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己的技能,利用实习经验弥补学术上的不足,打造自己的数字“垫脚石”。
文|郑思芳
来源|36氪企业服务评论(ID:-36kr)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2022年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太友好的年份,首先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首次突破1000万,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但市场的工作机会却大大减少。
由于疫情影响,不少学生失去了在企业实习进而直接被留用的机会,再加上企业裁员、校园招聘端口关闭,应届毕业生求职可谓是“地狱难度”。
不少大学生不得不降低自身工资以应对“史上最难就业季”。智联招聘调查显示,2022年应届毕业生求职预期月薪为6295元,较去年下降约6%。2022年第二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为0.53,自上季度以来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全国1.35的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环比(0.71)和同比(1.52)均有所下降。
对于并非双一流大学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竞争压力显然更大。没了“双一流”的光环,他们另辟蹊径:磨练数字技能,用实习经历弥补学历的不足,打造属于自己的数字“敲门砖”。
数据显示,36.9%的本科毕业生和47.8%的专科毕业生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实习经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明确的求职目标”也是非本科、专科学生的优势。
与此同时,企业对数字化岗位的招聘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软件开发、数据分析/挖掘、数字营销、运营等都是目前的热门岗位。
“怕我现在的能力竞争不过别人”、“初次面试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技术问题”、“我知道的越多,公司给的工资就越高”……如何培养数字化能力,走上高薪之路,无疑是今年毕业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们发现几名非本地毕业生/学生仍在寻找工作。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大病一场之后
我拒绝了大工厂
雨婷 女 22班 市场营销、用户运营专业 已入职
数字化工具:企业微信聚零一裂变
春招的时候,我拿到了一家大公司的。
HR说,他们是被我之前在另一家大公司做用户运营的经历吸引的。当时我是做Tob运营的,也是在那个时候学会使用企业微信、慧聚、零一裂变等。我记得刚进公司的时候,领导带我走了两遍流程,之后我基本上能很轻松地掌握这些软件了。
做推广活动的时候领导要求我们用企业微信对接客户,每次开新项目都要面对大量的用户,企业微信可以针对庞大的用户池建立用户画像,并且进行标签化管理,有了标签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定义,这样我们后期的推广活动就会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使用慧聚时,主要用来从公众号运营用户。如果客户想通过公众号文章添加我们企业微信,只能保存二维码图片,扫描即可添加。如果缺少直接跳转的链接或小程序,慧聚可以提供接口,让小程序、公众号、企业微信形成闭环,也可以对接外部的直播软件工具。运营时也会有一套完整的SOP,每周每天会有固定且不同的运营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对于我来说,用户运营就像是一个倒置的漏斗,口袋下面就是我面对的用户群体,这样的用户有很多,但是通过我的运营动作,这些用户不断从漏斗里涌进来,然后实现后续的付费、续费。
有时我们会很着急。比如在运营初期,因为对规则不太了解,不小心在微信上发了带有禁忌词的内容。我和我的实习生在一周内被封了四个账号。有时我们发消息太频繁,用户会直接举报我们的账号。一个账号被封一次,以后就会被封得更频繁。我们要根据项目的进度来决定是否迁移账号,但如果迁移,我们会面临一定的用户流失。
