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21日报道,移动互联网时代,扫码点餐、网上报名、网上购票、网上乘车等生活越来越便捷。然而,没有现金打不到车、没有健康码坐不到公交车等尴尬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常常感受到这种尴尬的,恰恰是最需要社会提供便利的群体:老年人。
新技术层出不穷,智能化、数字化让社会更加高效,但也给众多老年人带来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老年人如何适应、谁来帮扶老年人?这是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没有智能手机会有很多困难
“下次我买票的时候要注意一下,你教我。”
这句话小周听过无数次,但他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一到操作就忘了。小周告诉记者,退休的母亲很想学用手机买票。他知道母亲不是怕麻烦他,动动手指就行,更重要的是好奇移动网络带来的便利,想跟上年轻人的步伐,不被时代甩在后面。
其实,小周不是没教过妈妈,只是妈妈学得慢,忘得快。进站、选日期、查车次、选座位、付款,这些他一分钟就能完成的操作,他却要教妈妈好几遍。妈妈总是问他各种问题,怎么回到上一步,在哪重新选日期……他以为界面很清晰,操作很简单,但对于年迈失明的妈妈来说,每一步都充满阻碍。
当手机软件成为购票主渠道、纸质车票逐渐被取消时,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意味着一个几乎全新的时代悄然到来:不仅可以网络购票,还可以非现金支付、扫码点餐、网上报名、网约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智能手机,几乎寸步难行。
这种无奈在老人聚集的医院里更是常见:“来了之后才知道看病要预约,一大早就坐车过来,连号都拿不到。”在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的大厅里,魏先生和妻子一脸茫然。“我老婆胃不好,今天早上过来找专科医生看病,一问才知道,专科医生都已经满了。”魏先生说。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患者可以通过现场自助机、电话、微信或“智慧医生”APP预约,如果没有预约,普通号可能就拿不到了。
这种情况并非青岛独有。在山东济南,一位姓李的居民到该市口腔医院就诊,但因为没有用智能手机,无法挂号。从今年开始,天津很多医院的主任、副主任医师的诊疗都必须预约……
在这些医院的大厅里,大多在显眼的地方张贴着手机预约就诊的方法,下载APP或者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即可预约,但前台工作人员依然围满了满腹疑惑的老人,老人不断重复着类似的问题。预约好的老人大多是子女搀扶着去的,其他的也大多像魏先生夫妇一样,要早点来医院排队挂号。
“对于老年人来说,学习能力的下降让他们不太愿意使用智能手机,用智能手机预约就诊也比较困难。而老年人又是医院的常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医疗体系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智能,医院也想减少病人的候诊时间,但很多老年人却未能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好处,有时显得不知所措。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为18.1%。从这两个数据可以推断,数亿老年人口未能及时赶上信息技术快车。
一些老年人成为网络“难民”
“与传统互联网接入相比,移动互联网便捷及时,对生活的影响更为深远。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和使用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老年人的普及率远低于中青年群体。如今的年轻人是互联网‘原住民’,老年人则是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移民’,需要适应新技术。但由于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一些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老年人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难民’。”陆杰华说,吃饭、买票、出行都离不开智能手机,“没有手机打车几乎不可能,而且移动支付经常有优惠,现金支付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不平等。”
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老年人不仅面临诸多不便,“数字鸿沟”也将部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与中青年群体割裂开来。
下午3点左右,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三里屯路的白家庄小学门口挤满了等待接孩子的人群。其中一位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蹲在路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而他的孙子则站在旁边,拿着手机,专注地刷着屏幕,两人沉默不语。
“叔叔,你接完孩子还不回家吗?”
“还有一个!”
看着连头都没抬的孙子,老人渐渐敞开心扉,向记者诉说着自己的苦恼。他陪孙子的时间很多,做饭、接孙子放学,但两人却很少说话。一放学,孙子就掏出手机,不知道在干什么。儿子也不例外,回家也很少和他聊天。“忙了一天,想和孩子们聊聊天,可他们回来总是看手机。”
他也想学,对小屏幕背后隐藏的庞大世界充满好奇,但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只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对于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稍微复杂一点的流程,他就只能是一脸茫然。
相关人士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社会,缺乏话语权和学习能力的老年人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弱势群体,即使在家庭中也隐隐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陆杰华指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变,面对面的互动频率减少,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67 岁的王月梅的子女经常劝她不要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去市场,要用手机下订单。但她表示:“有时候真的很孤独。出去逛超市、市场,排队也是一种娱乐。有时我会碰到老熟人,和他们聊天。其实挺好的!”
即便成功搭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车,但空闲时间多、辨识能力差、网络安全知识不足的老年人也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尤其是对具有独立经济能力的老年人来说,网络诈骗的后果更加严重。
多方努力弥补差距
但也有不少老人拥抱智能手机,在移动互联网世界里茁壮成长。老人蒋敏慈在哔哩哔哩有37万多粉丝,抖音“时尚奶奶团”一条15秒短视频就收获260万点赞、近10万评论。还有更多老人精通语音聊天、手机支付,在手机屏幕的“视觉”世界里玩得不亦乐乎。
“爷爷奶奶,我考了100分,老师又表扬我了!”手机屏幕里传来小孙子稚嫩的面容和激动的话语。“好的,继续努力!”卢老爷子夫妇开心地笑了。孙子从小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感情很深厚。小孙子6岁那年,离开河北平山的农村老家,跟着父母到城里上学。祖孙俩不能常常相聚,儿子就给家里装了宽带,买了智能手机,帮忙注册了微信,教他怎么加好友、发语音信息、视频聊天……现在,只要孙子一放学,老两口就拿起手机等着和孩子连线。
作为一款“国民级”应用,微信截至2018年9月,55岁至70岁年龄段的用户已达6100万。“想孩子的时候就给他发微信,他有空也会回复,打电话又怕打扰他上班。”年迈的父母们正努力跟上年轻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拥抱新的社交方式。
然而,这并非易事。南京师范大学发展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谭定良表示,除了公共服务关爱老人,家庭中的代际支持和“文化反哺”也极其重要。无论对年轻人来说多么简单的操作,在老人眼里都可能是一座大山。为了让父母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除了购买“硬核”产品,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近日,浙江杭州一女孩制作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书,教奶奶使用微信。说明书文字工整,内容详细,图文并茂,让奶奶在家没人的时候,也能自己操作。
两年前,小周还帮忙注册了账号,教妈妈用支付宝,现在妈妈出门经常只带个手机、拎个购物袋。老年人常用的手机软件易用性也在不断提升,比如支付宝推出了“关爱版”小程序,集成了扫码、支付、交水电费、挂号问诊等老年用户最常用的功能,字体醒目,使用方便。
早在2016年,北京顺义老年大学世园西校区就应学生们的要求开设了手机课堂,立刻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不少老人不辞辛劳前来。从安装手机应用到扫码点餐,从网上购票到防范网络诈骗,一应俱全,“银发一代”对此着迷不已。
建电梯要有楼梯,装电灯要有蜡烛。陆杰华表示,为了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除了在技术发展上更加关注他们的需求和习惯外,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方面,也应为无法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提供多种选择和替代方案。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在北京,对于一些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如超市、医院等,如果没有智能手机,无法扫码登记健康信息,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登记身份证、电话、住址等信息。如果是结伴出行,也可以请别人帮他们扫码。
预计到2025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约3亿。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步履蹒跚的老年人也有“慢下来”的权利。除了帮助老年人融入移动互联网世界,我们也要接受他们变老的现实,提供移动互联网方式以外的替代解决方案。
(原标题:《支付难、看病难、孤独感加重——谁能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