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码识别软件:治理骚扰电话的必要手段,保护用户免受打扰与损失

2024-07-19
来源:网络整理

张涛指出,虽然根据相关规定,禁止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向用户拨打骚扰电话、发送商业促销短信,但由于治理难度大、违法成本低,此类现象屡禁不止,在这种情况下,号码识别软件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专家杨启宝告诉记者,通过标注骚扰电话号码信息,用户在接到骚扰电话时可以及时提醒号码类型,避免受到骚扰电话的骚扰,也帮助不少用户避免了财产等方面的损失。

2018年上半年,腾讯手机管家用户举报骚扰电话近1.43亿个,360手机卫士用户共标记各类骚扰电话号码约2943.7万个。

虽然标记信息是由用户提供的,但是很多来电显示识别软件都具有一些预防机制,以防止用户错误地或者恶意地标记信息。

杨启波和360安全专家在采访中均表示,用户不能随便标记任意号码,而是必须在接到该号码打来的电话后才进行标记。如果同一个用户的电话被标记多次,只会被当做一次。而且,必须联系到一定数量的人,才会被标记为相应的身份信息。

收费查询的公司可能违法

在海量标注信息中,难免会有漏网之鱼。

“来电显示识别软件是一种在线数据产品,是根据大量用户的标注形成的数据库,使用这类软件也有可能出现信息被误标注或者恶意标注的情况。”张涛说。

中国政法大学通信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炜指出,来电显示识别软件对骚扰、诈骗电话信息进行标注,属于大数据时代共享治理的范畴,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保护用户安全的初衷。但也需注意,用户标注信息的做法确实容易出现错误身份信息标注、恶意身份信息标注等问题。

通常,来电显示软件都会有投诉渠道。

“腾讯手机管家目前在官网、APP、微信公众号都有比较明显的投诉入口,接到用户投诉后,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人工核实,并依法进行处理。”杨启博说。

但由于各类软件属于不同公司建立的标准和数据库,用户很难对错误标记的信息进行逐一更正或取消。

于是,一些网站和平台开始提供信息查询、更正服务,用户花几十元钱就可以查看自己信息的标注情况,并进行更正。

记者注意到,某网站宣称,用户只需缴纳23元的查询技术费,就可查询自己的号码是否被标记。

“用户身份信息不能作为商业项目,如果只是单纯要求用户提供信息,然后帮忙查询,这种收集信息的方式没有问题。但如果把收集公民信息的行为和营利结合起来,就变成了违法甚至是犯罪行为。”朱炜说。

用户的知情权和更正权应受到保障

张涛指出,来电显示信息标注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建议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相关法规中对此类问题进行规范。

张涛认为,当自己的号码身份信息被标记时,用户有知情权。号码识别软件的标记结果是号码使用者身份信息的显示。因此,当自己的号码被标记时,号码使用者应该有知情权。因此,相关App应该设置号码标记查询功能,并首先向公众公开,让用户能够轻松找到App,方便用户查询。

张涛还指出,保障用户的更正权也同样重要,因为号码标注的数据来源往往是社会大众,因此可能会出现标注错误的情况。当出现此类问题时,相关App运营者(核实实际情况后)应当赋予号码使用者更正的权利。而且,更正权还可以防止号码标注功能被他人恶意使用。

“法律应该保障用户对自己数据的充分控制权,我的信息什么时候被标注,我应该有知情权,当我发现我的信息被错误标注的时候,我应该有更正的权利。同时,企业应该建立一套针对恶意标注的惩罚规则,如果发现投诉人被恶意标注,企业应该对恶意标注者进行一定的惩罚。”朱炜说。

张涛认为,有些人的身份是不能或者不应该被标注或公开的。正如刘子谦所担心的,调查记者的身份如果被标注,往往会影响他们的调查采访工作,严重的话甚至会威胁到他们的人身安全,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另外,一些单位名称等信息,也不适合标注或公开。因此,在相关立法和标准制定过程中,建议关注此类情况。

各来电显示识别软件“各自为政”的局面是造成用户查询困难的主要原因。

对此,张涛建议建立完善相关标准,实现信息的采集、标注和共享,减少差错,便于监管,并使各个APP都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

“同时可以建立统一的查询、更正、举报、投诉综合平台,只要是提供编号标注的APP,都可以将数据接入这个平台,方便用户查询、更正标注信息。同时相关部门也能及时发现标识软件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张涛说。

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