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冰
截至2月19日,支付牌照已缩减至193张,近期央行又撤销3张支付牌照,整体来看,今年以来已有8张支付牌照被撤销,意味着2023年伊始,已有8家支付机构“退出市场”。
博通咨询高级金融分析师王鹏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行业整体来看,支付行业‘洗牌’加剧,正在加速出清。从2022年支付牌照的换发情况来看,一些管理不善、不合规的支付机构正在逐步退出市场。随着本轮牌照换发结束,未来支付行业牌照数量将趋于稳定。”
3家支付机构牌照被吊销
根据央行最新信息,被取消支付许可证的机构分别为江苏飞银商务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银商务)、山东银利支付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利支付)、百联优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联优利),取消原因均为不再续期。
事实上,按照正常业务要求,上述三家机构应于2023年1月5日完成续期。但在央行同日公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期公示信息中(2023年1月第五批),并未公布上述三家机构的续期结果。
从支付牌照业务类型来看,百联友利的业务类型为互联网支付(全国性);飞银商务和银利支付的业务类型均为预付卡发行及受理。
上述三家支付机构中,百联优利受到广泛关注。2022年11月18日,百联优利因未落实防范电信诈骗风险相关要求、未落实商户实名管理要求、未落实商户结算管理要求、未落实外包管理相关规定等四项违法行为,被警告并被处以罚款合计6489万元。
除了罚款金额高昂外,此次罚款原因“未落实防范电信诈骗风险相关要求”,是近年来央行对支付机构开出的罚单中较为少见的违规行为。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反电信诈骗相关规定的实施,预计未来监管部门对未落实防范电信诈骗风险相关要求等情况的处罚力度会更加严厉。”王鹏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根据统计数据,反洗钱和未落实商户实名制、未达到结算管理要求是近年来机构被处罚的主要原因。这也体现出监管对合规的要求更加严格和深入,机构若不以合规为底线严管业务,屡屡受罚将影响其支付牌照的续期。
支付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放眼支付行业,自2011年发放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以来,央行共计发放支付牌照271张,截至2023年2月19日,数量已缩减至193张,累计取消78张。以2023年为样本,除了上述三家支付机构牌照被取消外,央行早前还公布了5家支付牌照的取消名单。整体来看,今年央行已取消了8张支付业务牌照。
记者分析,2018年至2022年,取消支付牌照数量分别为9张、1张、4张、9张、23张。同时,随着支付牌照总量减少,支付机构股权交易也趋于频繁。例如2023年,央行公布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牌照信息变更,同意北京市交通卡有限公司主要出资人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王鹏博总结称,支付许可证被取消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支付机构存在严重违法行为,支付许可证不予续期,并被强制取消;二是支付机构不再从事相关业务活动,主动申请取消;三是按照《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机构进行业务合并。
“当前,支付机构整合已进入‘深水区’。”易观金融行业高级顾问苏晓睿表示,近期央行取消支付牌照,是支付行业洗牌和优胜劣汰加剧的体现。随着尾部支付机构不断被淘汰,支付行业正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行业支付机构更需要居安思危,除了基础支付服务外,还应结合现状和市场需求,考虑在解决方案、增值服务等差异化路径上寻求突破,通过为实体经济提供创新优质服务,不断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
(乔川川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