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拼多多的广告洗脑曲,拼多多也通过这些广告的病毒式传播,迅速聚集了不少人气,据说有3亿人关注。团购固然很划算,但是真的靠谱吗?今天,小编就来聊聊拼多多这件不要脸的事儿!
▼
“拼多多,大家一起拼得越多,我们一起拼得越多,我们的朋友和家人都在说……”这是拼多多的主题曲。凭借这首洗脑歌曲,拼多多席卷了各大综艺节目,在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上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不仅如此,我们在社交圈中也能看到它的病毒式广告,铺天盖地的宣传让这个电商平台迅速吸粉无数,2017年年初月交易额20亿,年底100亿,4个月后就400亿了,不知道这些数字曝光出来后会惊呆多少人。
这是一个成立才两年的APP,怎么能有这样的成绩?果然如此!!!
拼多多已经展现出碾压行业老大的势头,然而拼多多有时候太鲁莽,有时候太无视规则!
315之前曾有一道题:你认为2018年315晚会应该曝光哪些公司和产品?结果拼多多得到了众多商家的热烈追捧,近乎狂热的程度。
在用户眼中,拼多多已经成为一个恶意诱导裂变、搞文字欺诈、搞虚假广告、哄抬价格、质量低劣的平台。
商家也感到很委屈,拼多多则以违规引流为由,逼迫商家提高10万元保证金。
在同行眼中,拼多多同样不受欢迎,闪购已经成为了害群之马,毁掉了整个团购市场的声誉。
在商业上,拼多多真是人性至上啊!不过在我看来,拼多多的这些手段,确实有点不要脸了!
1大奖红包的诱惑
前段时间,有人向嘉哥投诉,自己收到了领取礼物成功的通知,但打开链接却是邀请参加活动,而不是中奖通知。
▼
带着种种疑问,该粉丝咨询客服却被告知:“这是一个推文活动,邀请用户参加活动,并不是中奖通知。”这让莫女士非常生气,她质疑其虚假宣传,涉嫌欺骗消费者。
除了短信,只要你关注拼多多公众号,每天的推送基本都是诱人的红包,点击一个套路——下载我们的APP。但是你下载安装他的APP之后,你再也不会发现广告里那些便宜的东西了。
想要获得这个红包,你需要登录、砍价,然后发给微信好友,让他们帮你砍价。不过,不会用这个软件的人已经够折磨的了:没事干的时候,亲戚总会发链接求助砍价,或者被拉进莫名其妙的砍价群。
只要你点击砍价链接,你就会发现,你的个人信息已经被拼多多平台获取,时不时就会给你发几条中奖或者领现金红包的消息。
这种病毒式传播模式迅速传遍了整个朋友圈,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最让人气愤的是,微信官方对这种新型诱导分享行为无动于衷。
2. 虚假广告和虚高价格
让用户下载软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真正让用户加入团购,你必须让他们坚信买到的东西一定会比市场价便宜,而并非是普通的便宜。
一台售价 279 元的榨汁机,如果你不断叫上好友讨价还价,每人可以讨价还价 5 元或 6 元,那么 10 个人就能讨价还价,省下 50 元,岂不诱人?
但实际上,这款榨汁机本身就卖29.9,你直接加价250元,你真是把用户当250元来卖了。
当然,也有幸运的用户,通过不懈努力和无数分享,终于免费得到了一台榨汁机,但收到快递时却一头雾水:一条数据线,一条不能再短的数据线。不过没关系,你的邮费足够养活商家了。
▼
即便你讨价还价买到商品,有些商品的质量也很糟糕!比如,有人在拼多多上花了800多元买了一件红杉龙品牌的皮衣,商家称如果商品是假的,可以十倍赔偿,七天无理由退款。结果他买到的皮衣,质感不如纸,用手撕起来,跟纸一样。他向拼多多要求退款,但平台不予理睬,并未出面解决问题。
▼
3.售后质量极差
虚假广告的产品虽然卖出去了,但是从品质到售后服务,拼多多做得更好。
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被拼多多吸引,是因为那些曾经看起来高贵的水果,比如海南木瓜、智利樱桃、泰国进口的大榴莲等,在拼多多上都变得格外便宜。
而当你在朋友圈发帖,努力聚集足够多的群成员时,你可能会收到这样的回复:
▼
来吧,团购失败的小伙伴们,握手吧,让甲哥看看你们的底细!
