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曝光医美乱象:上游问题美容针厂家与下游黑诊所非法行医何时休?

2024-07-21
来源:网络整理

此前,南都曾推出真假美容针调查报告(前文:《真假美容针调查①:厂家批发“化妆级”美容针,自称配的是注射用针头》),揭露医美行业上游厂家乱象。除了上游厂家生产、批发问题美容针,下游大量无资质美容“黑诊所”、 “黑医生”违法为消费者提供注射用医美服务,也是行业治理的痛点。

南都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商家为了牟利,渲染“外貌焦虑”,打着“轻医美”的幌子,让消费者误以为只有“动”才叫医美,不动就是不行,注射也是美容的一种。然而,行业内,无资质的医生甚至美容师,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开始操作医美项目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非法行医”现象屡见不鲜。

近年来,相关部门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医美专项行动,有效有力遏制了一批非法医美机构的出现。随着监管愈发严格,消费者对医疗安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行业洗牌已是大势所趋。

行业治理痛点

缺乏资质的从业者仍在注射美容针

“整形医院一般分为无创、整形、皮肤科三个科室,无创、整形科的医生都有相关资质,但皮肤科,操作医生证件不齐全的情况并不罕见。”私立整形连锁医院工作人员美珠(化名)透露,“证件不齐全的医生,大多是持有护理资质的护士,或者之前在其他医美机构工作过,一些注射类的医美项目操作起来相对简单,但风险一般较小。”

医美机构从业人员王科(化名)称,自己只持有护士资格证,理论上无法操作大部分医美设备,只能做一些前期辅助工作,但通过民营机构内部考核后,她可以给顾客打水光针、微针等。“从助理医师到执业医师,再到美容医师,要花7到8年的时间才能把相关证书全部拿到手。”

在消费端,无资质的医生甚至美容师,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开始操作医疗美容项目,这种“非法行医”现象屡见不鲜。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医疗美容服务实行主治医师负责制,医疗美容项目必须由主治医师亲自实施或在其指导下实施,主治医师需具备“三证齐全”的资质,包括《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和《医疗美容主治医师资格证》。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与激光中心主任医师陆金强提醒,目前市场上存在不少不合格的美容“黑诊所”和“黑医生”,为消费者提供注射式医美服务,属于违反医美规定的“重灾区”。

南方都市报记者询问代购批发平台1688上的轻医美产品商家,其售卖的美容注射产品合规性值得怀疑,商家不会主动提及注射资质和风险。

当记者提及注射风险时,某头部1688商家负责人表示,“如果消费者注射后出现过敏反应,那是身体状况导致的,我们会建议美容院提前备好修复精华,如果注射合适,直接涂上,很快就能恢复。”他表示,“大量购买商品的商家”在进行进一步交易前,需要考察顾客是否“懂行”,“最好有医师资格证”,证明其专业性。

今年2月,医美服务平台新氧发布的《2022医美行业白皮书》指出,玻尿酸、肉毒素等注射类项目是医美消费者最热衷、最想入手的项目之一,占比31.22%。国内合法医美机构约1.3万家,而无医美资质的则超过8万家,占全部医美机构的85%以上,同时约14%的正规医美机构存在违规经营现象。

合规的医疗美容机构必须持有在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明确的医疗美容诊疗服务范围,符合医疗机构标准,有专业资质和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也就是说,普通美容院没有资质从事医疗美容执业,包括注射。

德勤管理咨询与艾尔建美学联合发布《中国医疗美容行业2022年度洞察报告》,结论认为,医疗美容行业缺乏充足的专业医护人员资源供给、完整规范的医疗美容专业培训体系、市场与服务的合规状况等,需要整体改善。

5月4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商务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对医疗美容培训活动的监管,培训一般应由专业学校、医疗机构组织医学生和医学技术人员参加。

日常美容与医美的区别

消费者对“轻医美”认知模糊

美珠的抖音_抖音尘世美郑立洪qq_美拍秒拍抖音

医美市场在过去十余年在中国发展迅速,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市场化程度高、营销性强导致医美背后的医疗风险被消费者低估。

“轻医美”采用非手术性的医疗手段进行皮肤护理,属于非手术性医美微整形,迎合了市场对抗衰老、嫩肤的需求,商家虚假、夸张的宣传屡见不鲜,引发了消费者的“爱美心”和“容貌焦虑”。

“有些消费者不区分日常美容与医美,造成认知盲区,以为只有手术才叫医美,非手术就是日常美容。其实,最常见的微针、水光针、激光针等只要是通过破皮的方式进入人体的,都算是医美。”中国整形美容医师协会医学美容分会副会长田雅华指出,不少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的盲区,制造行业乱象。要通过提高消费者认知,倒逼行业向良性发展。

卢金强介绍,正规的医美机构在“进货”时至少需要三证,即医疗器械注册证、销售许可证、产品合格证等,需要层层把关。“医院有设备科来监管,经过设备科检验合格的产品才会送到整形科、皮肤科。”他提醒,相关产品、机构、医师资质等信息可在食药监、卫健委、医师协会等网站上查询,以辨别真伪。

以注射美容针“Hi-body”为例,南都记者通过小红书平台了解到,不少“Hi-body”消费者在购买物品前,没有验货意识,不知道正品可查可追溯,并拍照留存证据。在向某医美机构询问“Hi-Body”项目时,对方并未主动出示产品资质及相关医疗执照。

田亚华指出,合法的医美机构,并不代表其使用的设备、仪器、产品都是合法的,消费者要“睁大眼睛”。他表示,“更糟糕的是,当消费者闭着眼睛接受治疗时,机构会试图以一物换一物,这时要小心保存证据,以免造成无谓的维权。”

医美“安全”需求愈发强烈

强行业监管是大势所趋

2017年至2018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2021年6月至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八部门联合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包括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规范医疗美容服务、严厉打击非法制售药品医疗器械、严厉查处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等。

官方参与整治“黑医美”的部门越来越多,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等11个部门联合开展医美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指导意见》提出,若涉嫌无证经营,依法依规进行医疗美容活动的,依照《无证经营查处办法》处理。

官方信息显示,清理整顿医疗美容领域虚假违法广告是专项治理的重要任务,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查处发布含有保证承诺或治愈率的广告、虚假夸大医疗美容服务及相关药品、设备功效等违法行为,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1759起,罚没款项共计2748.48万元。

田亚华表示,官方打击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的行动愈发严厉,但医美展会造假者的公开露面、贴牌工厂的普遍存在,意味着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仍在不断增长,据新氧数据美容研究院预测,2022年中国医美消费者规模将突破2000万人,预计2023年将达到2354万人,消费者对“安全”的担忧日益加深,需求也愈发强烈。

2023年1月,互联网舆情服务公司云创网发布的《2022轻医美消费者满意度报告》研究了小红书、新浪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多个平台的消费者满意度,共计采集了61万条与轻医美行业相关的数据。

报告显示,从月度趋势来看,消费者对注射项目整体满意度较低,除2022年2月、5月、9月、11月满意率超过50%外,其余月份均在50%以下。瘦脸针、瘦肩针、瘦腿针、除皱针等产品满意度较低,主要出于对产品安全性的担忧。

医美行业市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消费需求巨大、市场主体分散,乱象遏制、监管趋严,行业洗牌在所难免。《2022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监管部门对医美行业影响重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加大,行业主体面临的处罚成本不断增加,2018年至2021年医美行政处罚案件数量由2205件增长至5956件。

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访及撰稿: True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