因为实习的时候已经对整个流程很熟悉了,所以后来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的问题很具体,他说从我的回答可以看出我很快就能上手。
焦虑的时刻:
拿到之后HR让我先做三个月的新员工培训,这样拿到毕业证就可以马上上班。但是实习期间我加班很多,因为压力太大,眼睛发炎,还发烧了,忍了7天才去医院。
生病之后,我不得不推迟培训,回老家休养。后来我回北京准备签三方协议的时候,我的岗位已经从用户运营变成了销售运营,原本属于我的岗位被别人接手了。但我还是想做用户运营,就拒绝了他们的。
其实回家休养之后我也没那么着急,毕竟还年轻,现在的不开心以后都会变成开心。以前觉得找工作很难,但回京没多久就找到新工作了,现在每天忙着新员工培训、业务学习,虽然之前有实习经历,本来可以直接上手,但我还是决定静下心来好好学习这些新内容。
提高工作效率
我租了同学的账号来学习这个软件
嘉嘉 女 第22届 金融专业 投资分析师 实习
数字工具:名片风 彭博IT橙
我刚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找不到工作,或者在职场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大多来自非985、非211高校,工资太低或者晋升机会太少,就回去考研了。我的实习开始得比较早,虽然本科是非985、非211高校,但我总是拿自己和985、211高校的同学比较,因为自己很努力,所以对找工作并不是特别着急。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会不会使用 Wind 或 数据库直接影响到录取几率。很多招聘启事都会写“熟练使用 或 Wind 优先”,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也会问我用过什么数据库软件。好一点的学校可能这些软件比较多,但是像 Wind 这样的数据库在我们这样的非重点高校是没有的,所以我只能在闲鱼上租个账号学习使用。如果同学实习的公司正好能用这些数据库,我也会去租个账号,有时候一天 100 块钱。
比如我所在的投资公司想抢一些热门项目,利用数据库可以解决一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我是做行业研究的项目扫描,我想了解的项目信息都是这些平台公开的,所以我在找项目的时候,就完全沉浸在这些数据库中,点开项目就看介绍+研究。
不同行业、不同层级的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也不同。我实习的时候做二级市场,主要做上市公司的数据,常用的数据库有 Wind、彭博等。现在做一级市场,数据库也换成了企业名片、清科数据、IT 橙子等。一级市场的数据比二级市场少,软件平台也比较简单。
在数据库项目分类方面,我觉得一级市场的数据库还是不太好用。之前我点开纺织服装行业的分类,下面出现的项目有时候不是很匹配,有些服装纺织相关行业的项目没有被纳入分类,导致有些数据被遗漏,有时候数据的时效性也不太好。最主要的一点是这些数据库整体收费过高,当然免费版也可以用,但是工作效率会大打折扣。
有时我甚至想,如果学校一开始就购买了付费版本的数据库,我的效率会不会有所提高?
我最焦虑的一次,是在实习期间第二次汇报工作进度的时候。因为没有理解老板的意思,所以没有按照老板的意思去做。老板非常生气,一直强调我浪费了一整天的时间,做了很多无用的事情。但是老板根本不听我的解释。那天交完工作之后,我跑到厕所哭了,那是我第一次这样崩溃。从那以后,每次去老板办公室汇报工作,我都会很焦虑,尤其是指定的DDL()来了而我还没做完工作的时候,我会感到非常焦虑和愧疚。
后来我分析,我的焦虑是因为老板的期望和我的能力差距太大。比如,我只能完成大概60%的工作,但真正向老板汇报时,他需要我把100%的信息解读出来。而且老板提问的语气很糟糕,经常让我脑子一片空白,忘记自己本来可以说什么。
毕业后,为了完善作品集
我花了近3万元上课
,女,视觉传达设计22年,视觉设计实习生,待业
数字工具:
一般我们做平面设计,会用Ps,Ai软件是实习最基本的要求,而且要非常熟练。我实习的时候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个软件,这种矢量图形软件比较平面,用起来比较方便快捷,我的设计从头到尾都是在这个软件上完成的。有一次我们官网要升级,那时候比较流行风格的UI,但是我们公司没有C4D的权威,所以大部分都是用3D效果来实现的,还做了3D风格的图标。
学校里没有教,但是感觉现在互联网公司很多UI设计师都在用,比较简单实用,容易上手。我已经会Ps了,所以用起来很简单,而且相对于其他软件来说也比较小,一个画板可以容纳很多大小的文件,而且电脑不会卡顿,这点很重要。
