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上线一周年,严鑫鑫分析其映射出的信息

2024-07-14
来源:网络整理

本文作者闫欣欣,产品操作员,三班3.3计划第三期学员。

3.3计划是三门课程中最具价值的旗舰课程,也是目前唯一的线下课程,致力于三年内每年为互联网行业培养300名最优秀的产品与运营人才。

三堂课笔记:

小程序上线一年后,我们或多或少看到过一些在微信群或者朋友圈中被热传的小程序。这些爆红的小程序究竟有哪些共同特点值得后人关注?它的红利期又能持续多久?我们来看看闫欣欣对其中反映出的信息的分析。

经过一年的“疯狂”增长,小程序迎来了一些希望。

作为已经不再新鲜的“新鲜事物”,小程序最初因为公众号的流量红利而被人们看好,后来又面临高开低走的质疑,让人观望。然而小程序却从未在大众的眼中淡出市场,小程序第一波红利已经释放。

短短一年时间,小程序相关融资已累计获得7亿元资金流入,其中包括IDG资本、经纬中国、真格基金等一些主流投资机构。

从2017年的融资榜单我们可以看到,线上相关的小程序占据了绝大多数,而线下相关的融资却很少,也就是说当初将小程序定位线下的期望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顺利。

此外,微信近来愿意放宽各种限制,频繁发力赋能,以坚定的决心向前迈进。这是一改过去克制的步伐,还是隐含着微信当下的焦虑?

小程序上线已经一年了,我们或多或少看到过一些在微信群或者朋友圈中爆红的小程序,这些爆红的小程序到底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值得后来者关注呢?

本文将重点讨论上述问题。

1.小程序的核心定位

说小程序之前,不得不说微信。现在微信月活跃规模接近9亿,其中一线城市用户饱和度超过90%。微信线上流量获取已经见顶,进一步增长空间不大。小程序上线于去年1月,正值微信用户规模见顶的关键时刻。

张小龙所说的“我们希望小程序的推出,源自于扫描二维码”这句话,其实并不难理解。二维码相当于传统的域名,商家可以利用二维码构建消费入口,完成用户的购物体验。

所以线下商家应该是最大的需求方,二维码是小程序最大的入口。

公众号产出内容,对应的是内容传播方式的重塑;小程序变现服务,对应的是线上线下消费服务入口的重构。公众号负责积累粉丝、留住用户,小程序提供服务解决能力,完成用户链的最后一环,从而在微信生态内打造完整的营销闭环。

2. 线下焦虑

当然,以上是微信的理想,实际情况是,定位线下的小程序上线已经整整一年,但在实体商户中的反响却平平,不尽人意。

虽然我们从小程序一系列的更新流程可以看出:

(1)小程序更新迭代频繁,开发者友好度不断提升,小程序的服务能力已经接近APP的功能。

(2)小程序入口数量大幅拓展,场景入口达到46个,微信内流量导流基本实现。

(3)小程序与公众号的对接越来越紧密,可对接小程序的公众号由原来的50个增加到500个,并且可以通过公众号文章底部的广告位进行小程序推广。

但小程序无法在线下快速推广的根本原因有两个。

第一,商家的流量主要来自线下

因为小程序是面向商家(开发者)的,这就意味着微信给予商家更多的流量支持,这和O2O的商业逻辑类似,帮助商家获得更多的曝光量,赚取更多的收益,打造品牌影响力。然而,小程序给商家带来的流量微乎其微,甚至推出“附近的小程序”也只是杯水车薪。

小程序最初的定位决定了微信想要从线下获取流量反哺自己,但线下发二维码本身是一个分散的被动行为场景,不太可能给商家带来集中的流量增长。

二、小程序与APP的悖论

小程序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体验。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用户并不关心自己使用的是小程序还是APP,而更关心哪种方式操作更简单、哪种流程体验更流畅、哪种方式更不容易占用手机内存。

这意味着,除非开发者推出的小程序体验和服务比APP好一个数量级,否则用户在操作习惯上还是会更倾向于原有的APP。而除非有高频场景触发,否则用户很难在现有APP基础上选择新的操作方式。

因此,在遭遇线下阻碍后,微信小程序推出社交即时优惠(实际是补贴商家),也就不难理解马化腾亲自去安徽合肥推广“腾讯乘车码”的真实意图。

3. 线上

开发周期表_小程序开发周期得多久_程序开发周期中的步骤

一方面,线下商家的观望态度导致线下应用受阻;另一方面,小程序在线上却蓬勃发展。

去年5月,国内首个爆款小程序“匿名聊”上线,短短5个小时,播放量就达到惊人的40亿。

10月,左右脑测试助力现象级小程序《实用心理测试宝典》火爆;

