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
晚上七点半,母女俩正在吃饭,爸爸还没回来;十点半,爸爸终于回来了,但是孩子已经睡着了。
吃早餐的时候,女儿给爸爸拿了点吃的,爸爸的手机响了,他赶紧接电话,孩子给妈妈打电话,妈妈低着头忙着回信息,只好“嘘”了一声,孩子就不说话了,离开了餐桌……
父母平常的忙碌,变成了孩子心里的痛。
最后,在毕业典礼上,父母坐在台下,爸爸出去接电话,妈妈忙着发朋友圈,她在台上吐露心声:
“我爸爸总是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妈妈也总是忙着她的事情。我想告诉爸爸妈妈,我是你们最大的宝贝。”
在成人的世界里,忙碌是常态,但对于家庭和孩子来说,忙碌却是养育子女的最大敌人,是家庭和谐的蛀牙。
忙碌意味着忽视家庭,错失孩子的成长,过于忙碌是很多家庭不和的最大杀手,也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
你为了孩子忙着工作,请不要因此伤害他们。
我们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就是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因此而忽视了孩子。
电视剧《你好检察官》中,高中生吴博文被同学李明启威胁,将同学王朝远骗走。李明启带领大家对王朝远拳打脚踢、欺负,导致王朝远自杀。因此,王朝远家属提起了诉讼。
为了逃避责任,李明启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吴博文的身上。
当吴博文面临牢狱之灾时,父亲慌了,他想跟儿子沟通,但吴博文拒绝沟通,明知受了委屈,却一句话也不说,甚至不敢把偷拍的“被欺负现场”拿出来展示。
一个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又不敢告诉父母,那会是怎样的痛苦?
受了委屈,却不肯向父母求助的孩子,会受到多大的伤害?
孩子是喜欢独自承受,还是父母从来不给他说出来的时间和机会?
事故发生后,吴博文的堂兄指出他对儿子不够关心,父亲却义正言辞地说:“你说我每天那么忙,哪有时间想这些事情?”所以作为父亲,他对儿子的班级、成绩,甚至孩子的精神状态,一无所知。
忙碌的背后,是人们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陌生感减少,情感被孤立,矛盾产生。
面对最亲近的父母,心里有痛却不能说,想说却无人听,只能独自承受痛苦,父母忙碌,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亲情流失,彼此疏远感加剧,得不偿失,难免得过且过。
董卿说:“教育孩子,你选择赚钱而不是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苦一辈子挣的钱,还不够他一年挥霍的!”
赚钱是人生的必需品。钱可以换来物质、服务,可以请保姆、雇人,但买不到信任和情感。用物质养育孩子,换来的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爸爸”或“妈妈”,没有深厚的情感联系,情感的缺失成为孩子一生的伤痛。
玩手机或许是一种暂时放松的方式。
但很容易忽视教育的责任
很多家长在辛苦工作一天后,喜欢玩手机放松一下,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在《青春说》中,叶子健曾委屈地喊话:“手机就是父母的孩子,因为每次我抬头看他们的时候,他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
“当我想让你和我说话时,你却在玩手机。当我想让你和我一起散步时,你却在玩手机。”
孩子最爱的是父母,如果父母只顾着玩手机,不和孩子沟通,看不到孩子,可想而知,孩子的失落感会有多大。
有些家长甚至因为懒惰,就给孩子送手机,只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这样做会后患无穷。
叶子健说:“你们大人都是这样,用手机让我们暂时安静,可等我们长大了,对手机上瘾了,就觉得手机浪费我们的时间。”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在我小的时候,是谁把手机塞到我手里,放弃了爱和陪伴?”