毕业的时候我也纠结过,定目标的时候怕出错,想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还好实习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人,他告诉我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当时就摸清了未来两年的发展路线,所以现在也不是特别着急。比起立刻一头扎进找工作,我宁愿花时间打磨作品集,所以实习结束后,我花了近3万块去上设计课。设计课便宜多了,但都是线上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才能找到好工作。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学的东西比较浅,各种软件都懂一点,但真正开始工作就发现完全不一样了。比如有一次我被要求做一张活动视觉图。在学校的时候可能只会考虑这个设计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但实习之后就需要考虑这个设计能不能吸引点击,更多地考虑用户和产品的需求,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临近毕业,大家都很焦虑。我们宿舍里都是学设计的,室友有两个考研,但只有一个考上了。有的同学觉得设计太累,毕业后就转行了。熬夜修改图纸在这个行业很常见。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的设计很完美,但客户却不这么认为。比如产品需求方会给你很多要求,你要改这改那,最后图纸被改得很难看,你还是得不停地修改。
因为我对这个平台不熟悉
我要求整个部门和我一起加班到12点
小马 男 第23班 通信工程专业 前端实习生 实习
数字工具: Fox
实习已经3个多月了,秋招也快到了,但是我还是想等半年再找工作,在公司可以学到更多东西,更稳定,职场的压力也能促使我学习更多,不像在学校可以随心所欲,没人关注。
作为前端实习生,我的专业并不适合。我选择前端的原因相当巧合。有一次我去学校的一个实验室翻看前辈留下的旧书,找到了一本关于前端的书,于是开始学习前端。如果当时我找到了一本关于后端的书,我可能也会选择学习后端。但后端的竞争压力比前端大得多,无论是从整体人数还是性别比例来看。
面试官问我知不知道 Git,我说在学校的时候只是偶尔用一下。来到公司开发之后发现和在学校很不一样,在学校的时候都是自己写代码,不用考虑测试、不用考虑 Bug、不用考虑代码管理、不用考虑设计稿,就是玩玩而已,但是在公司,流程很规范,产品经理先提出需求,大家一起讨论开发,之后设计师给出设计稿,我们按照设计稿开发,测试完 Bug 修复好之后就可以上线了。
比如我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我们部门要做一个网页,写这个网页没什么问题,但是我对代码管理不是很熟悉。Git 有一个分支的概念,我们会把每个问题的每个版本拆分出来一个分支。本来整个代码需要一起打包,但是我在管理的时候把分支代码搞乱了,最终导致整个项目的上线延迟。那天晚上,包括我在内的 7、8 个同事因为这件事情加班到晚上 12 点,我的直接下属也要帮我收拾残局。虽然他们什么都没说,但我一直心里很不爽。
刚接触到需求的时候,我觉得我可以做,但其实没那么容易。从那以后,我花了很多时间学习 Git。有时候,一个需求的开发可能要到明天才开始,但我会提前两天就开始看需求,提前思考如何开发,因为我怕自己有些地方没理解,卡住了,导致项目延期。
现在我已经掌握了 Git 上的基本操作,除了一些极其棘手的情况还是需要请教前辈。互联网开发比较抽象,开发过程中的错误是完全看不见的。仔细寻找错误在哪里的过程也很折磨人。Bug 会经常出现,但我也将修复 bug 视为学习。有些问题我当时可能没有考虑到,等测试提上来后,下次开发中遇到类似问题时会多加注意。
从测试到产品
我之前批评开发者的行为遭到了报复
小欣 女 22班 物联网工程专业 产品经理实习
数字工具:传感器
我从大二开始就想做产品经理,实习的时候是测试实习生,后来入职正式员工的时候,我主动跟HR说想转产品管理,还好跟产品团队沟通了很多,老板就答应了。
作为产品经理,我需要先想出原型和需求,我一般会用 on 画流程图,因为容易忘事,所以一有想法就会快速打开飞书或者 WPS 记下来,然后用 on 整理思路和逻辑,了解产品每个步骤的前后步骤,对应的功能以及负责后端维护的人。当我把每个对应的步骤画出来,再把相关的模块串联起来,一个非常具体的产品就会在我脑子里形成。
一开始我只敢做一些小改动,因为我觉得这个产品不是我的,我改的是别人的产品。但老板说我负责产品重构,我的工作就是把范围扩大,从整体上看产品,发现有什么不足就直接修改。
在我正式入职后大概二十多天,需求评审会开到晚上九点多。因为我负责的产品重构部分比较复杂,所以被开发人员批评得最多,当时我的精神状态非常低落。虽然是在会议室,但整个楼层都能听到我们的讨论。这是我作为产品经理第一次开需求评审会,会议开得非常混乱。我觉得这是对我做测试员时每天抱怨开发人员的报应。
