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的前世今生:从银行卡发展看其核心处理对象的演变

2024-07-23
来源:网络整理

银联是大家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网上介绍银联的文章不计其数,但为了内容完整,我们决定分享一次,可能和大家看过的以往文章有所不同。在详细讲解银联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银联的核心处理对象——银行卡,以及它在我国的前世今生的发展。

1979年秋季广交会,为了方便与会外宾交易,中国银行与东亚银行签订了代理“东亚VISA信用卡”取现协议。这是外国信用卡首次在中国大陆使用,虽然用的方法很奇怪——信用卡取现。

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提出的《珠海市发展信用卡可行性报告》获总行批准。1986年,中国大陆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在珠海发行。从此,我国对这张长85.6毫米、宽53.98毫米的塑料卡的发展势不可挡。

中国第一张信用卡(注意没有银联标志)

我们知道,银行卡是一种“前端轻、后端重”的支付产品。什么意思呢?它看上去就是一张小小的塑料卡,但要让它发挥作用,需要部署很多硬件来辅助它。比如商户需要投资POS机,人口密集的地方需要设置ATM机。否则,这张既不联网,又吐不出钱的塑料卡,怎么用来交易呢?

早期的POS机和ATM机都是各家银行各自安装的,所以90年代我们去商场的时候,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收银台上排着好几台POS机,你刷卡的时候要用哪家银行的POS机,这种银行独立运作的方式,不仅维护成本高、效率低,也给商户带来了不少麻烦。

因此,1993年,我国启动了一个对今天的银行卡支付行业影响巨大的项目——金卡工程。金卡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信息卡和现金卡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其实本质上是一个推进货币电子化的工程)。

金卡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协调各银行之间的利益矛盾,推动银行卡互联互通(朱镕基总理对此作出了明确指示)。单靠央行的行政管理职能,很难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互联互通”四个字的实质,就是要建立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制定相关业务和技术标准,协调解决发卡机构、收单银行、中介服务机构等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各银行联合起来,于是央行牵头成立了银行卡信息化领导小组(其实改了好几个名字,比如最早叫全国银行卡办公室),对如何加速推进金卡工程和银行卡应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卡联席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以公司化方式运作,推动银行卡支付应用。

这个“全国性银行卡联合组织”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中国银联。2002年3月,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85家机构在合并18家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的基础上,共同投资成立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上海。

事实上,银联总部的选址,早期曾有过几个备受争议的选项:北京(靠近央行)、上海(中国打造的世界级金融中心)、深圳(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信用卡的发源地),最终决定设在上海。

银联的主要职责有哪些?银联主要负责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简称CUPS),提供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相关的专业服务,制定银行卡跨行交易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

好了,以上就是中国银行卡和银联的由来,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CUPS的工作原理。

1. 支付交易流程

像银联、Visa,都是银行卡清算组织(也称卡组织)。卡组织的职责是作为基础设施,连接整个银行卡支付和清算结算流程。说得粗略一点,卡组织就像一个外包的会计公司,在银行卡支付场景中帮助银行和商户记账。账目清楚后,在各方约定的时间进行实际资金结算。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交易流程”,后面再看“清结算流程”。一个典型的信用卡支付流程如下图所示(忽略图中的结算流程):

2. 清算流程

银联有两种清算流程:

我猜你看了这两个清算指令还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我们来解释一下吧。我们先来看“跨行清算”,这个清算过程的收款人和收款人分别是发卡银行和收单银行。如果银联只是一个纯粹的清算机构,那么它只需要完成“跨行清算”就行了,因为收单银行跟商户结算多少钱、发卡银行从持卡人身上扣多少钱都不是银联的事。银行和客户(持卡人、商户)之间具体的结算是银行自己的事,理论上银联只需要在银行之间记清账就可以了。

但银联不是这样运作的,银联连接的也是商户。银联把连接的商户称为“直接商户”,把通过收单银行(或收单机构,以下统称收单银行)连接的商户称为“间接商户”。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从信息流的角度看,是这样的:

说到这里,两者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因为间接商户的收单明细已经被收单银行记录在案,银联只需要把打包好的金额结算给收单银行,收单银行再跟商户进行明细结算,也就是说,银联只做“跨行清算”;但直营商户的账目全部都在银联这边记录(除了银联,其他人都不知道商户的具体收单明细)。如果银联不跟商户结算,那商户把钱跟谁结算呢?所以,银联跟直营商户结算的过程就叫“收单清算”。

讲完了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上面的解释,就会明白,所谓的“收单清算”,就是银联代替收单银行的职责,真正为商户进行资金结算的过程。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继续看下去。