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父母为了偷懒、安静,给孩子一部手机;当孩子对手机越来越上瘾,就抱怨手机是个大麻烦,却没有意识到责任都在父母身上。
今年发布的《首次全国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分析称,如果父母有手机成瘾问题,其孩子对手机依赖的比例几乎要高出一倍。
在父母爱看手机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很难自觉学习,取得好成绩,成为积极向上的人。
总是离不开手机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也只会效仿他们。
没有榜样的力量,权威就失去了意义。家长一边玩手机,一边对孩子说“好好学习”,这简直是轻如鸿毛。
孩子沉迷手机,成绩下降,家长一训斥孩子玩手机,孩子就说:“你也这样。”家长无话可说。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父母经常玩手机,可能导致孩子脾气暴躁、叛逆。
如果我们为了娱乐而对孩子少一些回应,孩子就会关闭沟通的大门,成为叛逆的孩子、捣蛋的孩子,孩子之间会打架、互相撕扯,亲子关系也会逐渐疏远,父母只会后悔一辈子。
多花点时间陪他。毕竟,如果你不小心,他就会长大。
我看了一部短片,全片没有一句台词,但我们却深刻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父亲一边走路一边看着手机,孩子抱着一只玩具熊给父亲看,父亲摸摸孩子的头,继续看着手机,孩子的眼睛里满是悲伤。
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爸爸炫耀自己的A+成绩单,爸爸却一边喝茶一边看着手机,完全没有注意到女儿低着头颅里隐藏的失望;
晚上,父亲还在看手机,女儿在灯下给父亲看自己画的画,父亲没动,女儿乖乖的走了。
当手机电量即将耗尽时,父亲终于抬起了头,却震惊地把手机摔了,因为眼前的小女孩已经长大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有没有想过,你能陪伴孩子多久?0到3岁,你是他的一切。4到12岁,你是他的傍晚。13到18岁,你是他的周末。之后,你只是假期。”
为了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我们可以从这几点做起。
1. 努力创造共处时间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去挤,总会有的。
早点起床,和孩子一起吃早餐。下班早点回家,和孩子一起吃晚餐。虽然陪伴的时间很短,但孩子能感受到爱。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无论多忙,总是坚持与家人共进晚餐,与孩子们聊学校里的趣事,分享彼此的经历。
经常见面的家人,不会给陌生人可乘之机,让我们在繁忙的日程中,抽出时间,尽量挤出时间“陪”孩子,这样,陪在身边的,是孩子,家长也受益。
2.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很多家长工作之余依然忙于娱乐,即使有孩子在身边,也还是专心玩游戏、看抖音。
于是陪伴就成了一个空壳,只剩下了陪伴,但是我们本可以优化这一次,获得更多的收益。
吴亦姝这位一夜成名的学术天才确实让人羡慕,她的父亲是顶级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工作很忙,但他坚持每天下午四点半后不使用手机,专心陪孩子读书学习,更值得我们称赞。
每周定期的家庭聚会、每周聚餐,每天固定时间“放下手机”,陪孩子聊天、散步,提供高质量的陪伴。这些是我们爱的最高境界,这些简单的仪式能成为连接家庭情感的好方法。
3. 升级你的育儿理念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主要还是陪孩子玩,随着孩子长大,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就变得像刺猬一样,家长要想和孩子相处好,一定要掌握一些技巧,对症下药。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表示,青少年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
学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少唠叨,少说教,避免把孩子推得更远;
只有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关怀,主动表达爱,他们才会愿意接近我们。
当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当孩子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退后一步,给他们自由的空间。
当孩子愿意跟我们说话时,我们应该认真倾听,及时回应;
如果要给出建议,家长的眼神和语气要表现出“喜欢>不喜欢”,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你的爱;如果“不喜欢>喜欢”,孩子就会质疑父母的爱。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爱时,他们就会愿意卸下伪装,向我们敞开心扉。这样,陪伴才能绽放,而不是产生厌恶。
忙碌是生活的常态,但忽视忙碌不应成为习惯。别让忙碌成为家庭和谐的烂牙;别让遗憾成为亲子关系的主旋律。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与关爱,从来不是说说而已,需要我们付诸行动,让爱看得见,让陪伴向正向流动。
别让工作和赚钱的忙碌遮蔽了生活本身的枝叶;别让娱乐的诱惑夺走孩子向往的阳光。
点击“在看”,愿我们在时间长河中,无怨无悔,无怨无悔,不辜负父母与子女的一生。
作者:家庭主妇穆任。新东方家庭教育(ID:),传递专业的家庭教育理念,提供国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与建议。让持续学习成为家庭习惯。
我已经看完了
离开前请点击“正在观看”。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家长社区(注:我是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