就算你“运气”够好,凑够了人,付了钱,团购成功,水果到了手上,拆开包装一看,却发现:外观腐烂,大小也变了。售后回复更是让人气愤:亲,烂掉的水果切掉一点就可以吃了。
▼
拼多多有一条我哥很难理解的规定:如果消费者收到烂水果,烂面积在一半以下,平台会退一半差价;如果烂面积在一半以上,则会全额退款给用户。
价哥想问一下拼多多各位:如果烂掉的面积不到一半,还能吃吗?如果不能吃,为什么只能退款一半?
拼多多一句话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亲,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抱歉……”,就这些!
▼
投诉水果烂了,他们说把烂掉的部分切掉吃就行;投诉鞋子坏了,他们说能穿半个月就很好了。如果实在谈不拢怎么办?我只好给他们两三块钱作为补偿。
▼
连 CCTV 都忍受不了质量问题
我担心迟早会有人死去。
▼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拼多多投诉量位居行业第一,达13.12%,每年投诉量高达数百万条!
贾哥,拼多多负面新闻那么多,为啥还是这么火?
因为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父母想要什么!
虽然负面评论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拼多多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买,因为它真的懂人性,能俘获人心!
▼
比如它知道人都是有点贪心的,喜欢占小便宜。拼多多吸引的就是那些想占小便宜的用户,比如家长、学生,当他们看到商品20元包邮、耐克只要100元时,他们才不管商品好坏,更没有想到这些商品其实偷走了更多有价值的个人信息:收货地址、姓名、手机号等。这些信息每一条都可以在黑网上以0.5到3元的价格出售,他们不用留意就能赚到很多钱。
其次,天猫、京东卖不出去的便宜货,最终是要被处理的,所以商家就算被罚了,还是会继续做下去,这对大家都好,对用户不好。
在拼多多上,一条牛仔裤的售价仅为二三十元,这与牛仔裤的面料和生产成本相差甚远。据了解,如此不合理的低价服装主要来自几个渠道:
第一,商家囤积库存多年,商家开始以薄利或成本价清库存,但多年清不掉,急需回笼现金,抱有卖10元拿10元回笼的心态。
第二,工厂生产贴牌服装剩下的布料,再加工成衣服。这部分布料没有成本,唯一的成本就是工人的工资。不过这样加工出来的同款衣服不会很多。
三是面料厂家生产的面料质量不合格(甲醛超标等),采购客户不要,就低价卖给工厂。这种面料一般是按公斤卖的,一件衣服的成本只有几毛钱,相当于没有面料成本。而且这种面料很多。
事实上,随着服装生产从工厂流水线转向家庭小型作坊,工人成本也在被压缩。
拼多多最常用的招数,就是利用熟人社交网络,用最简单、最粗暴的方式“揽客”。
微信里都是熟人,大家都会加入团购,朋友买什么你就买什么。有些东西你明明不想买,但为了面子,不得不帮忙。既然你搞了团购,你就会叫其他朋友帮你订,病毒式传播就是这样产生的。
▼
近期,拼多多的垃圾红包、砍价链接再次充斥朋友圈,产生了大量信息垃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2月,拼多多曾遭阿里巴巴、微信“批判”。
1月10日,阿里巴巴发布《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2017》显示,一些造假者和卖家开始转向微信朋友圈、微信商业、拼多多等多个社交平台以及其他电商平台。
2月12日,微信表示,包括但不限于腾讯体育、拼多多、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通过发红包、会员、优惠券等方式诱导用户转发分享,严重影响朋友圈、群聊等功能的用户体验。
但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正在一步步崩溃。
平台方或许并非不知道这一点,其背后的资本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一旦与市场挂钩,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铤而走险。
小编不禁想问:拼多多,你们已经那么深挖用户痛点了,为什么不在体验和管理方面多做优化呢?为什么不少赚快钱,多解决问题呢?
拼多多曾经把自己定位为比淘宝、京东更人性化的电商,让人们在购物时可以在群里交流经验。结果社交属性逐渐变成了请人进群买东西。人情味淡了,金钱味更浓了!
其实,我们都想在团购群里互相推荐好商品,我们都想在微信上告诉长辈多穿点衣服、多吃水果时,直接发个芒果、红枣的链接给他们,贵一点没关系,为什么不做得更好呢?
面对如此多的投诉,拼多多的回答显得有些敷衍,这个迅速崛起的平台背后,竟然有如此的污垢,它该去哪儿?
你们挑战人性,无视规则,拼多多,你还要忽悠我们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