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名片
袁硕辉,诸暨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浙江省医学领域新秀,美国纽约长老会医院访问学者,浙江省数学医学会会员。骨质疏松症精准诊断防治绍兴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诸暨市青年联合会第四届常务委员,浙江省科技厅中西医结合骨关节病研究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浙江省骨科创伤研究所诸暨三维成像实验室副主任。
擅长足部骨折、指骨骨折、跖骨骨折、跟骨骨折、脊柱骨折、脊柱侧弯、胸腰椎骨折、腰椎管狭窄等中西医结合的肢体骨折和关节脊柱疾病诊疗,在计算机三维重建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骨科疾病诊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2019年主持绍兴市科技计划专项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医学领域新秀(325名高层次卫生人才),2015年获绍兴市科技三等奖。
第一次见到袁硕辉副校长时,我感到非常惊讶。
他不仅是诸暨人民医院的优秀领导,还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代码狂人”。我们忍不住调侃道:“袁院长,你真的是我们栏目成立以来,我们见过的第一位既热衷于编码又擅长编码的骨科医生,真是难得一见。”
面对我们的调侃,袁硕辉显得有些害羞,他谦虚地回应道:“其实,这只是我个人的爱好,也许是天生的对科技的兴趣。我可能通过“曲线医学”的方法找到了医学与技术的新融合。”
▲注:本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01
自学编程的医院院长
自主研发浙江首个“复杂裂缝三维重建系统”
故事要从十多年前说起。
当时,编程和编码语言成为袁硕辉医疗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词汇。凭借对编程语言的深入理解和独特的创意,他设计了一套又一套的小程序,无形地帮助诸暨人民医院在智慧医院转型的道路上蓬勃发展。
自2009年进入诸暨人民医院以来,年轻的袁硕辉表现出了充沛的精力和好奇心。他被分配到骨科工作,但他早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学习骨科时就对计算机程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痴迷于研究,还经常被邀请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讲授网络编程。
▲袁硕辉院长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0年,袁硕辉的父亲遭遇半月板损伤,这让袁硕辉颇有余愕。“当时,我父亲的伤势很复杂,需要弄清楚伤势的结构,然后确定手术方案。当时,我想如果我们能用电脑3D重建伤口的结构就好了,“袁硕辉回忆道。借助
MRI影像,自学编程能力的“动手专家”袁硕辉,在计算机三维重建可视化技术的基础上,以三维可视化图像的形式呈现半月板。随后,结合临床实践中复杂关节内骨折诊疗难点,开发了基于CT图像的三维骨折重建系统,并集成了一定的AI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CT扫描在骨折发生后进行3D重建,并准确确定骨折端的骨位移和骨块的大小,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手术方案。
▲袁硕辉院长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通常,患者只能看到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实际上,每个患者在医院的后台存储了数百张CT图像。由于CT是二维的,组织结构的可视化不直观,不利于患者及其家属观察骨折大小和骨折碎片,可能无法检测隐匿性骨折,“袁硕辉承认,”因此,有必要在骨折时进行三维重建。它使患者及其家属更清晰、更详细地了解骨折情况,为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袁硕辉介绍,他耗时、精心研发的“复杂骨折3D重建系统”,可以在后台快速导入数百张CT图像,并在短短两分钟内自动生成立体图像,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也为患者和医院节省了经济成本。只要医生熟悉电脑操作,安装系统后即可轻松使用,这也标志着浙江省首个“复杂骨折三维重建系统”的诞生。
▲袁硕辉院长
袁硕辉的努力和成果得到了浙江省骨科创伤研究所的高度认可。2018年4月17日,研究院在诸暨成立浙江省首家专业医学3D影像研究实验室,旨在推动精准诊疗技术的发展。实验室致力于三维成像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基于计算机三维重建和可视化技术,深入探索医学图像可视化,计算机辅助早期检测常见骨科疾病,精准诊断治疗康复,努力实现高灵敏度早期检测和高精度辅助诊断。
▲浙江骨科与创伤研究所诸暨三维成像实验室落成典礼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年来,袁硕辉一直在马不停蹄地走着。
