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重庆武隆的刘先生今年35岁,是一名电脑技术员,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异性交往时特别紧张,因此一直没有结婚。
父母很着急,给他介绍了好几个女朋友,但由于年龄、性格、习惯等差异太大,最终都没能成功,他也对这种传统的相亲方式失去了信心。
事实上,像刘先生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相当常见。
一是存在3000万的性别差距,男性多于女性;二是80、90后观念与上一代不同,结婚意愿较低;三是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不愿意承担更多责任和压力。
于是剩男剩女就多了,不知不觉就过了30岁,当你焦虑的时候,你会发现,可以选择的人越来越少了。
后来,刘先生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了一种新型的相亲模式,叫1分钟微信相亲。这是他第一次在国内听说这个概念。最初,他对这个模式持怀疑态度,因为他对微信业务持负面看法。
了解清楚之后,既然体验过程并不复杂,为了终身幸福,他还是尝试了一下。
首先,他查看了微信红娘朋友圈中众多女选手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对方的基本信息、外貌、职业、收入、财产、婚姻状况、择偶标准等。
最重要的是,这些女嘉宾全部都是武隆本地人,彼此之间的距离可能在10公里左右,将自己的信息提供给媒人后,通过媒人的介绍,如果对方看了信息同意交往,就能很快添加对方的微信。
添加你喜欢的异性微信,此过程大约需要1分钟!
媒人教刘先生如何与异性相处,以及说话时的禁忌,就这样,刘先生逐渐掌握了与女嘉宾拉近心理距离的要点,为之后的线下见面机会打下了基础。
在交流过程中,刘先生可以申请查看对方的照片,毕竟是同一个城市的,涉及到隐私,在女方同意的情况下,刘先生就可以查看。
双方在微信上互相了解,觉得很般配后,可以考虑预约线下见面,见面时间可以由男女双方自己决定,也可以请媒人。
刘先生通过这个渠道获得了几位真实女嘉宾的信息,觉得嘉宾小美很适合自己,通过微信交流,两人建立了信任感,随后在一家咖啡厅见面。
由于是同一个城市的人,稍微打听了一下就互相了解了,信任度很高,双方没有丝毫的挑逗,就成功结为情侣。
这起经典相亲案例,只是微信相亲平台千千万万个案例中的一个。微信相亲平台发起人陈先生告诉我,微信相亲模式推出已经三年了,目前几乎覆盖了重庆各个区县,他觉得很值,因为帮助了无数人走到一起。
那么,这些嘉宾资源从哪里来呢?
陈先生表示:所有通过微信社区收集的数据都是准确、真实的。
从QQ到微信,看似只是换了一个工具,普通人想的都是聊天,有商业头脑的人想的都是变现、增值,这就是先见之明和迟到者的区别。
围绕社群经济涌现出不少大咖,比如做微信公众号的罗振宇、吴晓波、吴志红,做视频的PAPI酱、冯提莫等。
如何连接真实需求、聚集粉丝、打造沟通渠道、引发裂变传播是社区化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微信1分钟相亲第一站。这是陈老师为该平台设计的标签。也是国内唯一一家提出此类相亲理念的平台。
或许,它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如珍爱网、百合网,但这种将草根与网络社区相结合的新模式,往往具有更高的对接效率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