其实无论开发、产品还是测试,每个功能都只是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个环节,当我收集大家的意见、写下需求,然后看到产品朝着大家期待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我会很开心。
我现在还在试用期,不知道能不能转正,转正了会不会被裁员,这些都让我很焦虑。我也变得敏感起来,生怕自己工作没做好。有时候不敢把作品给别人看,或者要审阅好几遍才敢给别人看。如果别人看了之后反应不好,我就会想很久。但是如果我做出来的东西看了之后还不错,我就会很高兴,所以这些焦虑有时候会变成积极的鞭策,让我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工作要求太多
我没有时间考虑是否先投简历,再学习。
我会学习的,稍后再投简历。
小凤 女 第23期 电子信息专业测试实习生 实习
数字工具:
我实习的时候做的是测试,跟专业没什么关系。作为测试员,要求什么都懂一点,但当时懂的不多,所以很焦虑。刚来就要开始测试项目,感觉什么都不会。实习了一周才熟悉。
测试人员一般会用测试和禅道来汇报 Bug,问题比较明确,大家看到系统里有 Bug 就会去修复。但有时候事情没那么明确,这时候就需要测试人员跟产品核对一下,这个 Bug 到底修没修,或者修到什么程度,还是先改需求?这些私下的沟通是没有记录的,所以还是得在软件里提一下,证明我提过这个 Bug,这样才更容易检查解决方案。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习,从开发到测试再到上线的整体流程让我了解了整个产品迭代和上线流程。作为测试人员,我需要了解整个流程中有哪些环节,需要和谁沟通。之前只是在理论上了解,没有真正参与过,现在正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软件太多我不会用,只能问别人,有时候问太多会觉得耽误别人工作,遇到紧急任务也没时间自己研究。现在只解锁了功能测试,以后会有性能测试、压力测试,需要用到更多的技术工具或者自己写代码,估计要学的软件还很多。
我是应届毕业生,只有一年时间,是先投简历再学习,还是先学习再投简历?
实习结束后,我凭借做测试员的经历投了几家公司,第一家公司连简历都没接受,第二家公司笔试通过了,但第一轮面试没通过,第三家公司第二轮面试没通过,后来第三轮、第四轮面试也没通过。虽然这个过程很让人沮丧,但是没有机会闯进第四轮面试让我觉得自己的韧性强了很多。同时,面试的挫折也促使我去学习,因为要学习和弥补的东西太多了,也不知道这些公司想要什么,所以只能在面试的过程中摸索。
在参加数据分析自学课程后
我击败了几十位其他应聘者,获得了这次面试的机会。
小聪女第21批电商专业数据分析师已入职
数字工具:
我学的是电商专业,学校开设了数据分析相关的课程。学习和写代码的过程对我来说很有趣,所以我开始寻找数据分析相关的实习。也学习了一些数据库、前端、H5等技术。毕业前我在杭州一家SEM优化公司实习,学习广告转化率好坏,转化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好该如何调整。搜索关键词是否精准,价格是否合适,这些都需要用到数据思维。
但因为专业不太适合,毕业后我去了北京,花了3万块钱报了一个CDA就业班,学习数据分析。后来在某厂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我SQL技能和数据分析思维。后来我和老板吃饭的时候说起这件事,老板说他见过的四五十个面试者,我的数据分析思维和SQL题答得最好。
现在我在工作中主要用它做业务数据的同步然后分层,这样可以高效利用数据,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刚开始部门的数据仓库还没有建好,来了之后才慢慢有了这方面的需求。我觉得老板肯定是看中了我的数据分析能力才把我招进公司的,因为虽然我刚毕业,但是走的是社招的渠道,和我面试的有很多比我考上好学校的人。
其实我一直都很焦虑,尤其是最近赶上了裁员潮,很多离开公司的同事在重新找工作的时候,工资都低了很多。一个和我关系还不错的同事,30多岁的女孩,在工作的时候也一直在找工作,但是直到被裁员的那一刻,还是没找到。再加上现在市场上的数据分析师越来越多,大公司裁员潮又给社会释放了很多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大家的竞争只能越来越激烈。现在很多岗位都有年龄限制,我也经常在想,如果等到30岁,竞争力变小了,我该怎么办。以后我可能还会去做互联网+农业,自己创业,靠着数据分析思维和专业基础把家乡的水果卖出去,最后可能还是走专业电商的老路。
(晨晨、雨婷、小马、小新、佳佳、小峰、阿强均为化名。感谢所有参与采访的同学对本文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