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领域有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该国国民或者机构会减少对房地产的投资,而人均GDP一万美元通常就是这个分水岭。刘军表示,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意味着国内居民对金融资产配置的需求可能逐步增加。从房地产投资来看,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房住不炒”的调控引导,房地产市场会逐步回归理性。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房价增速都在逐步放缓,房地产投资相较于其他投资,流动性相对较弱,对区位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利率长期处于下行趋势,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呈现震荡下行趋势。刘军认为,中长期利率下行可能是未来常态,长期利率下行将使得收益率增速放缓。
刘军特别指出,对于居民来说,投资上有一个“72法则”尤其值得关注,即本金增加1倍所需的时间等于72除以年收益率。利率下行、通胀等因素都会侵蚀投资收益,实际投资收益的增长会比较慢。
具体而言,在“70/20规则”下,当年化收益率为6%时,按复利计算,名义投资收益可在12年内翻一番;当年化收益率降至5%时,名义投资收益需要约15年才能翻一番;若年化收益率继续降至4%,则名义投资收益需要约18年才能翻一番。
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哪怕是1%、2%,投资收益翻倍所需的时间也会翻倍。比如,如果考虑到2%的通货膨胀,当年化收益率为5%时,名义投资收益翻倍所需的时间将从18年增加到36年。
资产配置多元化是“唯一免费的午餐”
在此背景下,如何扩大投资收益?刘军认为,资产配置多元化是“唯一免费的午餐”。
原因之一在于投资者难以捕捉到那些“战无不胜”的投资产品。从2011年以来各资产类别的表现来看,没有哪一种单一资产能够在不同年份持续上涨,资产价格呈现“上下轮动”和“均值回归”的特征。同时,单一资产的投资波动剧烈,即便是长期累计收益较好的资产,在投资过程中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投资者要承担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美股市场过去10年累计收益表现最好,但也出现过负收益的年份,单只美股投资波动较大。
因此,风险控制是重中之重。尤其在市场下跌时,往往需要更多的涨幅才能收回成本。刘军举例称,以平均年化收益率4%计算,下跌后收回成本所需的时间长得惊人。比如,市场下跌10%,收回成本所需涨幅为11%,需要3年时间;下跌30%,收回成本所需涨幅为43%,需要9年时间;下跌70%,收回成本所需涨幅为200%,需要长达28年时间。
另一方面,“很多投资者自认为可以有效把握入场和退出的时机,但数据证明,贪婪和恐惧始终是人性的弱点,追涨杀跌是人性的必然。”刘军说,所谓的“热销产品魔咒”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基金认购热潮通常对应着市场的阶段性高点。人性总是导致投资者在恐慌时“止损”,在疯狂时一拥而上。
同时,行业轮动、交易费用也让个股投资难度加大。假设A股佣金为0.5%,印花税为0.1%,1万元交易佣金为10元,合计20元。如果每个月交易3笔,一年交易36笔,年盈利要达到7.2%才有净收益;如果每周交易50笔,一年交易费用为1000元,也就是说投资收益要达到10%以上才算真正盈利。
相反,分散配置和组合投资可以显著降低收益的波动性,因此资产配置分散化是投资中的“唯一免费的午餐”。刘军表示,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越弱,分散风险的效果越好,不断加入低相关性资产(如大宗商品),可以不断扩大有效边界,获得更高的夏普比率,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效益。
三项投资建议
对于当前形势下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刘军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第一,量入为出。理财宜早不宜迟,有闲钱才投资。投资者要意识到做好理财安排的重要性。有些理财产品不能立刻变现,所以理财要以日常使用和未来应急需要为依据。同时理财要尽早进行,越早存钱,复利效应越惊人。
比如,按年化收益率5%计算复利,你39岁开始存3000元,到60岁时,本息总额就能达到255万元;但如果你40岁(十年后)才开始存钱,即便你每个月存6000元(本金翻倍),到60岁时也只有257万元,每个月都要投入双倍的本金,才能勉强追上前者。
第二,在做任何投资决定前,你需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要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追求高收益时,你承担的风险通常会增加。
第三,专业人做专业事。资产配置对专业性要求很高,从市场调研到制定配置方案,再到实施配置方案。如果是非专业团队,或者缺乏专业经验,很难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