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机构严监管持续,一年百余张罚单罚没 2 亿多元

2024-07-18
来源:网络整理

第三方支付机构严监管仍在继续。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第三方支付机构共收到央行罚款127张,其中涉及罚没款105张,违规罚没金额合计已超过2亿元,是上一年罚款金额的近7倍。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2018年大额罚款数量较多,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罚款有6张,100万至500万元的罚款有8张。

业内人士认为,第三方支付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合规、严监管是必然趋势,在整顿过程中,牌照资源配置将得到优化,一批第三方支付公司必然会被淘汰,实力雄厚、合规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将脱颖而出。

一年内开出罚单百余张,罚没金额逾2亿元

第三方支付机构严监管仍在继续。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第三方支付机构共收到央行罚款127张,其中涉案罚没105张,违规罚没金额合计2.064亿元。

相比之下,据第三方机构“支付圈”统计,2017年,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罚单109张,罚款总额高达2819.8万元,当年最高罚款533.8万元;2016年,央行开出的罚单数为21.7亿元。不过,2016年至少有3张大额罚单,累计罚款近亿元。

从罚款公告公布时间点来看,阶段性、密集发布特点明显,今年7月30日至8月6日,一周左右时间里,第三方支付机构受到行政处罚、执法检查处罚的案件5起,包括总部位于北京、上海、深圳的6家支付机构;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一天之内开出10张支付领域罚款单,罚款金额合计逾百万元。

另一个受到市场关注的重要变化是,2018年大额罚款频频出现,超过千万元的罚款有6张,100万至500万元的罚款有8张,其中不少是来自较早前获得支付牌照的一批知名持牌机构;而且,还出现过某机构因多项违法行为被罚的案例。

比如,联东友世电子商务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反洗钱有关规定,被罚款2640万元;另一起,因违规将境内外汇转移到境外,被罚款215万元;卡友支付因违反非银行支付服务管理规定、收单业务,被罚款2583万元;其宁波分行因未尽到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被罚款216万元。

对于这一现象,一位资深支付行业观察人士认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必然要走向合规和严格监管,野蛮生长的时期已经结束,整顿过程中必然会有一批第三方支付公司被淘汰出局,甚至被收购,实力雄厚、合规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脱颖而出。

统计显示,在这105张罚单中,违反《非银行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罚单数量最多,达37张;其次是违反收单业务的罚单;而2018年,违反《外汇管理条例》和《反洗钱条例》的罚单数量则有19张,数量较前几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从今年1月1日起,反洗钱此前重点关注的大规模可疑业务监控将覆盖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

上述《非银行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由央行发布,对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支付服务的申请与许可、监督管理和处罚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此前,央行相关负责人在《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下表示,第三方支付机构拓展了银行业支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但随着业务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客户备用金等新工具的推广,支付服务相关的权益保护问题、预付卡发行受理违规问题、反洗钱义务履行问题、与支付服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以及违反市场竞争规则、支付服务无序运行等问题也相继出现。

至少6人因违规被罚款1000万元

2018年第三方支付数据_历年第三方支付规模数据_第三方支付数据发布报告

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至少开出6张千万元以上罚单;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罚没总额超过1.7亿元,占2018年罚没总额的80%以上,是近年来罕见的高频率、高金额罚单。违法现象和违法原因体现出不同的监管侧重点:

今年3月初,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中国民生银行厦门分行(新支付中心)共被罚款1.6亿余元,平安银行被罚款1330余万元;(注:由于主体为银行机构,这两起案件不包含在以上105张罚单中)

今年7月,智富电子因向境外非法黄金交易提供支付服务,违反外汇管理规定,逃汇等行为,被罚款4200万元人民币。

今年7月,福临门因违反非银行支付服务管理规定、违反收单业务规定等被罚款共计892万元;

今年7月,嘉友支付因违反非银行支付服务管理规定及收单业务被罚款2583万元,此外,嘉友支付因违规被勒令退出部分省份的支付业务范围,由之前的全国银行卡收单资格降至以下城市的银行卡收单(天津、山东(含青岛)、四川、北京、云南、青海、深圳)。12月底,嘉友支付宁波分公司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验证等职责被罚款,四项违规行为共计罚款216万元。

今年8月初,国付宝、联动优势电商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及反洗钱相关规定,分别被罚款4600多万元、2600多万元。

今年10月中旬,上海两家支付机构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处以大额罚款。其中,尚德支付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668.35万元,罚款1805万元,罚没总额2473万元。公司相关负责人被给予警告、罚款。银盛宝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227.68万元,罚款260.3万元,罚没总额485万元。

对于支付机构来说,千万级的罚款压力并不小,比如位列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前列的汇付天下,2015年、2016年、2017年前9个月的净利润分别为——另一家A股公司漫道金服(宝付支付),2014年至2016年净利润分别为2515.85万元、8160.11万元、1.498亿元。

而智富电子的母公司智富集团2014年至2017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分别为429.35万元、342.42万元、1341.67万元、2212.01万元,可以说,违法违规罚款总额高达217.67万元、4200万元,接近该集团四年的净利润总额。

跨境支付和供应链金融成为突破口

2017年是整治清算支付渠道乱象的关键一年,随后监管部门相继出台备付金存管、无证支付排查、“630直连断联”等多项制度性文件;严打反洗钱,跨境汇款违法违规行为整治也同步展开。

今年4月底,央行支付结算司发布《2018年重点检查指导意见》,明确了支付行业检查重点,包括无证支付业务整改、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支付机构备付金管理、“二次清算”违规行为、“断直连”等几大方面。第三方支付行业人士普遍感受到强监管的高压:监管罚款不断、牌照管理趋严。

在此形势下,“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业务成为重要突破口。”上海一家支付机构业务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除了积极探索业务场景,比如围绕物流等场景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国内发放的30张跨境外汇支付牌照和5张跨境人民币支付牌照之一,该机构还在跨境电商、跨境教育等领域积极布局B2C支付业务。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数据,2017年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交易金额约3200亿元,达12.56亿笔,较2016年增长114.7%。在一场跨境支付内部论坛上,多位支付机构业务负责人乐观地认为,未来几年跨境支付规模仍将以年化50%以上的速度增长。

据零一财经统计,截至2018年1月初,央行已向271家支付机构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28家支付机构的支付许可证被撤销,最终支付机构数量降至243家。其中,“预付卡发行”业务许可证150张,“预付卡受理”业务许可证155张,二者合计占比超过50%;其次是“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证110张,占比21%。行业监管部门表示,针对支付许可证资源浪费、大而散、业务发展不均衡等情况,将计划严控总量,在1至2年内消化部分存量,优化许可证资源配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