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支付圈互联互通迎来新进展,京东支付与微信支付实现互联互通。
这意味着京东用户可选择使用京东金融APP扫描微信支付线下支付码进行购物支付。
整体的交互体验如下图所示,对于熟练使用微信扫码支付的用户来说并不陌生,在支付过程中还能享受到一些支付优惠。
京东支付作为首家接入微信商户支付码的支付机构,确实是支付圈的一个突破,能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对于其本身来说,直接节省了线下商家推广的成本,间接将业务触角延伸到了线下交易场景。
这么多年一直提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本质含义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重大进展?事情真的有那么复杂吗?
大银行接管一切的时代
先从最简单的模型说起,早年很多店铺的收银台都会放上各家银行的POS刷卡机。
“你的是工行卡,我就用工行POS机刷卡;他的是建行卡,我就用建行POS机刷卡;她的是中信卡,所以很抱歉,请您现金支付,因为我还没有办理中信POS机,所以不能办理。”
显然在此情况下,只有中行和少数顶级银行能挤进商户收银台,其他小银行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因此,银行间互联互通已迫在眉睫。
银行卡互联互通时代
顺应这一趋势,2002年,银行联盟中国银联成立,打破了一台POS机只能支持一种卡的局面。
在我们的印象里,银行工作人员都是西装革履,去线下商户一家一家地设置POS机太不酷了,我们也没那个精力去做。
对了,为何不让POS机的合作外包公司来做呢?
因此,随着监管合规的发展,这些在线下门店安装POS机的合作外包公司纷纷转型成为“非金融支付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狗蛋”变成了“托尼”。
“这个情况还好,我们可以在你们的名字后面多加几个‘非’,让你们这些机构合法合规地赚点血汗钱,不至于出什么大问题。”
第三方支付机构接管的时代

然而,曾经被看不起的两大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已经开始反攻。
《三体》里有一句名言:毁灭你,与你无关;
互联网行业可能也有类似的说法,“短路你,与你无关”。
银行被纳入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用户绑定卡之后,不再需要去银行操作。
“线下扩张确实很难,而且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大部分商户都被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控制,所以我们还是要依靠他们的力量。”
微信支付、支付宝商户拓展负责人的精神状态。
因此,除了一般服务商体系之外,机构服务商的角色也应运而生,第三方支付机构、原本扮演收单银行角色的银行纷纷加入到拥有海量商户的微信支付生态中。
就在微信支付、支付宝快速发展的同时,另一批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却闹事。
支付机构互联互通时代
“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分支机构搞了这么多花招,我却浑然不知,这是自找麻烦。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垄断’玩家,似乎舒服了太久,没有帮我分担更多负担。我必须引入一条鲶鱼。”央行表示。
由此,支付形成了“账户端机构”和“收单端机构”的双端结构。
顾名思义,“账户端机构”面向消费用户,提供整个支付链条中的金融资源;“收单端机构”面向商户,提供整个支付链条中的收款人资源。
这难道不是有点像历史的循环吗?当某个实体垄断了交易环节,必然会催生出一种新型的互联互通,就像早年的银行间互联互通一样。
既然两个平台是互通的,那为什么我不能利用微信支付的商户资源呢?于是京东支付就出来了。
京东支付成为首家接入微信支付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消息不胫而走。
但京东支付还面临一个大问题:消费者为什么要用你提供的应用来扫描这个亮绿色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