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移动支付报告:数字支付便利明显,惠及城乡居民生活场景

2024-07-23
来源:网络整理

1月25日,中国银联发布《2021年移动支付安全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据移动支付网了解,中国银联联合17家商业银行及相关支付机构于2021年9月25日启动此项重大调查。调查以网络问卷调查形式开展,参与调查人数超过19万人,共收回有效问卷9.3万余份。

报告指出,2021年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数字支付便利的程度将更加明显,使用移动支付的受访者比例将持续提升。报告认为,2021年的移动支付有几大特点:

一是移动支付惠及城乡居民主要生活场景,城乡受访者收入与移动支付支出呈现分化趋势。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受访者在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场景活跃,收入与移动支付支出呈现“双增长”;四五线城市及乡镇受访者更青睐直播购物,但收入与移动支付支出呈现“双下降”。

二是受访群体人均损失金额减少,但受害人群范围扩大。“跑分”、“网络赌博”等受害情况明显好转,受害人群占比和损失金额明显减少,直播诈骗、炒虚拟货币等受害人群涉及范围更广。

三是“睡卡”隐性账户风险,贩卡风险管理面临新挑战。在遭受资金损失的受访者中,超过3%的人表示曾将银行卡出借用于牟利,主要为学生、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

四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所改善。访谈数据显示,个人信息泄露、过度收集等问题有所改善。其中,大学生群体尤其值得关注。受访大学生平均遭遇过3种以上人身权利侵害。

以下为该报告的部分细节:

从动机上看,“习惯”成为受访者选择移动支付的首要因素,“便捷性”和“折扣促销”则成为受访者选择移动支付的第二、第三大因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移动支付用户的习惯已经培养起来。

移动支付安全措施_移动支付安全性_移动支付的安全机制有哪些

在资金来源方面,77%的用户选择从支付工具余额等可以灵活存取的支付账户中支付,其次是信用卡账户(63%)、储蓄卡账户(59%)以及花呗、白条等第三方信用贷账户(45%)。从人群来看,大学生获得信用卡的难度较大,仅有18%的大学生会用信用卡账户支付。支付工具余额(80%)和储蓄账户(75%)是大学生支付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仍有近半数大学生使用第三方信用贷账户。

报告还指出,持有过多张银行卡的受访者更容易出现“睡卡”,这与账户风险存在相关性。持有多张“睡卡”且同时借出银行卡的人群更容易遭受损失且损失金额更高。其中,持有10张以上银行卡且遭受损失的受访者人均损失金额高达3177元,比受影响人群平均损失金额高出50%。

在移动支付验证方式中,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最为受认可,使用率已超过数字密码验证。从年龄分布来看,45岁以上人群更青睐密码支付方式,45岁以下人群则更青睐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尤其是18-24岁年轻人中,75%的人使用生物识别验证方式,高出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消费者维权事件数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受访者表示平均每人会遭遇2起以上的维权事件,其中排名前两位的维权事件为过度收集个人信息(47%)和泄露个人信息或隐私(37%)。

跑分活动(出借支付码、银行卡赚取佣金)明显下滑,遭受损失的受访者比例从47%降至16%。2020年的调查显示,参与跑分活动较多的群体为家庭主妇、农民、学生等群体,今年下滑明显。同时,参与网络赌博的人群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从去年的4%降至2%;参与过网络赌博但未遭受损失的人群比例也上升了4个百分点,达到46%。报告还显示,与虚拟货币相关的非法活动持续活跃,约有7%的受访者参与过虚拟货币投资,其中高收入人群参与率更高。调查显示,月收入2万元的人群中,有10%的人参与过虚拟货币投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