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点燃线上买菜需求,生鲜电商赛道竞争加剧,谁能笑到最后?

2024-07-19
来源:网络整理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李兴嘉/文记者王方贤/摄

餐馆的关闭和全民的居家令刺激了网上购物的需求。

原本沉寂的社区生鲜电商市场,如今已涌现出大量从B端转入的生鲜电商,其中既有阿里、腾讯扶持的巨头,也有本土新秀崛起。

发端于2012年的生鲜电商,经历了补贴、抢地、破产等坎坷,却在这次疫情中找到了一丝春天的曙光。

然而疫情终究会过去,但在充满供应链挑战、烧钱的生鲜电商赛道,又有多少人能挺得住呢?

众多玩家纷纷涌入生鲜红海

谁都很难想象,受疫情影响,一度度过艰难寒冬的生鲜电商,却以订单激增的态势,迅速迈入春天。

之所以说是过了一个“艰难的冬天”,是因为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不少生鲜电商经历了一波小规模的关店潮,行业一片哀鸿遍野。2019年11月,生鲜电商黑马“呆萝卜”燃起6.3亿元融资后,公司资金链断裂,上千家门店关门。12月,易果生鲜欠债数千万元,被法院列入黑名单。10月,“迷你生鲜”因长期亏损暂停运营。

如今,疫情成为生鲜电商转危为安的一根救命稻草,对原有To B生鲜电商平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一方面,餐厅关门、企业停工,导致服务连锁餐厅、学校的生鲜电商平台纷纷停摆,囤积的蔬菜水果会不会全部被扔掉?另一方面,大家都宅在家里,出门买菜存在拥挤风险,引发了商家们线上“抢菜大战”,何不拦截这些散户客户?!

于是,原本冷清的郑州To C生鲜电商赛道,因众多B端转来的玩家涌入,变得热闹非凡。

年销售额达9.5亿元的联菜网,正月初三进军C端生鲜市场,推出89元的蔬菜柜。

这个决定来得颇为突然。联菜网一直专注于B端食材供应,95%的订单来自大型餐饮企业,订单量可达2500单。疫情导致餐厅关门,直接让联菜网客户数量降至不足50家。负责人张莉(化名)形容为“几乎全军覆没”。

为了止损,正月初二晚六点,联彩网全体高管提前返回郑州,召开线上会议,果断上线面向个人用户的外卖业务。次日下午两点,联彩网开始接单。

同样入局的还有郑州本土另一家生鲜新人“一一小跑”。他们原本的路径是“以线下包围线上”,等线下门店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转线上,订单APP尚未完全发展起来。疫情彻底打乱了节奏,三家实体店关门。为了生存,这家成立于2019年6月的入局者果断开辟了家庭和个人线上业务,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

不仅本土大鳄,就连外来巨头也在争分夺秒,抢占社区流量。

背靠小米、真格基金的美菜网在正月初八在郑州转向个人配送业务,眼看着B端餐饮企业纷纷倒闭、订单量只有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郑州负责人尹洪阳调头攻势B2C。

阿里巴巴旗下的饿了么也没闲着,相关负责人正在郑州市场规划生鲜到店自提模式,计划引入商超、农贸市场等有自主分拣配送能力的供应商来接手配送,消费者下单后可以到便利店等自提点自取商品。“具体实施时间还没确定,但应该很快了。”

疫情让曾经坚守B2B赛道的玩家重新审视高频刚需的B2C生鲜领域,巨头入局,新进入者争抢,大家在争夺先机,社区生鲜电商呈现井喷之势。

订单爆棚:联彩网10天吸客10万,郑州美菜一天接单上千单

受疫情影响,社区生鲜电商订单量激增。

两周时间,美菜网完成对郑州地区1万多户家庭的配送,累计注册客户数达到2万余户。

爆仓成为常态,最高峰一天能达到1200多单,平常一天也有三四百单,这迫使美菜网郑州分店多次调整订单截止时间,从晚上7点调整到上午11点,后来订单截止时间改为10点半。

在全国市场,美菜网已在40个城市开始招募6000名司机和4000名分拣员。这个擅长B端市场的生鲜巨头,面对陌生的C端市场和暴涨的零售订单,却举步维艰。庞大的发货量和超负荷的运力,会造成混乱。“一线工人现在已经到了极限,但他们还在尽最大努力。”

联菜网与美菜网在这个领域正面竞争,二者都是食材B2B电商,客户有部分重合,但也各有侧重点。联菜网服务阿五黄河鲤鱼、鲁班章、巴奴毛肚火锅等餐饮巨头,而美菜网郑州则主打中小型餐饮企业,包括面馆、包子店、快餐店、鸭脖店等街边小店。 “涨不涨跌”,美菜网在郑州的月营业额能达到4000万元,年营业额在1.6亿到2亿元。联菜网2017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后,攀升至9.5亿元。

联彩网春节10天新增10万家庭用户,张莉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按照2019年资本市场估值,这是一个价值千万元的平台,能辐射郑州至少30个城市,服务约30万人。

联财网的客户占比也增长了一倍,由去年同期的95%B端客户、5%C端客户,上升到5%B端客户、95%C端客户。

社区配送上线第一天,新进人员仅接到十几单订单,第二天数量增至80多单,第三天数量激增至300多单,高峰日达3000多单,现在维持日均1万单左右,高峰日达1500多单。

巨头的订单量也在成倍增长。公开数据显示,春节期间,饿了么北京地区蔬菜外卖订单量增长9倍,盒马鲜生在广州、深圳、成都等地的订单量达到平时5-10倍,日均订单量达150单。优鲜除夕到初四交易量同比增长321%,叮咚买菜除夕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0%……