其实挺别扭的,理论上清算机构不应该接触商户,清算机构应该专注于服务金融机构,不然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了,公平不公平先不说,这个逻辑就足以让不少产品经理摸不着头脑了。

说清楚了银联的清算种类,下面我们来谈谈银联的清算方式。

银联的清算方式为“多边净额清算”,每天在银联系统的每日割线后(所谓每日割线,简单来说就是以某个时间点为界,作为当天工作日与下一工作日的交汇点,银联每日割线时间点为23:00),前一个工作日的所有交易都会进行一次多边净额清算,形成两种清算结果:

我们先讲清结算流程,再讲结算流程,讲完清结算流程之后,我们再举个例子,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清结算流程。

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_清算支付和结算支付_获取收款清算行行号

3. 结算流程

在银联清算系统内部流通的只是数据流,那么发卡银行与收单银行、收单银行/银联与商户之间真正的资金交割是怎样的呢?看过我们之前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答案是通过大小额系统。具体如下:

让我们逐一看一下。

4. 什么是银行间清算?

说到跨行清算,就和大额支付体系扯上关系了,中国银联是大额支付体系的“持牌参与者”,作为“持牌参与者”,银联拥有很大的权限,可以直接操作别人的清算账户(既可以贷记别人的清算账户,也可以借记别人的清算账户,这种清算业务在大额支付体系里叫“即时转账业务”,只有持牌参与者才能叫即时转账业务,记不住的话可以看我们之前介绍大额支付体系的文章)。

银联的清算账户开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这个清算账户是一个“特许账户”,银联的业务系统直接对接全国人大,帮助银联参加行进行银行卡跨行交易的资金清算。跨行清算的流程简单来说就是:

银联系统在完成每日切分后,会对上一结算日的所有银行卡支付交易进行一次“多边净结算”(不懂多边净结算的朋友请阅读我们之前的文章)。由于是多边净结算,银联可以形成以银联为一方,其他参与主体为另一方的即时转账业务报文,然后发送给大额支付系统。

大额支付系统核对无误后,提交SAPS进行实际资金划转

对于已完成的即时转账业务,银联将收到“即时转账完成”的通知短信,相应会员银行也将收到“借记/贷记”通知。

当大额支付系统参与方流动性不足时,银联和会员银行会收到即时转账“排队”的信息,此时“差额付款人”应采取措施解救排队(差额付款人可能是银联,也可能是会员银行)

若在大额清算系统“清算窗口预关闭”时,队列中的支付指令无法处理,银联将收到该笔即时划转“取消”信息,视为当日清算失败,下一工作日银联将对失败的指令进行合并,进行“多边净额清算”,再提交大额支付系统,如此反复。

简单的示意图可能是这样的(假设贷记银行为中行&银联,即中行&银联清算账户中的资金增加了;借记银行为工商银行,即工商银行清算账户中的资金减少了):

上图中,有一条资金流从工行流向银联,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意味着有一个商户是银联的“直营商户”,该直营商户产生了一笔收单工行发行的银行卡的业务,这笔钱在银联的清算账户里结算后,银联会通过小额支付系统结算给商户。

5. 什么是收单和清算?

上面我们讲了什么是收单清算,在跨行清算过程中,发卡银行的一部分资金会结算到银联的清算账户中,在后续的收单清算过程中,银联会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将这些资金结算给商户(直营商户)。银联也是小额支付系统的“持牌参与者”。银联与商户的结算在小额系统中被称为“银联代理收单机构清算商户资金业务”。如果你记不住,请自行查阅。

关于小额支付系统的清算流程我们就不细说了,一般情况下,当商户银行收到小额支付系统的“差价结算完毕”信息后,会将款项记入商户账户,然后等待小额支付系统按时结算。

6. 举个例子

说了半天,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把支付、清算、结算、直连商户、间连商户等概念串起来,假设以下两个场景:

就像小学生做题一样,我们把这两道应用题分开来做。为了更容易理解,我们不会用“借方”和“贷方”来表示会计逻辑,而是直接用“+”和“-”符号来表示:

场景 1:

场景 2:

上面的计算过程我们就省略了,图中黄线其实就是各方清算账户余额的增减。我们举的两个例子是相对独立的,所以比较简单易懂。如果复杂一点的话,其实各个银行的清算账户之间都会有交易,这时候就需要把上面的表格合并到一起再计算,才能得到一个最终的多边净余额结果。越是用文字描述就越让人困惑,所以我们就不多加不必要的细节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折磨自己,但是程序员就容易多了,写段代码玩一玩就一目了然了。

(文章转载自:)

(视频《远离电子诈骗和网络诈骗 守护人民福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