12月,一款名为“圣诞头像”的小程序通过制作圣诞帽,3天PV超7500万,积累用户近700万。

2017年年底前,“跳跳跳”小程序游戏掀起全民狂欢。

根据《2017阿拉丁小程序生态白皮书》列出的TOP小程序,除了共享单车、红包店、小电充电是与线下游戏结合的以外,其他还包括电商、工具、群组应用等,均为纯线上产品。

其中,社交电商和团购类小程序最为火爆。拼多多小程序上线半年即吸纳数亿用户;蘑菇街小程序上线四个月即吸纳7000万安装用户,并转化2000万新增购买用户。2017年双11,44%的交易用户来自微信好友分享。

4. 互联网疫情特点

根据白皮书,能够跻身的小程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具备社交裂变属性。这类具备社交因素的小程序天然适合在微信这片土壤中生存。通过微信庞大的社交流量,优质的社交小程序能够成为市场热销产品。如拼多多、蘑菇街利用团购实现社交电商的突破;如依念共享相册通过社交场景实现低成本快速获客;如具有红包特性的小程序容易激起人们的转发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短时间内实现大量用户增长。

(2)头部垂直领域。小众市场的小程序也容易传播。比如汽车相关的小程序排名靠前,用户已经把小程序作为选车、购车、用车的重要入口,由于是低频应用,无需下载APP,如果入手早,小程序场景的便捷性很容易让其脱颖而出。

(3)高频场景唤醒。这些场景出现频率高,原有的体验流程存在资源损耗。小程序优化解决了商家和用户的诸多痛点。例如肯德基小程序解决了排队、点餐、支付、发券、顾客消费分析、基于LBS的信息推送等问题。再比如视频、直播、K歌等娱乐类小程序,因为轻应用的特性,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选择。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直接将有趣的视频、直播等分享给好友,实现比APP更好的传播效果。

(4)复合型。这类小程序可能是一个工具应用,也可能是一个唤醒用户的高频场景,然后通过+社交或+内容来提高用户粘性、扩大传播半径。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一个在某个领域垂直品类排名第一的APP成为复合型,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七麦数据评选的2017年度最给力小程序中,美片位列TOP2,其火爆速度的背后,离不开其全年在小程序方面的努力与突破。

美片从微信朋友圈只能发9张图片的痛点出发,以图文创作工具切入市场,不仅积累内容,还形成社区,通过微信生态小程序中的内容,实现与好友分享、一起阅读、查看好友评论、阅读进度等功能,初步完成商业变现的探索。

具体来说:

5. 未来方向

去年12月底,微信增加了小程序主页入口、Home键、三点切换按钮,微信作为“虚拟系统”的存在感开始显现。

就在前几天,小程序支持开通移动应用,也就是从App分享到微信的小程序页面,用户可以通过这张小程序卡片追溯到原来的App。

这相当于告诉开发者:APP和小程序现在是共生关系,不用担心开发小程序会流失核心用户,这对于线上玩家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但另一方面,无论线上小程序有多火爆,也只是微信生态内的流量流动,对于微信而言,能否成为线下消费服务的入口,从而撬动微信目前数倍的流量,才是微信未来的重点。

随着支付宝小程序的压力越来越大,微信小程序也急需走出困境,某种程度上,小程序是微信的一场只进不退的战争。

“跳一跳”小程序的火爆,意味着微信将加速小程序能力的释放。小程序分享到朋友圈、消息主动推送、关注功能等之前被隐藏的能力接口是否会被释放,值得期待。2018年,游戏类、泛电商类、泛社交类小程序必将迎来大发展。

从博客、微博的周期来看,一个内容平台的红利期大概是24个月,从微信公众号的发展轨迹来看,超级大号都是在微信平台上线后的24个月内出现的。

对于小程序来说,一年内小程序的红利期可能就结束了,留给创业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对于上半年表现优秀的小程序来说,抓住这个红利期,将用户规模再上一个台阶是至关重要的。

PS:本文作者为三课3.3计划第三期学员闫欣欣,如果想与作者有进一步的交流,也可以添加其个人微信公众号~

↓↓↓扫描这里↓↓↓

↑↑↑扫描这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