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是微信现在最重要的东西,它不仅承载着腾讯连接万物的愿景,更重要的是承载着未来的可能性,未来微信会从一个聊天工具成长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生态平台。
小程序作为微信为扩展自身能力而构建的平台生态,自然要不断完善开发环境,培育开发者氛围。
微信上线一年半来,通过能力的发布和迭代,不遗余力地优化开发环境。更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在培养和吸引开发者及潜在开发者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微信与教育应用联盟等合作推出开发课程,举办高校微信小程序开发大赛等各类小程序开发大赛。
事实证明,当我们拥有像微信一样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场景渗透率的时候,这种开源竞赛所带来的效应和影响力也得到充分释放。
发展环境,生态竞争致胜关键
一个没有开发者作为根基的生态系统,就好比一块没有人耕种的土地,无论它多么辽阔、多么肥沃,最终都会变得荒芜。
从社交电商到小游戏,在微信正式打通小程序商业化路径后,谷歌、苹果、百度、阿里、国产手机厂商等“轻应用”生态的玩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重新布局。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且难以打破,巨头、创业者纷纷将目光投向小程序、轻应用,这些是在现有头部超级应用基础上构建的场景化应用生态,利用已有的头部应用用户基础,通过各类免安装的小程序服务于不同的场景,满足用户各类需求。
小程序或许真的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但在此之前,如何获得更多开发者的支持、占据开发者生态的制高点,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构建应用生态的手段和路径有很多种,但都绕不开开发环境的培育。移动操作系统就从侧面提供了一个范例。iOS 和 之所以能在众多 OS 中脱颖而出,无一不是为开发者生态的构建和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 AI 浪潮中的主流深度学习框架,无一不把吸引开发者、优化开发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毕竟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开发者的基础和活跃度才是让生态系统彻底火爆起来的关键。
但微信的生态与上述两者不同,微信有更完善的先天生态,小程序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微信能力的延伸,这或许会让微信无法成为一个操作系统,但也需要开发者生态的支持。
开发者的参与能够直接、快速的让一个生态繁荣起来,因为一个生态中只有拥有足够多样、优秀的产品和工具,才能吸引用户,用户带来的商业价值才能实现。 可以刺激开发者持续产出。
作为目前最为完善的生态系统,微信小程序也很早就开始培育自己的开发者生态。
大学发展大赛,微信的前瞻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奖开发大赛无疑是小程序最好的冷启动助推器,但微信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微信为推动小程序生态建设做出诸多努力,包括发布开发助手、开设开发课程、不分成扶持政策、开发者大赛等,其中持续数月的两场开发者大赛备受关注,分别是针对专业开发者的“微信小程序职业开发大赛”和针对大学生的“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大赛”。
当一个生态刚刚起步时,举办开发者大赛往往是最好的开端,首先明确可预期的奖金可以快速吸引一批开发者;同时通过开发者的头脑风暴,可以诞生一批优秀的产品。
对于小程序这种基于场景化服务的应用生态,尤其是在微信的社交网络中,开发与运营的结合非常关键。如何更好地激活长尾流量、更好地发现应用场景、更好地利用微信的关系链……这些解决方案都不是微信独自能找到的。
比如在5月份刚刚结束的比赛中,微信通过划定清晰的赛道,收获了8个不同领域的优质小程序作品,包括信用卡服务、跨境电商、快消品品牌CRM、健康工具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微信还能将这种影响力可控地扩散到自己想要推广的小程序领域,以这些优质案例为模板,启发和带动更多开发者让小程序更加火爆,让整体生态更加健康地发展。
而如果说到刚刚结束的首届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大赛,这无疑彰显了微信更大的野心和更长远的计划。
历时四个月的大赛期间,全国八个赛区共收到1800余件作品投稿,最终,来自清华大学的Yars团队凭借“游清华”小程序项目斩获特等奖,《双胞胎日记》、《听说无忧》、《电针治疗仪》等20余个项目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不过,与大赛不同的是,微信或许并不指望从本次大赛中拿出多少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爆款产品,而是看重它在高校中营造的发展氛围和长远影响。
