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注意啦!校园“作弊”伎俩曝光
校园防诈骗你我一起
本文约4500字,预计阅读需要7分钟。
近年来,不法分子屡屡将经济诈骗的触角伸向校园,大学生被骗案件频频发生。高考季临近,一批批大学新生即将步入大学校园,培养他们的防骗意识是他们入学前安全意识培训的重中之重。
1、大学生被骗案例。
第一名
小白遭遇的“洗脑”兼职
广东工业大学的小白在2023年寒假后开始寻找实习机会。一天,她像往常一样下课后独自去食堂吃饭。突然,一个自称是某高校大学生职业观念调查机构工作人员的人来面试她。小白一脸热情地答应了面试,因为面试是在学校进行的,而且是和她有关的职业观念。
面试结束后,小白和这家机构的工作人员聊了好一会儿,小白发现他们对实习和兼职都很了解,而且似乎很热情地回答小白关于实习的问题。最后他们还给小白提供了信息,说他们机构最近在筹划一个远卓交流会,会邀请广州各大公司的HR和一些经验丰富的大学学长,邀请小白参加,帮她找实习机会。
中介公司人员的建议刚好为小白寻求实习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参考,于是小白便前去参加了交流会。然而参加交流会之后,小白并未获得任何公司的实习机会,而是留在了策划交流会的中介公司做兼职,并参加了中介公司组织的职业素质培训。
然而经过几次培训,小白明显感觉到这个组织不对劲。在培训会上,组织的培训老师经常提出一些明显有问题的价值观,比如“学习没用”、“无偿奉献给公司”、“大学/自律怎么会毁了一个人”。同时,参加这些培训需要付费。除了兼职,小白每周还要在组织上上好几节课,每节课90元。甚至有更大型的活动,比如组织CEO亲自讲成功故事的培训会,花费2000元。同时,小白在兼职中也有各种罚款,但同事们称之为“心甘情愿捐款”,组织里的兼职人员平时加班严重,但小白的同事们都愿意加班熬夜,还说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小白此时意识到,这家中介机构可能打着兼职培训的口号,对实习生和兼职人员进行“洗脑”,并以“培训费”为幌子赚钱。意识到不对劲后,小白赶紧寻求辞职,但她在3月份就提出了申请,但中介机构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她的申请,直到7月份她才成功辞职。
2号
小王很高兴
和小白一样,小王也遭遇过类似的骗局,进入大三后,小王也开始寻找实习机会。
大三第一周的一天晚上,晚上九点左右,小王正要去校园超市购物,突然有两个女生邀请小王接受关于职业前景的采访。其中一个女生自称是本校学长,正在做毕业相关的调查,另一个女生自称是校外某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正在协助机构做调查。出于好奇和热情,小王接受了采访。采访中,两个女生对小王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前景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但出于礼貌,小王还是硬着头皮完成了采访。
采访结束后,两名女生询问小王的家庭情况,并称自己和小王是同一所高中的,但当小王问起她们的高中老师时,她们却对小王表示不方便透露。
随后,他们像小白一样,邀请小王一起参加“圆桌讨论”。小王回到宿舍后,将面试和相关谈话情况告诉了室友。室友们立刻意识到,这是“校园帮扶社区”警告人们警惕的“洗脑”骗局。小王立刻警惕起来。虽然其中一名女生自称是该校学生,但并没有学生证等证明,同时,她们保密的高中信息也十分可疑。小王立刻删除了她们要求加的微信。
二是大学生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上述例子主要集中在线下“洗脑”诈骗、借实习之名进行的黄牛票诈骗等,但大学生受骗的领域更集中在网络电信诈骗领域。据2019年《电信和互联网诈骗司法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2018年网络诈骗案件数量居各类网络犯罪之首,占比超过30%。
中国银联2020年调查发现,网络诈骗受害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受害者中,2000年后出生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达19%,位居第一。360反诈骗平台发布的《2019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也显示,“00后”、“90后”是网络诈骗受害者的主力群体,其中18-22岁群体占全部网络诈骗受害者的23%,是最大的受害群体。
2022年电信互联网诈骗形势分析报告显示,青少年是受害人群中占比最高的,达35.51%。
3.大学生遭遇诈骗的具体类型。
第一名
上门推销
这种诈骗手段往往难以界定,更倾向于利用大学生的同情心进行“边缘式”诈骗。在高校周边,骗子们经常伪装成商贩,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大学生销售各种劣质产品,如U盘、笔芯、生活用品等。然后通过宣扬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利润空间,误导学生向其购买,再诱导其转卖给学生赚取差价。这种现象在开学新生中非常常见,经常可以看到不知名的人敲开大学宿舍的门推销。一些学生抵挡不住诱惑或出于需要,购买骗子们看似便宜的商品,大量购买或单件购买。 当他们使用后发现质量低下,购买的物品均为假冒伪劣产品时,骗子早已逃之夭夭,与他们失去了联系。
更为恶劣的是,骗子会冒充金融营销专业的学生,声称自己在进行营销实践,利用大学生的同情心和亲近身份来收取服务费。
2号
兼职诈骗
如今大学生通过在校园实习、兼职等方式提升职业素养、补充生活开支已是常态,但目前兼职中介市场鱼龙混杂,监管不力,不少骗子冒充中介机构,利用大学生找兼职的心理,收取高额中介费,有的还会在面试时收取服装费或押金,承诺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兼职,但随后却以工作不合适、时间双方都不合适等借口,拖延为学生安排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传销团伙也在利用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伤害,正如上文提到的“洗脑式”兼职就是传销团伙常用的手段,通过各种培训,腐蚀大学生尚未成熟的心智,造成经济和心理双重伤害。
3号
同情其他被骗的人
一些骗子伪装成外地人来到高校所在城市的地铁口,以财物被盗、丢失、被骗等各种借口假装身无分文,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大学生求助,利用大学生的同情心和怜悯之心,乞求回家或返校的钱财。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难以辨别真假,出于同情心而被骗,更有甚者以不识路为由向大学生寻求指导,导致人身安全问题。
