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许多人没有做好准备,随着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对资本自由化和阶级问题的批评时隔数十年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以为自己还是那个无所不能的马爸爸,在喊出996是礼物之后,就被钉在了国内舆论场的耻辱柱上。
比如格力的董小姐,自以为“打工女王”的叙事还能打动年轻一代,就谈起了加班,结果被人攻击、被人翻脸,她再也不敢提加班了。
比如,万达王太子想用金钱来追求网红孙伊宁时,突然遇到一个刚初中毕业的女孩。
“该死的资本主义”。
谷爱凌和她的母亲,以及她们身后的团队也同样没有做好准备。
否则,他们可能不会公布疑似私人飞机(有人说是商务飞机)出行的视频内容,并在引起国内舆论争议后将其删除。
视频中没有任何违法内容,只是奶奶冯国珍在飞机上跑步锻炼,随后镜头扫过飞机客舱,并附有几张她躺在飞机座椅上的照片。
飞机的型号是赛斯纳CJ1,价值5000多万美元,而一趟行程的价格也只有几百万,相比于她成为中国滑雪女王年收入3亿多人民币的商业合同,完全在她的承受范围之内。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不会引起多大的争议。十几年前,当自由主义盛行的时候,争议就更小了。
但如今的舆论场已今非昔比,已经完全撕裂、分裂,充满情绪与对抗,尤其在疫情两年半的催化与加速下,网络上到处都是易燃易爆的群体。
在国内媒体眼中,谷爱凌是最特别的明星,不仅因为她是最近举行的Met Gala上唯一的中国明星,更因为她登上了娱乐、体育和时尚版块的头条。
活动开始前,她就发微博,指出这次活动的重要性,“时尚界的奥斯卡”。
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在冬奥会上代表中国夺得了两金一银三枚奖牌。
是她的身份标签太丰富了,比以往任何一位明星都要丰富,这注定了她的演艺之路充满了血腥与暴力。
她是美国华裔,身上有两国血统,母亲顾燕是中国人,父亲是美国人。2017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已持续五年,从官方到舆论,摩擦不断,两国民族情绪持续升温,游走两国之间,如何能独善其身?
两国的民族主义者都希望她表达自己的观点、选边站,但她和母亲希望取得平衡,这样她们既可以像过去一样享受中国的便利,又可以在美国快乐地生活。
这一点从她的社交媒体就可以看出来,她是国内唯一一个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几乎全部发布除商业推广之外内容的明星,而且会将自己的海外账号纳入其中,而不受限制。
她不断吸引流量的 帐户是:“ ”。
她在上的粉丝只有100多万,比国内各平台账号的粉丝数量低了一个数量级,比如她在抖音上有2100万粉丝,在微博上有近700万粉丝。
其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推行,是想平衡国内外影响力,更准确地说,是想借助国内的关注度来扩大海外影响力。
在大国之间的纷争中寻找平衡并不容易,否则她之前在奥委会官网发表的言论,以及一些国籍争议等,也不会后来被删除。
如果这些事情在国内自由讨论并发酵,争论会更加激烈,批评她的声音也会更多。
谷爱凌能成为顶级女明星,也只能发生在中国,也只能发生在中国。欧美的冰雪世界里,不乏冬奥冠军或者冰上女王,她如果代表美国参战,就是一个普通的体育明星,成不了顶级明星。
我们国家在家门口举办奥运会,冬奥会空前的关注度和情感度,加上官方的重推和国内娱乐圈的清一色,共同成就了她的成功。比如谷爱凌夺冠当天,微信指数就高达22亿,创下了文体明星的新纪录。在她面前,没有娱乐圈的顶级明星,也没有顶级的直播主,就连缝纫机迷的《监狱风云》也是她的小弟。
在她之前,只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去年9月,她从加拿大回国。那一天,所有人都说她是民族英雄。
立足于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让谷爱凌成为了顶级明星。
顶级明星的星光闪耀,揭示出被撕裂的世界的另一面,这一面生动展现了各国民族情绪高涨、批判资本自由化、呼吁公平,甚至出现逆全球化浪潮的原因。
谷爱凌的家族至少是三代精英。谷爱凌的父亲是美国人,哈佛毕业,爷爷是斯坦福毕业。奶奶冯国珍,上世纪30年代出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交通部退休干部。爷爷顾振光是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电气总工程师,虽然学历没有向媒体透露,但也有介绍说,他们都来自国内著名大学。母亲顾燕毕业于北京大学,上世纪80年代末留学美国,拥有斯坦福大学MBA学位。
