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视频排名提升【哔哩业务-合作愉快-请进】哔站短视频SEOB站 停更潮:局部效应还是全局困境?创作生态的增长与挑战

佚名
2024-07-14
来源:网络整理

微信截图_20240712002158.jpg


我们是北京华网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为您提供其中一项业务为:哔哩哔哩视频排名优化提升,和哔哩哔哩下拉词优化。


哔哩哔哩短视频排名优化,就是您发布的视频,在哔哩哔哩有排名,只要有排名,都可以进行优化到前3名。下拉词就是通过哔哩哔哩搜索时,能够让用户看到您的品牌名或者联系方式,也就是行业的热点搜索词,提升曝光度。您可以进入我们的公司官网或者联系商户经理微信ysfsyt1

B站视频排名提升【哔哩业务-合作愉快-请进】哔站短视频SEOB站 停更潮:局部效应还是全局困境?创作生态的增长与挑战

“B站停更的趋势可能是局部效应,从全球来看,创作生态其实是在增长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

作者:李欢

B站“停更新”风波席卷网络,然而看似以一场闹剧收场。

而这个漩涡的核心,是三位拥有百万粉丝的UP主,他们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全网热烈讨论。

他们的停播理由五花八门,有的说“累了想休假”,有的说“不赚钱”,还有的说“团队运营失败”。最后,他们都否认与哔哩哔哩商业化不足有关。这并没有消除外界的质疑,舆论最强音依然指向UP主收入减少、收支难以平衡。

Bilibili是一个严重依赖UGC创作的社区平台,一旦大量UP主停止更新,对平台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去年甚至还发生过类似的停更事件,当时的原因是B站改变了创作者激励计划,UP主收入大幅下降。

B站对于两次下架均未正面回应,这是一个缓慢且难以察觉的过程,涉及平台社区、商业生态的动态变化。

这种“停更风潮”或许是一个局部效应,如果从全球来看,B站整体的创作生态其实是向上发展的。

据哔哩哔哩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Q4,哔哩哔哩月活跃UP主380万,同比增长25%,月均投稿量1760万,同比增长62%,粉丝数1万以上的UP主数量同比增长51%。

为什么B站的停更和数据增长会出现如此大的矛盾?所谓停更趋势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生产危机

事件起因是3月30日,UP主@-LKs-发布了一则“请假视频”,随后两天,另外两位拥有百万粉丝的UP主@我是怪异君、@靠脸吃的徐大王也相继宣布停止更新。

三位UP主来自不同地区,粉丝群体均为哔哩哔哩顶级UP主。@-LKs-粉丝312万,无特定专区;主打悬疑推理的怪咖君粉丝265万,靠脸吃饭的@许大王是游戏专区的UP主,粉丝超385万。

至于停赛原因,除了LKS明确表示只是想休假之外,怪咖君和徐大旺都提到了经济问题,前者称团队运营不正常,后者解释自己赚不到钱,但他们均坚称与B站无关。

然而,“UP主因平台商业失败停更”的话题持续升温,而最终将“停更风潮”故事推向高潮的,是早已停更的B站UP主@A路人。他在微博发文列举B站“七宗罪”,细数B站对UP主运营、商务推广、场内竞争等管理不善的细节。

一些正在观看视频的中层UP主也加入了讨论,场面混乱。

@图灵的猫就是其中之一,他目前有86万粉丝,是B站知识领域的兼职UP主。他表示是否停更对自己影响不大,还提到全职团队的UP主在B站入不敷出,用爱心发电。图灵和A路人也在博文中发出警告,希望B站不要让短视频破坏其社区生态。

话题连续几天发酵,B站却迟迟未有回应,事件核心UP主的否认让真相扑朔迷离,“停更风潮”愈演愈烈,更像是一场闹剧。

其实UP主停止更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前就有不少UP主相继退出哔哩哔哩。

@一只姜茶茶在哔哩哔哩拥有66.7万粉丝,是知乎、娱乐领域的UP主,2020年中开始在哔哩哔哩运营,运营一年多后开始断断续续停更,2022年10月彻底退出哔哩哔哩。运营两年多,她贡献了191个长视频,积累了67万粉丝,但最终还是撑不住团队。

UP主@图灵的猫也证实,这一现象并不新鲜。 从去年开始,部分UP主变得沉默,其中还包括部分排名前100的UP主。 @逗川kshadow、@看电影了没、美食开箱UP主@探探吧芋圆 均不再输出新内容。

此前,大部分UP主都悄然离职。去年4月,B站部分UP主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反馈:创作者激励机制被修改,UP主收入大幅下降,最高降幅达80%。

事实上,难以提升创意产出的不止哔哩哔哩一家,抖音内部也曾发出过UGC内容下降的预警。

今年3月16日,在字节跳动十一周年直播发布会上,抖音集团CEO张楠表示,去年抖音在社交发展上遇到了一些瓶颈,在过去一年里,抖音几乎经历了两次UGC提交率的下滑。

过去一年,B站大力推广垂直短视频,刺激了更多内容创作者,带来了月活跃数据的正增长。与B站短视频数量的不断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抖音15秒的UGC短视频数量大幅减少,30秒、1分钟,甚至更长、制作更精良的PGC、OGC视频内容不断增多。这背后,还是短视频无法支撑起稳定的商业渠道。

