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移动金融服务主要包括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移动商务、移动理财和移动营销等。打造应用场景、跨界合作、建立移动金融生态、加强网络安全是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银行应综合规划四大发展趋势,提升在各领域的竞争力。
丰富业务应用场景
商业银行移动金融的业务布局需要不断丰富业务的应用场景。“大佬们被风暴眼吹得落花流水,风暴眼里的人看向大佬。场景装饰着金融的窗户,金融装饰着别人的梦想。”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场景不知不觉中成了真正的风暴眼。
你去逛街时,店员会告诉你,可以扫描二维码直接支付;写字楼外的路边,经常有人举着印有二维码的牌子写着“扫码免费领”;和朋友一起吃午饭时,可以通过银行转账直接当面付款……类似这样的生活场景随处可见,渐渐我们发现“场景金融”的概念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
微信、支付宝是“场景金融”的领头羊,工行、建行等商业银行也积极开展电商业务,融入各类支付场景。其中,中国平安宣布已基于“一站钱包”上线333项生活场景应用业务。但支付宝场景金融业务布局时间长、范围广,非商业银行可以替代。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该领域的移动金融布局,也应从用户角度考虑,在不断创新业务的同时,为用户带来真正的实惠和便利才是根本。
跨界合作,打造特色产品
传统商业银行要想发展移动金融,必须搭上“互联网+”的列车,互联网公司在平台、流量、大数据获取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不少银行选择与其由竞争转为合作,共同发展移动金融服务。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微信银行”。以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为例,通过与微信平台合作,广发信用卡可通过微信接受还款、账单查询、办卡等服务。借助微信平台,广发银行还接入了微信卡钱包,进一步优化支付场景。2013年,中国民生银行也携手阿里巴巴开启战略合作,在直销银行、资金结算、信用卡业务等方面展开布局。
除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与运营商合作也是跨界合作的常见形式。2010年,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双方开始联手发展移动金融、移动电商业务;2012年,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联通招商手机钱包”信用卡手机支付。
跨界合作不仅包括与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的合作,还包括与保险、证券、基金等相关机构的合作,纵横交错的跨界联盟可能给商业银行乃至所有金融机构带来不同的变化,也给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构建和谐生态系统
在2014移动金融大会上,北京金融工作局数据科学部霍学文用一个公式来概括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状态空间=互联网金融模型+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他说。不同的企业互联网提供的不同模型、不同的模式决定了一个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
移动金融的发展也将遵循这样的路径。不同的移动金融模式发展决定了不同的生态系统,而支付、电商、理财等生态系统的结合就构成了移动金融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不能单靠商业银行的力量来完成,而必须与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大数据提供商等行业共同构建。
探索安全网络模型
在商业银行的移动金融服务中,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安全性。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病毒猖獗,黑客木马、诈骗短信等作案手段层出不穷,用户的资产安全和个人隐私也面临不小的威胁。如何构建安全的移动金融网络模式已成为商业银行亟待部署的重点工作。
从技术层面看,移动金融安全主要分为终端安全、支付安全、网络安全、业务安全等,商业银行需要在这些方面与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展深入合作,加强病毒防范,积极开展相关研发工作,守住安全防线才能拓展更多业务,发展移动金融生态。
欲了解更多移动金融内容,请参阅《大数据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如何布局移动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