日累计限额。

B级:采用除数字证书、电子签名以外的两个及以上有效要素验证交易时,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超过5000元。

C级:采用两种以下因素验证交易时,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者所有支付账户每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得超过1000元。

D级:静态二维码扫描支付,不区分交易验证方式,每日累计限额500元。

静态二维码问题多多,使用存在隐患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改变和规定呢?如今我们在超市买早餐、买一瓶水,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扫码支付,既方便又快捷。商家也乐意在收银台放一个静态码,不用担心找零和收到假币。

但这些静态代码存在着被不法分子窃取或者被木马病毒、钓鱼网站链接等取代的风险。

石先生在石家庄卖菜有五六年了,和大家一样,他用支付宝、微信给顾客付款,但就在最近,出现了“假”二维码。

有不法分子偷偷打印二维码覆盖在他的付款二维码上,直到有顾客询问如何扫码领红包,他们才发现问题。

其实,石先生遭遇的情况并不少见,仅今年一年,石家庄市鹿泉区尚庄镇就有4名商户被“假”二维码骗走2000元;西安也有多家商户屡屡上当受骗,并被利用假二维码骗取债务。

二维码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移动支付、产品推广、应用下载等各个领域。不法分子在二维码中植入病毒、木马、收费软件,消费者扫码盗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制作二维码的技术几乎是简单易行,几分钟就能制作完成,任何人都可以制作二维码,而且生成的二维码根本无法追溯来源,也没有相关管理机构提供认证。

因此,央行对静态条码额度的限制主要是基于安全的考虑。

静态二维码扫描支付限额有何影响?

早在新规实施前,就有民众担心500元的限额不够,但记者进行街头随机采访时,不少市民表示,新规对实际生活影响不大。

公民甲:

我听说过,但是对我影响不大,因为我的消费量不是很高。

公民乙:

主要原因是我日常的花费不会太多,而且线下购物的时候也不会买太贵的东西。

公民丙:

现在出门已经没有人带钱了,所以我觉得国家还是想对其进行监管的。

多数市民表示,自己多在街边零售摊点或零售商店使用静态扫码支付,如购买蔬果、油盐酱醋等,单人每日消费金额很少超过500元。

我们日常使用的支付宝、微信,一般采用指纹、密码两种方式验证交易,且属于B类,每日限额为5000元,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会有太大影响。

据了解,静态二维码正逐渐退出小商贩市场,不少小商户开始转而使用条码扫描器或者手机APP软件扫码,以改变原来不安全的支付方式。

新规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欢迎你参与投票,给我们留言,告诉我们你对移动支付的看法。

您可能还喜欢这些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