为了增加内容供给,抖音还鼓励图文创作,例如去年抖音创作者大会上,图文、短剧、知识视频等都是平台鼓励的新增内容。

内容平台早该意识到,一旦出现制作危机,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

B站_站b站_B站

兑现困难

B站此次的停更风波,凸显了一个尖锐的问题:UP主尤其是中游UP主商业化程度有限,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一只姜茶茶,据她自己介绍,她在哔哩哔哩创作两年半的时间里,一共发表了123篇作品,其中只有6篇是广告。其中3篇是她过去积累的商业资源,另3篇是由哔哩哔哩官方商业平台“花活”投稿的。这些广告一共赚了36万元。

这期间,B站给她的收入分成(也就是创作奖励)不到20万,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收入,远远不够覆盖运营成本,最后她算了一下损失,亏了七八十万。

@yizhijiangchacha,这不是个例。

华富证券研报指出,长期“为爱发电”导致UP主创作热情下降,从而减少视频产出。商业推广是UP主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受多重因素影响,目前B站UP主之间的商业收入存在较大的两级差距,这加剧了尾部UP主创作热情的流失。

一位中级UP主@竹君在接受Tech星球采访时提到,2021年粉丝增长到70万之后,全年80%的收入都来自于广告主,一年有6-8单,单笔报价20万元,这已经算是比较好的情况了。

外界观察到,B站的精力都集中在顶级UP主身上。

B站每周必读榜单前十的内容中,除了三位UP主的粉丝数不足十万以外,其余UP主的粉丝数都在几十万到千万以上,几乎全部都是一线UP主。

不仅不愁流量和影响力,变现也相对容易。2021年年底,Tech星球曾报道过@何同学和@半佛仙人为一则视频广告报价88万元和59万元,但这些数字均未得到证实。

广告主预算的下降对流量变现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创作者的变现难度。有4A广告公司反映,相比影响力有限、收费昂贵的KOL,今年品牌更倾向于选择投产比更高的KOC(英文全称:“Key Opinion Consumer”)。

这些外界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一只姜茶茶的自我介绍中,她认为,相比抖音,B站本身在商业化上存在困难。

例如,B站用户基数小,广告性价比较低;用户普遍年轻,可支配收入有限,与品牌强大的号召力不符。如果B站用户看到自己不认同的品牌的广告,会直接在UP主弹幕、评论区批评、翻桌,说产品“不好用”、“不建议购买”。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品牌投放广告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谁控制了生产者,谁就控制了世界

无论是抖音还是哔哩哔哩,它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左边是内容生产者,右边是消费者,平台本身并不生产内容,创作者决定平台的内容供给。

快手创始人程一笑曾明确表态要站在生产者一边,“我坚信,得了生产者,就得了天下。我们要更加坚定地站在用户和生产者一边,毕竟平台本身不生产内容,生产者才是整个内容产业的基础。”

因此,过去不少内容平台都通过现金或流量等补贴的方式留住内容生产者。

比如,仅去年一年,抖音和快手都在补贴方面做出了大动作。抖音用流量和现金鼓励二次创作,创作者每周有机会获得最高5万元的现金补贴。快手直播则拿出5亿现金和30亿流量,鼓励优质内容创作和主播成长。

Bilibili的创作激励是从2018年开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作者的涌入和投稿数量的增多,给予个体UP主的激励越来越少。

去年,哔哩哔哩修改了激励计划规则,百万播放量视频的奖励从3000-4000元降至最低300-400元。哔哩哔哩官方公布的数据也不容乐观——去年,130万UP主在平台上获得收入,平均每个账号每年获得约800元的收入。

据国海证券财务模型测算,2022年B站给予UP主的创作者激励总额预计在10亿元以内。

平台间内容创作竞争加剧,平台支付的内容总成本增加,但每个创作者实际获得的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甚至可能有所减少。

为了争夺创作者,平台之间经常爆发冲突。最著名的事件是@魔师财经离开哔哩哔哩。当时,@渔人阿峰、@温义飞等几位UP主也离开哔哩哔哩,加入西瓜视频。

两年后,巫师财经在一则重返哔哩哔哩的视频中提到,“只有当视频平台之间的战争蔓延开来时,创作者才是需要的、争夺的、上宾的。”

对于创作者来说,被绑定在单一平台,会面临内容竞争对手增多、平台规则改变、流量下滑等风险。因此不少大中小内容创作者选择多地发展,将同一篇稿件投递到多个平台,这也导致平台间内容重叠。

但对于平台来说,可以扩大用户群,获得更多活跃用户,提高货币化价值,创作者也可以从中获利。

2021年以来,哔哩哔哩不断加大对短视频业务的投入,短视频相较于哔哩哔哩的长视频,制作周期更短、传播力更强、商业广告竞争力更强,直接推动了哔哩哔哩营收的提升。

短视频风潮兴起一年后,哔哩哔哩净亏损同比收窄36%至17亿元。陈睿此前曾提到,哔哩哔哩的用户增长是为了增强商业化能力,“增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问题是,如果创作者的产出不稳定,或者没有创作动力,平台就无法持续提供优质内容,用户量如何增长,更别说商业化和变现了。

平台的用户规模和商业化能力固然重要,但生产者的利益更重要,内容社区的成功模式从来都是大水长流,大家共同繁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