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闫颖
电信诈骗每年都会发生,许多人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4月14日下午,“网信中国”官方微博显示,国家网信办曝光多起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反诈骗中心共查处打击涉诈骗网站87.8万个、APP7.3万个、跨境电话 万通,并纳入全国涉诈骗黑样本库。
此次通报的6起典型案例中,有投资者因下载假冒“平安证券”APP被骗50万元,令人颇感可惜。同时,基金君还注意到,平安证券今年以来已多次发布《关于警惕假冒平安证券名义诈骗的声明》,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
网络诈骗手段多种多样,借券商名义进行金融诈骗的方式肯定不止假冒APP。被“骗”的券商比比皆是。业内人士指出,近期市场行情不佳,一些投资者“不择手段”,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编织的骗局所蒙骗,造成资金损失。
下载假券商APP被骗50万元
“冒充公检法机关诈骗”“股票骗局”“虚构校园贷”……电信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
4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三庭庭长李瑞仪在发布会上介绍,去年全国法院共审结一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2.5万余件,6.1万余名被告人被判刑。
据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利用APP实施诈骗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主要实施手段之一,约占案件总数的六成。其中,不乏网络兼职刷单、快贷等诈骗APP,尤其是一些模仿各大银行、金融平台的APP,迷惑性、欺骗性非常强,广大群众需提高防范意识。
国家网信办数据显示,全国涉诈骗样本库已覆盖和处理涉诈骗.7万个、涉诈骗网站9000个、跨境电话 余通,网络预警劝阻平台累计向6亿余人发出预警。
具体来看,国家网信办共曝光6起典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其中一半为假冒金融平台APP,包括“京东金融”、“汇龙支付”APP、“平安证券”等假冒APP:
1、2022年2月,江西某市受害人洪某下载了名为“京东.JR”的假冒APP,在“额度高”、“利率低”等说法的诱导下注册账号、申请贷款,平台谎称其账号异常,需转入所谓“银保监会账户”进行核实,洪某多次转款,共被骗5万元。
2、2021年8月,江苏某市居民方某下载“阿辽”APP和“汇龙支付”APP,参与所谓“高额”任务返现活动,平台以任务连续、信誉度不足为由,要求方某先充值后重新开始任务,共计被骗取11万元。
3.2021年11月,四川省某市张某接到自称某电商客服电话,称张某购买的纸尿裤因质量问题可以退款。张某未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信息,按照对方指示转账,结果共计被骗7.5万元。
4、2021年6月,诈骗分子冒充浙江省某市派出所警察,联系郭某称其涉嫌诈骗已被立案,并要求郭某登录假冒的某公安局官网查看案件信息并将资金转入“保险箱”。郭某按照诈骗分子要求将钱款转走,共计被骗50余万元。
5、2022年2月,河北某市受害人胡某看到股票交易广告,下载了“平安证券”假冒APP进行相关投资操作,开始少量投入获利,并成功提现,于是加大投入金额,最终提现失败,共被骗走50万元。
6、2022年1月,湖北某市张某接到一通陌生电话,来电者自称是某平台客服,能准确说出张某的个人信息,并称会帮张某消除“校园贷”记录,否则会影响其个人信用。张某按照来电者要求,在多家网贷平台借款,并将款项转入来电者提供的账户,共计损失6万元。
基金君注意到,类似案件屡见不鲜,投资者在多个投诉平台上投诉假冒券商APP平台实施诈骗并造成资金损失。
APP屡屡被“骗”
平安证券作为中国平安旗下重要金融板块,在广大公众投资者中知名度较高,但当品牌效应被诈骗分子利用时,更容易产生放大效应。
基金君注意到,平安证券近期已多次发布官方警示,称有不法分子冒充该公司名义,诱导投资者进行诈骗等违法行为,涉及“全球通”APP、“平安QDII”APP、“中国平安基金APP”等多个平台。
在手法上,相关不法分子冒充其平台(如“小安金融”“合宝金融”“云联汇”等)开展债权转让、P2P返现、与平安证券还款等诈骗行为,通过伪造APP、伪造下载链接、冒充客服等方式实施诈骗。
对此,平安证券回应称,公司一贯本着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依法从事证券业务,从未进行过债权转让、返现、还款、证券赎回等行为。平安证券也提醒投资者提高警惕,通过公司官网、各大官方应用商店下载官方APP,切勿通过其他渠道(如非官方微信群、QQ群、个人短信转发的二维码或链接等)下载软件或进行投资操作。
