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投资环境低迷的背景下,货币市场基金市场愈发活跃。
近日,腾讯宣布启动零余额钱包公测,用户开通零余额钱包后,可直接使用微信钱包内的资金在微信所有支付场景进行消费。外界普遍将此视为微信补齐短板的信号。
此前该基金公司发布的三季报显示,行业领头羊余额宝资金总规模已达近2万亿元,相当于13亿中国人每人在余额宝中存入1500元。
与余额宝收益类似
早在2014年,微信就推出了理财通,提供活期账户、基金等金融产品,但微信支付有一个被诟病已久的缺陷:不能像余额宝一样直接用活期账户支付。
零余额通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零余额通本质上是货币基金,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或银行卡余额转账享受优惠,也可以直接用零余额通里面的资金支付,体验和余额宝基本一致。
据了解,零钱通目前有4只基金可供选择,最高7日年化收益约3.2%,余额宝则接入12只货币市场基金,最高7日年化收益2.9%,相当于1万元存款,日收益分别为1元和0.79元。不过,这里的年化收益指的是“七日平均年化收益”,如果以日“万股收益”来看,两者收益相差无几。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总监薛红燕认为,随着规模扩大,两款产品的收益率会逐渐趋同。两款产品不仅要比收益率,还要比支付场景。从场景上看,两者都是小额零钱理财产品,是各自支付生态场景中支付用户的资金余额,都具有较强的场景粘性。
旨在弥补微信的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微信推出“智钱通”产品,是腾讯为进一步提高用户粘性、稳定或提升支付市场份额的尝试。
相比支付宝强化用户社交粘性,微信也一直在强化用户的商业属性。事实上,微信支付在因微信红包而爆红的同时,也在“钱包”中设置了手机充值、信用卡还款、理财、生活缴费等多个应用场景。然而其用户粘性始终较弱,更多用户还是习惯于在银行或支付宝等类似应用场景中完成消费。这对于微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从微信支付在“红包大战”中的巨大成功可以看出,社交关系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对于用户习惯和用户粘性的形成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由于微信的社交属性,微信上大部分交易都是熟人之间或者线下的小额支付,大额交易非常少,用户账户里已经没有多少钱了。零余额钱包的出现固然可以提升用户体验,但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零一研究院院长余百成表示,零钱产品让零钱兼具支付和收益功能,是增加用户支付粘性的好工具。在零钱产品的设计上,微信零钱落后于余额宝。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但在2017年第一季度之后,其份额止步于40%大关,无法突破。
易观国际金融分析师王鹏博认为,零钱通其实填补了微信支付的一个空白,也能为微信体系下其他业务板块引流、提升用户粘性,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的打造。不过,相比拥有天猫、淘宝等场景的余额宝,零钱通的支付功能目前还缺少这样的场景。但对消费者来说,多一个选择永远不是坏事。文/丁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