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又到了,这是人们一年中难得的休闲时光,也是大龄单身年轻人的相亲日。
谁家的孩子相亲成功了,谁家的孩子找到了对象,各家的叔叔阿姨都乐此不疲地传播着各种相亲的消息。
作为自由恋爱最重要的补充,相亲市场有多么火爆可想而知。
案例一:一名男子两次注册同一个交友平台,终于在35岁时找到了另一半
交友平台在上班族当中十分受欢迎。
人们通常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去寻找伴侣。交友平台所做的就是用金钱换取时间,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这更像是一种尝试。
而且大型交友平台上的红娘都比较专业,只要成为VIP会员就能得到很多精准的推荐。
但每个平台都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平台上的不同媒人提供的服务也有很大差异。
小敏第一次报名平台的时候,已经33岁了,那时候她心里已经挺着急的,她去实体店看了媒人推荐的几个男人,觉得都符合条件,就交了1.2万元的会员费。
但交了费用之后,情况就变了。她没有见到这些男人。媒人说这些男人的时间不对,或者她联系不上他们。其他推荐给她的男人也不符合她的要求。
小敏自然很生气,但是既然已经付了钱,也没办法,只好顺从了。
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服役三个月后,他依然孤身一人。
35岁那年,就在小敏已经放弃希望的时候,她接到了同一个平台的第二位红娘打来的电话。
一开始,小敏有些反感,但媒人很诚恳的回答了小敏的所有问题,和她交谈,询问她的要求,并指出了她目前存在的不足:思维急躁,要求太高。
经过两三个月的交往,小敏和媒人虽然素未谋面,却成了朋友,两人性格相近,有很多共同话题。
小敏也想过,这又是一个骗局,但最终,她还是决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把钱还了。
媒人没有辜负小敏的期望,在她服务的第二个月,就给小敏介绍了一位合适的男子。
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小敏在35岁时最终结束了单身生活。
案例二:相亲四年,机会越来越少,34岁了还在寻找
在每个城市,相亲角都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来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父母,他们通常手里拿着一个小笔记本,记录各种相应的信息。
家长们满怀希望地来到这里,孩子都大了,却不着急,这让在家退休的父母们着急不已。
有的父母甚至跨越两个城市,为孩子在当地寻找伴侣。
可怜天下的父母。
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们相亲了一次又一次。
有时我一天可能会遇到好几个。
但看得越多,我就越感到精神疲劳和倦怠。
相遇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牵手的人却不多。
龚俊的信息在相亲角上已经有四年了。
这四年来,父母给他安排了无数次相亲,可没有一次是合适的。不知道是他的要求太高,还是对方的条件太差?龚俊心里一阵发麻,希望越来越渺茫。
看着相亲角里的人陆续换人,龚俊不知道这场战斗还要持续多久。
案例三:利用网络交友群寻找可靠的伴侣,前提是组织者可靠
除了各大交友平台外,各地也涌现出不少本地网络交友团体。
主要以微信群、微信公众号为主。
这些相亲群的收费相对于动辄几万元的平台会员费来说,可以说相当便宜。
但各个团体的质量参差不齐。
这个主要看群主,或者说组织者,是否可靠。
有些组织者从业多年,熟知行业内各种规则,经验丰富,这样组织的相亲团相对来说比较靠谱。
他们按照不同的年龄、职业、收入等条件把人们分成不同的组。
每天在朋友圈、群里发布会员信息,觉得对方不错可以主动联系,或者让媒人联系。
有些较好的团体成功率很高。通常,找到另一半的成员会向团体中的每个人告别,并宣布退出。
现在00后也开始步入婚恋市场,那些被拍到上海滩的80后、90后,还在相亲的路上挣扎,只是不知道这条路还要走多久……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还需努力工作。
祝福天下所有的有情人最终都能结婚。
(以上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