平安证券2021年年报显示,2021年平安证券APP日活跃用户数保持行业第二位,月活跃用户数保持行业第三位。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平安证券APP活跃用户数658万,位列券商第三。
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的网络金融人士告诉基金君,想要打造一个让人无法辨别真假的券商APP并不容易。证券APP需要直接对接交易所数据,假冒APP基本能让有经验的股民一眼就看出是假的。而且证券APP涉及银证转账,银行也有自动诈骗识别功能,很容易引发报警。因此,被骗的大多是之前没有真正炒股经验的“菜鸟股民”,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影响才更加恶劣。
该人士进一步建议,投资者在使用证券公司的交易软件时,应从正规渠道下载交易软件。“向群发二维码基本上可以认定为诈骗,应立即识别并举报,以免他人受骗。”
很多人冒充经纪公司进行诈骗
网络诈骗种类繁多,借用券商名义进行金融诈骗的方式肯定比假冒应用多得多。被“骗”过的券商不在少数。甚至有业内人士调侃称,“没被冒充过的券商就不是好券商”。
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打击非法证券行为”板块中,仅今年3月至今,已有18家证券公司在“投资者风险提示”频道发布虚假声明,提醒投资者注意相关投资风险。
基金君为您整理了近期“热门”的造假手段如下:
1.冒充券商人员(高管、首席经济学家、分析师、普通员工)违规推介股票
中银证券公告称,近期,有不法分子设立冒充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关涛的微信公众号,账号名为“关涛”,使用关涛先生真实照片作为头像,属于严重侵权违法行为,对公众误导性极大,并涉嫌违规推股等违法证券行为。该账号由“经济技术开发区陈若服装店”注册开通,在编辑的文章中提及“实时指导”等信息。
大和证券(中国)表示,有不法分子利用搜索引擎诱导投资者下载“大和证券”股票交易APP等软件;还有不法分子利用QQ等手段冒充公司高管或客服人员进行股票投资合作,诱导投资者下载其手机APP进行转账等诈骗活动。
国信证券公告,有不法分子冒充“国信证券分析师曾光”,在QQ群中推介股票、进行直播;不法分子通过私号呼叫投资者,冒充“金太阳客服”,邀请投资者加入VIP群享受免费VIP服务,在群内进行推介股票、直播等非法证券活动。
2.虚构“买涨停股”、“买原始股”等误导性信息
华融证券提醒称,其客服热线接到投资者反馈,有人冒充华融证券,诱骗客户加入微信、QQ群进行非法证券活动。其主要诈骗手段为谎称机构账户可以先下单买入涨停板股票,诱导投资者将资金转入骗子银行账户,并使用虚假交易APP伪造虚假交易等手段欺骗投资者。
江海证券称,有不法分子冒充该公司,通过非法链接诱导投资者下载名为“江海”的非法APP,并开设“承销商账户”“VIP账户”,欺骗投资者购买“个位数板”股票,聊天内容中明确提到“江海证券”,出具伪造的营业执照和公文,冒充公司工作人员进行诈骗、诱导交易等违法证券活动。
国元证券网站显示,某机构通过定期解散旧群、建立新群等方式诱导投资者加入名为“国元主力募资群”的QQ群,声称可以让投资者在国元证券开户,使用一款名为“GYS”的交易软件进行证券交易(非现场交易、非第三方转托管)。此外,该团伙内有关人员还冒充国元证券分析师李超松、保荐代表人李辉,向群内投资者宣称自己具备为投资者提供证券投资咨询、原创股票上市申购交易等证券服务的资质和能力,以此编造虚假信息,以高额收益为诱饵,兜售在境外场外市场上市交易的所谓“原创股票”。
3. 冒充经纪公司举办“粉丝见面会”等活动
万和证券官方微博称,ID为“绝词.陈宏旭”的视频账号在未经万和证券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万和证券”、“金融训练营”、“线下粉丝见面会”、“独家赞助”等字眼进行商业宣传。万和证券称,已就该视频账号发布的有关万和证券的虚假信息向有关部门投诉,并建议投资者谨慎识别虚假宣传,注意防范投资风险。
4. 冒充经纪商引导下载交易软件
湘财证券称,有不法分子冒充该证券公司名义,引导投资者下载非湘财证券的交易软件,并以虚假名称列出多个网站,其中大部分为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互联网科技公司。
业内人士指出,近期市场行情不佳,部分投资者“不择手段”,容易轻信不法分子编织的骗局,导致资金损失。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证券业协会正规的鉴定渠道:
1、证券公司信息披露:
2、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信息披露:
3.证券公司分支机构信息查询:
希望大家在投资的时候都能保持一双“智慧的眼睛”,希望人间没有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