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管理 | 作者/酵母发酵研究所 编译/涂山
企业的经营管理,30%靠战略,70%靠执行。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和创新,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负责战略实施的管理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管理者是地位和心态最微妙的一群人,因为你既要对老板负责,又要对下属负责,本质上你是一个员工,但你必须站在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
所以管理者的委屈就在于自己的“心血”得不到赏识,简单来说就是心力交瘁,不管你人品有多好,承受多大压力,解决多少问题,如果达不到目标,一切都是零。
因为你的老板只会为结果付钱,你的同事可能会把你视为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你的下属会把大部分决策责任归咎于你。
主教练的试卷上,没有“大家都满意”这个选项。
管理的关键在于“管理”
为什么做管理者难?因为我们其实要管理三个方向:向下管理员工的执行力,横向管理与同事的关系,向上管理我们的老板。
肩负重任的管理者在公司里总是夹在中间,今天的最佳表现就是明天的最低标准。为了公司的发展,老板会一直给你施加压力。而你的团队也在等待你的指导和领导,所以你必须以身作则。
所以我们说,如果把管理这两个字分开来看,“管”比“控”更重要。管理者需要理清工作中的千头万绪,理清各种人际关系,理清公司战略与一线业务之间的矛盾,为员工和老板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既然什么事都需要“管”,那么对于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技能就是沟通。
在和老板沟通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能顶住压力,坚持传达我们认为正确的想法。
我们和同行交流时,一定要真诚,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这样才能说服对方与我们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我们跟下属沟通要有良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尽量不要让下属去做。
积极主动地管理你的老板
作为管理者,越是理想主义,有时候越是无助,会觉得自己的权力不够大,无法改变老板的想法,也很难为下属争取到权益。
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影响能力的发挥,当你感觉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只能做到这么多的时候,你的路就窄了。
其实,这世上有很多事,做的方式是正确的,但思考的方式却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换个思维方式:如果你能改变这些问题,你的地位就会越来越高,你的权威就会越来越大,将来就能改变越来越多的事情。
当一个管理者达到了一定的级别之后,就要学会向上管理,也就是学会如何与自己的上司打交道。
因为在这个职位上,你代表的不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团队和部门。如果你不能搞定你的老板,不能得到合理的绩效标准和资源支持,你整个团队的工作都会很艰难。
前面提到,管理者在与领导沟通时,一定要有勇气,只要你相信自己的初衷是正确的,就应该勇敢地与上司讨论问题。
但仅有勇气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策略。
上图叫做“猴屁股理论”,老板就是树顶上的猴子,乍一看到处都是笑脸,但老板却是整个公司里压力最大的。
因为老板要时刻警惕有没有竞争对手来抢地盘,要考虑怎么带领大家去抢别人的地盘,还要努力寻找下一颗资源丰富的树。所以你的老板可能每天都很焦虑。
因此,我们向上管理的时候,一定要用最短的时间,用最简单、最清晰的沟通方式,提供最可行的解决方案,只有主动思考、提出解决方案的管理者,才能最快地与老板达成一致。
向上管理达成共识最快的方式:
△ 不要问没有解决方案的问题;不要问没有可行解决方案的问题;
△ 利用通用的管理工具建立统一的一套工作量化标准;
与老板讨论目标时,一定要明确定义:
为什么要设定这个目标?
你为什么认为我能实现这个目标?
目标要达成到什么程度?
目前有哪些策略是可行的?
我可以获得哪些资源和支持?
拥抱身份的改变
我们从员工到基层管理者再到中层管理者,从熟悉的部门到完全陌生的业务领域,这不仅是一条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路,更是一条拥抱变化、承接过去与未来的路。
要想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掌握平衡管理。
平衡管理不仅仅是平衡团队目标实现的过程,还包括平衡自己部门内部的利益,平衡万事万物的优先次序,平衡时间管理,平衡跨团队、跨部门的责权分配,平衡员工和老板的需求等。
正是这个困难,让很多人不愿意当三明治,害怕不能让两边都满意。
但如果你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实际操作中的平衡管理并没有你之前想象的那么困难。
如何做好均衡管理?首先需要提炼出不同部门、不同团队工作流程的共性,比如团队如何制定目标、追踪进程、获得结果?哪些重要节点需要关注,哪些小节点需要忽略?如何用老板认可的激励手段提升员工绩效?这些都是管理过程中可复制的模式。
一旦你开发出一个可复制的管理模式,你就必须参与其中。每当职位、业务、战略或合作伙伴发生变化时,你都必须在新的职责上重新测试你的管理方法。
不要害怕反复试验,但一定要,这样才能对每一次的改变做出最有效的调整,确保你负责的每一项业务都能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
管理过程本身是结果,做好过程也是结果。但意外总是存在的。
如果你的老板真的不善于沟通,
如果公司的价值观确实有问题,
如果你真的没有办法解雇有问题的员工,
如果遇到像今年疫情这样的不可抗拒的因素,
作为管理者,你也必须学会放开自己。
承认失败不是自己的错、拒绝过度焦虑和自责也是内心力量的表现。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优秀的管理者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创造变化。
当变化来临时,当规则改变时,我应该抱怨还是应该先尝试去理解?
其实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先问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改变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规则改变会带来什么不同?
如果我们通过思考发现改变的结果是好的,我们就应该选择拥抱改变,然后再思考如何解决随之而来的问题。
因为只有改变和创造,我们才能领导。
- 今日互动 -
您遇到过哪些困难的管理难题?
欢迎大家在文末“评论区”互动交流
如有更多需求请查看公众号底部菜单栏
热的
过去 3 天的热门文章
关于中国企业联合会
成立于2004年,为中国最佳雇主研究组、中国雇主品牌蓝皮书研究组常设单位,是国内首家《中国雇主品牌蓝皮书》研究发布单位,已连续发布15年,近年来其专家委员会研究人员在国家级著名期刊发表各类研究论文30余篇,累计100余万字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成果—《国际化人力资源》于2004年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在全国公开发行,由中国企业联合创办的【中国雇主品牌年会】已连续举办14届,是国内人力资源行业备受关注的年度盛会。
国内权威雇主品牌研究机构
【中国雇主品牌蓝皮书】出版机构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委员会】运营机构
【中国雇主品牌年会】主办
【中国人力资本雇主品牌超级峰会】主办方
今日头条:中企联合
官方账号:
: 中国企业联合会
微信ID: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