2022年,袁硕辉觉得自己在学习时学过中西医结合专业,于是收集了大量中医大师胡西书发的医学案例,并根据胡老早年出版的多部著作,如《伤寒传真》, 在《金奎瑶禄的传真》和《景芳的传真》中,他推出了基于中医的医疗AI诊断小程序——中医景芳演示系统,用于协助医院对患者中医体质进行个性化诊断。
02
要打造出“枫桥样本”,需要“依靠众人的力量”。
“十字形健康管理体系”打通医疗“第一公里”
袁硕辉除了是一名医生,另一个身份是党委委员、诸暨人民医院副院长。谈起这些年来医院的转型升级,袁硕辉感慨万千。在徽济山脉的西麓,凤溪河潺潺流淌。诸暨,一个众所周知的同义词是“风桥体验”。
60多年前,浙江省凤桥市干部群众率先开展了“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风桥经验”。这种源自江浙小城的“中国智慧”和“东方经验”,深深植根于中国广袤大地的社会实践中,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医院党委认为,借鉴“凤桥经验”的丰富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打造诸暨医学领域的“凤桥样本”,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要想成功打造这个“风桥样本”,首先需要的是“依靠他人的力量”。2019年,诸暨人民医院作为诸暨市三大龙头单位之一,在诸暨建立了拥有八家基层卫生院的医疗社区。通过“一盘棋”的模式,这种紧密联系的县级医疗界实现了县乡村分步医疗救助,更好地落实了基层医院分级诊疗政策的应用。
▲诸暨市人民医院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更好地发挥领导医院的作用,诸暨市人民医院党委推出了一项创新举措——健康网格会员制。据介绍,2022年6月以来,诸暨市人民医院医界全面实施这一新的健康管理制度,以“健康网格人”为基础,辖下8个医界分支机构近300名健康网格成员为诸暨当地编织“健康保护网”,打通了医界分支机构向医疗群众“第一公里”。
这种优秀而有效的方法被称为“以全科医学为纽带,以专家为支撑,医学界由横向到边缘,从纵向到末端的'十字形'健康管理系统”。袁硕辉进一步解释道:“'跨型'健康管理体系加速实现了网格员工-分支机构-全科-专科'一体化'诊疗模式。具体而言,通过三级网格的形式,将主医院、分院、社区门诊紧密联动,实行双向转诊,进一步推动紧密衔接医疗社区建设。”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数据显示,自从这种健康管理模式在医学界的8个分支机构推广以来,现在每个月都有数百名患者被转诊到相应的专科进行诊断和治疗。袁硕辉认为,这是医学版《风桥体验》的重要成果之一。
“'凤桥体验'的核心在于基层综合管理,而医疗版的'凤桥体验'则强调及时把握群众健康需求。过去我们医院建医疗社区的时候,虽然采用了专家下沉坐下看病的方式,但实际上,真正“下沉”到群众中是要有的,很明显,这种十字形的健康管理制度更有效。真正实现了新时代“无矛盾、无事故、不缺服务”的医疗版“凤桥体验”。袁硕辉总结道。
03
“RRT一键呼叫系统”,快速治疗
画出新时代诸暨的“凤桥体验”医疗“凤桥”风光
对于诸暨市人民医院来说,绘制医疗“枫树”场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院内外的深度联动和高效协作。袁硕辉说,院外是一个“十字形的健康管理体系”。在医院,在袁硕辉的带领下,医院计算机中心开发团队自主研发并完成了“RRT”系统。
据介绍,快速反应小组(RRT)是由ICU医生、ICU护士和其他指定人员组成的早期干预小组。他们随时准备快速有效地进行干预,以防止严重的医疗事件,例如在ICU外住院的患者出现恶化的迹象。
袁硕辉详细介绍:“'RRT'系统以电子病历系统为基础,运用智能语音技术实现语音自动通话的闭环管理,充分体现了用小切口改造重要场景的数字化改革。
▲RRT一键呼叫系统
(图片来自网络)。
“过去,急诊会诊依靠人工电话逐一了解RRT成员科室,详细描述患者病情,效率相对低下。”RRT一键呼叫系统启动后,主治医生只需直接通过住院病历系统或手机钉钉打开RRT一键呼叫界面,选择需要紧急会诊的患者,并查看对应的医生进行呼叫,主治医生即可继续争分夺秒,开展自己的抢救工作。”
▲图片来自网络
有了“RRT”系统,医院就有了急诊会诊,所有相关医护人员只需3分钟左右就能收到收集到的信息,可以大大缩短主治医生查询号码、拨打电话、向不同科室描述患者病情的时间, 为救援工作赢得更多宝贵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医院内外的联系,袁硕辉感慨道:“这不正是'数学医学'在现实中的应用吗?
作为浙江省数学医学会会员之一,当被问及如何驾驭院长和医生的双重角色时,袁硕辉笑着解释道:“正是因为我做临床医生多年,而且我自己也是一名临床医生,所以对临床医学的痛点有了更好的了解。同时,我自学了编程和编码,并为医院设计了许多小程序。因此,我经常充当医院医生和工程师之间的桥梁。”
▲袁硕晖院长参观学会展厅
在袁硕辉看来,在孕育和发展了“风桥体验”的诸暨沃土上,有必要探索其永恒的传承密码,更好地勾勒出新时代诸暨“风桥体验”的医学“风桥”场景。
我们相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凤桥的故事不会就此结束,医疗“枫树”场景也将谱写新的篇章。
▲ 袁硕辉院长寄语
《县有'医'靠》是浙江省数理医学会媒体中心原创医学人文访谈专栏。
通过对浙江县级医院仁心医生的一对一访谈,让您沉浸在县级医院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使命和实力中,分享县级医院的“浙江经验”。
专栏介绍
专访丨谢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