4号
黄牛欺诈
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对社会充满好奇,也希望能尽快融入社会,对物质和精神需求有自己的看法,会追求一定的物质享受,但受限于目前的经济状况,购物时往往会选择盗版商贩,而这些盗版商贩往往不值得信任,因为他们没有商业执照。
多数情况下,大学生想买演唱会门票,但正规渠道的价格太高,于是选择没有信用保证的黄牛;或者大学生想买某款限量版产品,但正品太贵,于是转向盗版商。这些黄牛或盗版商往往在收到转账后就封杀学生,让钱很难收回。
5号
电信网络诈骗
大学生遭遇的网络诈骗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沉迷网络游戏、交易被骗、冒充熟人被骗、冒充国家机关人员被骗、盗用他人账号被骗、网络购物被骗、网上中奖被骗、利用电子邮件或假冒网站进行诈骗活动、通过电子邮件、假冒网站发送虚假信息,获取受害人银行卡信息、网络支付工具账号及密码,进而盗取资金、注册会员诈骗、网络贷款诈骗、学术论文代写诈骗等。诈骗种类繁多,防范难度大。
4、大学生受骗原因分析。
不管是在进入大学前还是之后,学校、媒体、家人都会提醒你防范诈骗,但为什么大学生最容易受骗呢?其实原因有两点:一是大学生自身,二是外界原因。
第一名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身心不成熟
大学生处于成人初期,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生理发育看似成熟,但心理上尚未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和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经过高中阶段的“刻苦学习”,步入大学校园,自然追求自由和一定的享受,但尚未创造经济价值,当他们追求享受而无法承担价值,心理生理又不够成熟时,很容易被犯罪分子误导,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2)安全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这类需求主要针对的是即将毕业,正在找工作或实习的大学生。对他们来说,安全感的需求主要是指对学习环境、社会环境、毕业后如何就业等的危机感。高中是单纯的学习,大学则是职业规划。由于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难的现象也逐年出现,再加上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的担忧,大学生安全感需求的矛盾更多的集中在就业危机感上。大学生这种特殊的安全感需求,是近年来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兼职、订单诈骗、合同诈骗、传销洗脑培训等诈骗活动的诱因。
(3)社交需求(尊重需求)
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大学生之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经常存在攀比的趋势,这种动机不纯的社交活动往往给犯罪分子提供校园贷提供了可乘之机。
2号
外部原因
(1)高校对大学生反诈骗教育重视不够,反诈骗教育通常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少学校将反诈骗教育放在安全教育讲座中,对学生简单提及,但缺乏进一步措施,特别是存在不明身份人员进入学校,甚至闯入学生宿舍的情况,学校监管宣传仍不到位。
(2)为了保护大学生的隐私,发生在大学生中的校园诈骗事件通常不对外公开,其他学生对诈骗事件和消息的了解程度也相对较低,导致同样的诈骗手段在校园内不断重演。
5、大学生受骗的危害。
(1)大学生被骗后,首先遭受的是经济损失,但心理上的影响更为深远,被骗的经历往往给他们留下沉重的心理负担,难以专心学习。
(2)在生活方面,受骗大学生迫于经济压力,选择沉默,减少就餐次数,降低生活质量,对成年后的健康造成隐患,甚至陷入营养不良。
(3)在情绪调节方面,大学生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但面对被骗的打击,还是难以控制住自己,持续的烦躁、焦虑情绪得不到缓解,心理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4)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受骗学生可能产生报复心理,效仿骗子去欺骗同学,这不仅会损害同学关系,还可能触犯法律,酿成更大的悲剧。
(5)家庭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当家长得知孩子被骗后,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或误解而责怪孩子,从而加深孩子身心受到的伤害。大学生被骗后果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6、大学生如何防范受骗?
第一名
我们应该学会正确调整心态,遇到问题时尽量与同学、朋友、家人、老师取得联系,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2号
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实习机会。
3号
避免过度同情,并对金融交易保持警惕。
4号
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上的成功,大学生应理性看待舆论观点,摒弃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
5号
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上的成功,大学生应理性看待舆论观点,摒弃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
6号
学校可以开展更多传递正能量的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团体辅导、心理沙龙等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7号
高校与公安部门要保持积极沟通,共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扫描下方二维码,尝试防范欺诈
【大学生防骗手册-刘大纯的防骗历险记-】
大三春工作室
责任编辑:黄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