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随着信息化、移动化的快速发展,用户更倾向于利用碎片时间在移动中、跨屏幕、跨设备访问互联网。在金融服务方面,移动金融凭借其灵活、便捷、快速等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据悉,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900亿美元。移动支付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支付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将支付卡信息作为攻击目标,如美国某零售巨头被曝直接获取大量账户信息,国内某旅游商户被曝明文存储账户信息。接连发生的持卡人账户信息泄露事件,导致卡组织和发卡机构收到大量持卡人的投诉,遭遇泄密的商户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在部分地区甚至面临法律诉讼。
为保护用户敏感信息,提高支付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及欺诈交易,()以银行卡号替代交易验证方式,并限制了标记的适用范围。与传统银行卡验证功能相比,支付标记还集成了个人身份及设备信息验证、支付信息附加验证、风险等级评估等功能,用于识别交易合法性、控制风险,最大程度保障用户的交易安全。
2. 业务场景
下图是支付代币化的基本架构,描述了支付代币化的业务场景,支付代币化在场景中的主要角色及关系,标签请求方(TR)和标签服务提供商(TSP)两个新增角色与现有的传统支付流程的关系以及数据交互接口。
其中,TSP是通证化框架的核心角色,提供PA标签的应用、生成、管理、去通证化等功能,也承担TR的注册和管理职责。根据标签的不同业务场景、受理渠道、应用领域控制,TSP应制定匹配的个性化参数和管控措施,最终实现标签交易管控与风险监控。TR作为标签申请主体,向TSP申请PA标签,TR必须向TSP注册,TSP为TR分配唯一的TR ID。一般来说,承担TR角色的主体有转账清算机构、发卡机构、商户、非银行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厂商或者互联网移动支付终端设备厂商。
3. 支付标记化流程
支付代币化流程按照代币化过程分为支付代币应用流程和交易流程。
1.支付代币申请流程
步骤1:支付数据化流程为用户化PA,用户需要提交账户信息,TR应将页面跳转到TSP输入PA及有效期,TSP应采用信息输入安全保护、数据及时加密等安全控制措施,确保输入信息的安全;
第二步:TR(商户或支付服务提供商)向TSP申请;
步骤3:当TSP收到标签申请后,需要向PA发行方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及一些附加信息;
步骤4:PA发卡机构将验证结果返回给TSP;步骤5:完成账户验证后,生成TSP并发送给TR。
2.支付通证交易流程
支付标签交易的处理流程和现有的基于PA的交易处理流程一致,去标记化操作时只需要TSP完成标签验证和PA号码恢复操作即可。用户发起交易,商户将交易信息(包括用于识别本次交易的电子凭证信息,应与本次支付使用的电子凭证一一对应)发送给收单机构,收单机构将交易信息发送给转账清算方,最终由PA发卡机构完成交易。交易过程中,PA发卡机构或转账清算方均可向TSP发起去标记化流程。交易路由与PA交易路由一致,TSP作为标签业务处理系统,与原PA完成转换操作。
交易处理如下:
a) 去化过程中需要验证的有效性(有效期、状态等),若无效则拒绝交易。
b) TRID( ID)是交易过程中应验证的控制数据元素。如果交易消息中的TRID与TSP令牌库中存储的支付令牌对应的TRID不匹配,则应拒绝交易。
c) 从交易消息中提取领域控制相关数据元素,与TSP标签库中定义的交易领域控制元素进行比较,如果不匹配,则拒绝该交易。
d)TSP需根据交易类型对交易数据进行验证(磁条验证、ARQC授权请求密文验证等),确保交易信息安全可靠。(来源:中国软件评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