出生在美国的谷爱凌在家人的帮助下整合了中美两国最好的资源,可以自由往来于中美两国,在美国大湾区享受美国富豪的精英教育,学习各种技能,同时又可以飞回国内在海淀黄庄上辅导班,汲取中国教育的精髓。
无独有偶,世界各国都兴起了反全球化保守主义的浪潮。批判资本全球自由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是强权精英的阴谋,无视经济平等和社会正义。强权精英实现了对全球最优秀资源的大整合,而各国普通民众却要承受更大的贫富差距。
谷爱凌的成功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一个现象。
比如冬奥会上就有不少华人精英的后代,备受质疑的朱易,出生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后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中国,是一名花样滑冰运动员。击败羽生结弦的陈伟,出生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是美国公民。还有他的队友周志芳、刘美娴、陈凯文,都是美籍华人。再有就是冰球队队长叶锦光……
还有一个和谷爱凌背景非常相似、与国内娱乐圈关系密切的人,英达和宋丹丹离婚后,再婚嫁给梁欢,生下儿子英若镝,冬奥会冰球运动员。英达是北京圈内著名导演,是王朔、姜文的老朋友、青梅竹马,也是文化部的孩子。英达的父亲英若诚,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后来成为文化部副部长。
不幸的是,谷爱凌和英如娣从事的是冬奥会乃至整个体育界最昂贵的两个项目:滑雪和冰球。
浪费了多少钱?就拿谷爱凌的滑雪来说,抖音、小红书上都有不少这两个领域的博主。据科普资料显示,单单滑雪一项,把谷爱凌从小培养到18岁,就要花费数百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至少2000万元。
这个数字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并不是可以承受的,冰雪运动的高成本带来了高门槛、高壁垒,注定了它是一项相较于其他运动而言竞争程度较低的运动。
阶级问题重回舆论中心,谷爱凌等人的成功模式已显现出其不可替代性和不可超越性,阶级叙事正在分化她的受众。
事实上,任何看过谷爱凌账号的人都很难不注意到,除了炫耀自己的一些成就(包括在奥运会上的成就)之外,她还表示自己是身份政治相关议题的积极参与者。
在她的社交媒体账户简介中,自设标签的前两个是黑桃心和彩虹标签,象征着对黑人和同性恋群体的支持。
紧接着的标签分别是冰雪标签、象征中华文化图腾的龙头标签、以及女性标签——英文“她”。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运动员和明星中从未出现过,从来没有哪个中国明星给自己贴上如此多的身份标签,更没有哪个明星如此明目张胆地谈论身份政治。
即便有些艺人因为某些独特的身份标签而走红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淡化这些标签,赢得更广泛群体或圈子的喜爱,从而获得更大的粉丝认可和商业价值。
谷爱凌和她的团队给大家上了一课。
围绕谷爱凌的争论和争议,是社会群体分化的体现。她完美地展现了多重身份属性的坐标,包括国家、民族、性别、阶级等等。至于每个人如何评价谷爱凌,取决于这带来怎样的叙事和自我理解坐标系。是一维身份,还是二维身份,还是三维身份。
谷爱凌是体现社会群体分化的最好例子。
关于她的热点新闻下面总有人在争论,有热爱她的爱国人士,有批评她的民族主义者,有支持她的性别歧视者,也有担心她的社会地位上升的知识分子……
顾爱凌和母亲顾燕以及她们背后的团队选择呈现给外界的主要叙事是性别叙事,她们热衷于讲述的是一个努力拼搏的女运动员如何打破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的故事。
甚至最基本的性别叙事,在谷爱凌的案例中也被撕裂了。
昨天,我们看到两个人在微博上争论,一个说国内舆论批评谷爱凌是厌女,另一个回复她,“我也是女人,但你不应该逼着普通女人去为特权女性鼓掌,她有不喜欢的权利。”
国家、民族、性别、阶级等多重问题在谷爱凌身上交织在一起,我们该如何谈论这种交叉性?
一位女权媒体朋友说,谷爱凌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表示,谷爱凌在国外对很多身份政治议题很热心,但在中国,她处理徐州等很多性别敏感议题的方式,让她表现得更像一个政治家,而非女权主义者。
说起政治家,我突然想起,在某媒体为谷爱凌拍摄的一部纪录片里,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显示她的偶像是昂山素季。
但中国没有旋转门机制,未来她又将选择去哪里呢?
这或许也是几个月前老胡呼吁谷爱凌停止爱国宣传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