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区清湖村用小程序扫码进村,科技助力基层防疫

2024-07-12
来源:网络整理

上午10点,广州市白云区清湖村牌坊处,数名网格员在岗待命。

村民们打开手机微信小程序,网格员用手机扫描确认信息,测完体温后,村民才可以进村,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扫一扫”的瞬间,村民的姓名、照片、电话、身份证号、居住地址等信息一目了然。白云区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何忠说,2月10日起,居民凭防疫通行证即可进入,公安大数据还能实时推送预警信息。

随着民众复工复学,全省防控重心向基层转移。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广州市白云区清湖村、深圳市光明区马潭街道、深圳市龙华区花莲街道、珠海市斗门区城屿村发现,群防群控一直是基层防疫的重要手段。小程序、5G技术、智能门禁等“以科技要人力”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成为珠三角基层网格化抗击疫情的新亮点。

乡村防疫没有“孤岛”

村庄虽然处于基层治理的末端,但并不是防疫战线上的“孤岛”。

按照江门市“网格化”疫情防控作业指南,新会区桥美村将原来的8个出入口缩减为1个,所有进出人员均须出示身份证件、测量体温。

珠海斗门农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疫情发生以来,珠海斗门荒凉的乡村打响了一场抗疫保卫战。成屿村是斗门首个工业产值过亿元的村子,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商业、物业租赁等,出租屋随处可见。

“来自湖北的人员有127人,大部分人没有回家,也没有发热症状。”成峪村党支部书记梁瑞田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为做好排查工作,村里安排人员在6个路口三班倒,24小时值守,挨家挨户排查,确保不遗漏一人。

随着疫情防控进展,网格化防疫更加精细化。依托作战地图,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被划分成4个网格、27个小网格,并落实责任人。

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道党工委委员王天琪说:“一开始,我们连夜分析,在地图上贴满提醒纸条,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新的防控作战地图。一旦发生情况,从党员突击队到治安队、志愿者,每个人都能在几分钟内做出反应。”

“疫情防控二维码及CAT系统”是中山市南朗镇城中村信息共享的典型例子。

截至2月16日,南朗镇后台数据库录入人员已达人,借助新型智慧警务“CAT”系统,可以对住址不明、无法亲自上门、无法通过电话联系的重点人员进行信息分析、精准定位。

“针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希望全县人民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筑牢疫情防控人民防线。”惠东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惠州市惠东县邀请全体公民充当监督员,发动群众拿起相机或手机,通过“文明拍”小程序平台,通过照片、视频等方式举报身边不报发热、不隔离、不就医等各类行为,编织起一张严密牢固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网络。

“千里眼”进出租屋

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出租屋是疫情的“危险地带”。随着“复工潮”到来,东莞市万江街道组织全体网格员等社区工作力量,对出租屋重点人群进行地毯式排查。万江公安分局也派出31个工作队,对出租屋逐一进行高频次巡查,力求做到信息随时更新、情况随时掌握、管控随时落实。

广州、深圳都是人口超千万的大城市,连日来,两市确诊病例数呈现“零增长”趋势。《南方日报》发现,5G技术、智能门禁等“千里眼”技术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白云区均禾街道常住人口约30万,南方日报记者在均禾街道清湖村走访时看到,被隔离居民家门口都装有门磁、视频监控、可视门铃等设备,一旦开门就能发出预警信息,后台还能实现远程视频通话确认、劝阻。

均河街道党工委书记郭会华介绍,“根据前期综合收集的数据,可以暂时取消隔离人员的信息,当他们使用出入卡时,系统就会发出预警。”

天河小程序开发_天河软件园是做什么的_广州天河软件开发公司有哪些

在深圳,很多城中村都存在着大量的出租楼。

光明区马潭街道辖区内有出租屋等各类建筑,网格员人工上门拜访难免存在效率低、不彻底、接触风险高等问题,给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经初步实践,在隔离人员家门口安装智能管控系统后,社区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24小时实时监测重点目标的动态。

“智能防控”设备支持实时监控、移动侦测、双向语音实时对讲等多种功能,犹如一双“千里眼”,大大减少对人力的依赖。首批500套“智能防控”系统正在马坦街道辖区推广。

小程序蕴含大智慧

“阿姨,你叫什么名字?”刘姐回答:“刘玉兰。”

宋佳宇随即在小程序姓名栏输入“刘玉兰”,弹出地址“龙园二期8巷1号XX02”。由于不属于B类人员,也不是湖北人,刘阿姨很快就被放行了。这是2月10日下午南方日报记者在龙华街道华联小区蹲守时看到的情景。

“最快5秒就能确认身份。”让宋佳瑜印象深刻的,是刚刚在深圳龙华街道上线的神器——卡点小程序。

“功能简单明了,专门针对B类人员、湖北返深人员、非社区人员的识别和管理。”花联社区党委书记、设计师张玲华说。

小程序是微信开发的一个应用,张玲华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我通过百度搜索、问问题的方式学习,只花了5个小时,成本几乎为零。”

继在华联试点后,卡点小程序目前已延伸至深圳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龙华街道。

小程序蕴含着大数据管理的智慧。

“疫情拉响警报后,我们第一时间接入微信应用平台,并于1月30日上线‘人员情况追踪统计、舆情监督线索填报、居家管理平台’三个中小程序平台。”珠海市斗门区政府和数字化局局长向阳说。

上线不到一周,三个平台共收到有效反馈8000余条,群众举报线索74条,居家管理对象反馈近1500条。“目前斗门已经开发了十多个应用场景,并根据防疫形势的变化开发了专项应用。”向阳介绍。

复工复产后,佛山南海区推出基于微信小程序“佛山南海通行证(战疫版)”的电子通行证服务,市民填写信息后,只需在社区出入口扫描二维码,出示电子通行证即可通行,出入境证件让流控专员、社区工作人员、出租屋业主、企业主、返乡人员形成闭环管理。

小程序在大城市CBD防疫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广州天河写字楼K11,进出人员需先通过“穗康”小程序登记,佩戴口罩,通过热成像测温仪检测,确保体温正常后方可进入。如今,小程序在珠三角基层落地实践、试点后,已在多地投入使用。

科技防疫是精准施策的有力帮手。当前,我省正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借助多种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城乡社区疫情防控水平。

【南方日报记者】朱自强、谭超、吴永奎、林玉红、刘彦生、郑婷、吴天宇、罗丽娟、李爱英、张诗婷

【作者】 朱自强; 谭超吴永奎林昱虹刘岩盛正廷吴天宇罗丽娟李爱英张仕廷

【来源】珠三角观测南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