最后一英里配送问题

似乎一夜之间,社区生鲜电商迎来了一个好时代。

然而,吃到新鲜的蔬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颗大白菜从田地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基地、批发市场、分拣中心、冷链运输、最后一公里配送等一系列环节。这一长链条给平台带来很大压力。非标准化、巨大的仓储成本、繁重的冷链物流、巨大的运力投入……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运营商的智慧和能力。

单单最后一英里的配送问题就足以增加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的成本,甚至是致命的。

美菜网在郑州共有160名骑手,受疫情期间封村停工影响,仅有30名骑手取得道路通行证,因人手不足,仓库主管亲自担任分拣员,私家车充当配送车辆。

联财网在成立初期也出现过延迟发货、发货不足、误发等问题,部分用户的商品甚至晚送达两天,导致履约率降低,客户投诉增多。

“不只是车不够的问题,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上。我们做B端配送的时候,把货放在指定地点就可以走。到了小区配送,司机进不了小区,要等10分钟,每个小区要等10分钟,6个小区要等1个小时,浪费了很多等待车主的时间。”美菜网郑州区域负责人尹红阳对河南商报记者说。

分拣环节也很耗时,B端客户可能购买的土豆数量很大,可能需要20公斤,而社区配送需要将大包换成1公斤的小包,导致分拣、包装人力不足。

生鲜食品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鲜”字,其次就是价格。“鲜”就是“快”,这对配送环节的要求极高,漫长的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延误,食品的新鲜度就会降低,影响消费者的体验。

熟知C端规则的生鲜企业开始优化。联财网改进了司机操作流程,配合员工复工,提升了40%的配送效率,并做出“逾期双罚”的政策。一路小跑将标准件交给京东物流等第三方配送,自有车队只负责配送非标准件。

为了实现即时配送,保证极致的新鲜体验,一路小跑负责人王杰未来计划打造“干线+支线”的物流配送体系。从分拣中心配送到各个门店是干线,从门店配送到消费者手中是支线,支线配备专门的配送人员,保证车辆能停,乘客能继续前行。

招募妈妈和群主,抢占市场份额和流量

流量为王,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也是社区生鲜电商的核心命题。

流量是稀缺资源,只有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才能占据优势。毕竟消费者的手机界面只会容忍一个生鲜APP。过去为了获客,企业不得不使出各种地面推广招数,比如首单免费优惠、下载APP送鸡蛋、广告促销等。

疫情期间,这些流量却自动找上门来,疫情创造了一个免费的“广告战”,帮助教育市场。“平时很高的营销和获客成本,在疫情期间降到了零。”张莉说。

除了用户主动投奔公司,企业也在寻找降低获客成本的捷径。郑州一家生鲜电商,一方面与物业公司合作,通过物业挖掘用户资源;另一方面招募社区合伙人,这个合伙人可以是小区微信群的群主,也可以是菜鸟快运站的老板,甚至可以是广场舞的大妈。

美菜郑州还与社区群主合作,充分利用社区便利店、妈妈招揽客户;水果品牌“成惠鲜”也涉足社区配送,在各个社区招募居民,有条件运营50人以上微信群的可以加入,并贴出“宅在家月入过万元”的口号。

烧钱亏本,供应链跑长,谁能笑到最后

最后100米、流量争夺还不是最难的,无休止的烧钱、复杂冗长的供应链才是生鲜电商的生死挑战。

“烧钱”是行业给生鲜电商的一个标签。2015年5月上线的美菜网,直到2017年2月才实现盈利。即便如此,硬成本支出依然在所难免:采购100辆新能源电动车花费约1000万元,三个配送中心一年租金600万元。8个月的运营耗费数百万元,而美菜网郑州店运营4年,仍在小幅亏损。

这些是我们能看到的幸存者,更多的“烈士”倒在了资金链上。一年多时间里,黛萝莉共获得7亿元融资,但最后还是面临关店危机。总结时,有人感叹自己低估了生鲜企业的烧钱速度。腾讯投资的每日优鲜,2017年刚完成1亿美元融资,一年多后又获得4.5亿美元融资。据统计,短短几年时间,其就烧掉了70-80亿元资金。

王杰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毛利率在15%到20%之间,但如果扣除房租、人工、配送、损耗等硬性费用,几乎没有利润,其中人是成本最大的,人员费用占到总支出的30%。

有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在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4%持平,88%亏损,7%巨额亏损,仅有1%实现盈利。

供应链更是让从业者头疼。协调分散的产地和供应商、成千上万的SKU品类、寻找低成本仓库、配置人力资源、平衡扩张与成本控制……本质上,生鲜的竞争,就是供应链的“长跑”。

张莉甚至对河南商报记者表示,“这不是三五个人能办到的事,在区域性城市生存下来,至少需要几百人的团队,冲进去之后,就会发现各种不可思议的问题。”

面对诸多挑战,我们为什么还要做?王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线上流量可以赋能线下门店,“潮流、时代、流量、习惯共同造就了生鲜电商的发展。”“是未来,不是现在。”

疫情催生了生鲜B2C的风口,但疫情终究会过去,市场终将回归,当线上买菜不再是唯一选择时,还有多少人愿意为高价蔬菜买单?

生鲜平台能留住多少用户?

潮水退去之后,谁将笑到最后?

其他公众号及媒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引用此文章,一经核实,“郑州批发市场”团队将彻查到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