Yars 团队荣获特别奖
因为作为聊天工具,微信虽然现在月活超过10亿,但并不代表它能一直屹立不倒。聊天工具是有生命周期的,就像微信当初能超越QQ一样。未来也很有可能出现新的社交工具来取代微信。这是一个必然的自然循环,微信要想跳出这个循环,不被取代,就必须自我迭代,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马化腾曾经说过,iOS 的体验不如 iOS 和 iOS 10,但它能保证长生不老,是因为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有太多基于设计的软件、应用、服务提供商,而这些软件、服务都和人息息相关,正是这些服务让人变得无可替代。
小程序是帮助微信突破社交产品生命周期、变得不可替代的关键。马化腾说,“我们想把微信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很多年轻人喜欢这个产品的服务,其他公司可以在微信上开发。”“小程序可以有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因为小程序是腾讯独立提供的一套开发工具,一套专有的代码集,是一个独立于H5、iOS等的全新开发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程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创新产物。
这一新的应用生态吸引了更多年轻开发者的参与,再加上微信在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地位,小程序自然成为新一代开发者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微信也借此机会与高校展开了多场合作,其中就包括这次的开发者大赛。
今天参加高校小程序开发大赛的这些大学生,几年后,或许就会成长为支撑微信小程序,甚至其他类型小程序应用的开发力量。
除了竞争,产学合作是一场更大的博弈
渐渐地,因为小程序开发在高校的火爆,加上与微信合作的催化,国内很多高校似乎正在成为这个新生态系统的人才基地。
事实上,微信在高校早已布局充足,早在2017年9月,微信就联合教育部新闻中心为30所高校上线小程序,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也开始“试水”,北大“校园指南”、武汉大学“智慧岛”等小程序成为基于微信的一站式校园信息服务载体,校内服务、学校管理等也都是小程序可以覆盖的场景。
今年1月23日,微信联合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中国高校微信应用教育联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所高校位列首批成员。据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在现有的小程序开发者中,20岁以下的开发者占比为18.8%,而20岁以下的开发者占比为5.5%。这也给了微信足够的信心。
校企合作与课程改革的路径,因为微信和小程序而愈发清晰。通过像腾讯与高校这样的合作案例,企业把科技和潮流带进校园,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同时让学生在学校接触到企业和行业技术的最新动态。本次高校开发大赛组委会主任刘强也表示,“把微信小程序等技术和理念引入学校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我们也在做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接受和消化这些技术。”
大学校园就像一个微型社会,有完整的生活场景和足够的用户样本,环境相对封闭稳定。在这种合作模式中,企业和学校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激情,将他们的思维带到实际场景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创新。
大学校园里从不缺少创新,也是很多创新和时代的起点,因为这些年轻人往往对潮流的感知更加敏锐。从国外的饿了么到国内的ofo,都是从校园起步的,抓住了一个时代的代表。如今,随着微信推出这个小程序生态,大学生也面临着同样的机会,但有了更成熟、更完善的环境支持。
因为微信本身就拥有令人羡慕的流量红利。此外,小程序的快速迭代和开放能力也在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更重要的是,微信正在逐步开放广告收益分成甚至是对月流水50万以下小游戏不分红的扶持政策……这些激励创新、鼓励发展的政策无疑会因为微信与高校的这一系列合作,在象牙塔里收获更好的成果。
让大学校园成为完美的“实验田”,也是真正的产学研结合。开发者大赛更像是一个促进学习的行动,是一个检验大学生小程序学习成果的舞台。在开发大赛之后,微信又推出了小程序“U计划”和“校园训练营计划”,这两个计划旨在投入资金和配套资源,支持校园微信生态建设和人才培养。
如果说小程序真的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步,那么微信与大学的这一系列合作,对于如何帮助年轻人更有效地参与、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个未来,是一个很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