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火爆,但什么是短剧?业内有很多描述:“地方小剧”、“小程序短剧”、“竖屏剧”、“付费短剧”、“一分钟短剧”……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传说中的“短剧”。
是一部视频形式的清爽小说,要跳转微信、抖音、快手小程序才能看,前几集免费,之后一元一集,每集一分钟,一连串大概有100集。
比看场电影还贵,票房跟电影差不多,业内人士根据抖音公布的内部数据推测,年营业额能超300亿,相比之下,2022年全国电影票房仅为300.67亿元。
近一个月以来,这样的想象让资本热血沸腾,与短剧相关的股票价格大幅上涨。
截至2023年11月22日,天威视讯、中概股月涨幅均超过140%,引力传媒、广博控股、嘉云科技等涨幅均超过60%。
资本未完的故事是,这门生意虽然看上去“丰厚”,但实际上赚钱难度很大,多位业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利润率不会超过10%。
90%的收入用来支付抖音、快手、微信的广告费,这些都是短剧火爆的背后推手。
一位短剧平台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短剧的命取决于流量,它可以让你一夜暴富,也可以让你一夜血本无归。
他说,就像电商和商家一样,“如果我们不支持你投入,你的产品一个月就卖几十万,但是如果我们支持你,就是几千万。”
一位业内人士解释,按照抖音的流量竞价机制,短剧的获客成本其实是与电商、直播、游戏等行业竞争的结果,短剧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客,这是其崛起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其他行业的流量付费能力正在减弱,他们的流量付费能力影响着短剧的未来。“如果明年直播又火起来,或者那些头部直播打赏主播又愿意打赏,他们就会用更高的出价抢占更多的流量,这样就会真正终结短剧的未来。”
目前,行业领先者都在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以抓住这个机会,将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上,从而摆脱对流量的依赖。
11月下旬,疯长的短剧迎来新一轮监管,国家广电总局再次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行动。
各大短视频平台纷纷下架大量违规短剧,封禁大量违规发布短剧的账号。咪蒙团队制作的短剧《黑莲花修炼手册》因“渲染极端报复性不良价值观、以暴制暴”被平台下架。
一位短剧平台创始人告诉南方周末,去年11月就已经开始监管,平台从2023年3月起也将要求“播前审核”。一年来,“每一集都会审核,审核过后不管过不过,都会给你明确指示,比如亲密戏太多了等等。”该创始人还因修改建议太多而放弃了一两部剧。
由于行业内大量公司都是从网络小说平台转型过来的,大部分公司都配备了“自审员”,“总体来说,对我们影响不大”。
在他看来,监管是好事,现在大家都在等广电总局出台《网络微短剧创作制作及内容审查细则》,有了它,就会减少因为审核不过关而造成的投资浪费。
广电总局自2022年11月下旬开始开展严厉打击网络短剧专项行动,清理网络短剧2.5万余部共计136万集,清理含有违法违规内容的“小程序”2420个。自2023年3月至今,清理低俗有害网络短剧35万余集,分级处置相关“小程序”429个、2988个账号。
01 西安成为大型短剧中心
西安已成为全国短剧重要产地。(南方周末记者罗欢欢摄)
“不好意思,我嗓子沙哑了,”李涛每天要见十几拨人,“陈欧昨天飞到西安了,他是聚美优品的陈欧,还有一些有国企背景的公司找我,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李涛是风行工作室的创始人,风行工作室原本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影视公司,之前主要做信息流广告,偶尔接婚礼策划,去年实在接不到活儿,就转而拍短剧。
抖音每周都会发布广告消费榜单,上榜的剧就算爆款。过去一年,李涛拍摄了14部短剧,其中9部上榜。
尤其是《无双》,上线24小时票房突破5000万,8天广告费破亿,成为今年的“剧王”,一夜之间,风行成为业内“最火明星”。
李涛做信息流广告时,西安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信息流广告拍摄团队。短剧火爆后,西安也从信息流广告制作基地转型为短剧中心。李涛说,“有时候榜单上十个爆款,九个都是西安的。”
李涛今年年初把办公室搬到了西安丝路中心,这里有270度全景落地窗,可以俯瞰整个浐灞生态区。
他视此地为福地,“搬来后,戏就开始红了。”来看戏的人越来越多,他便买了一张大茶几,准备了全套茶具,模仿南方商人给客人泡功夫茶。
茶几旁摆放着一个由平面设计师亲自设计的“销量爆款”,风行成名后,这种爆款卖了上百个,全部被同行“求好运”的同事买走。
来喝茶的人最关心的,是爆款有没有暗号。李涛的答案是“剧本”。好剧本加好制作等于大爆款,好剧本加烂制作等于小爆款,烂剧本加好制作,未必一定爆款。
有人根据《无双》重拍,“只是调整了人物名字,连演员的标点符号都一样,仍然能火,说明剧本真的很好。”李涛说。
他每周能读几十个剧本,并练就了一技之长:“看完第一集,就能猜出接下来十几集的内容。”
对于这些制作团队来说,只有拍出一部爆款才有机会挑选到好剧本,而只有挑选到好剧本才有机会拍出更多的爆款,为了拿到好剧本,他们甚至愿意垫付拍摄经费。
但什么样的剧本会成为爆款呢?“这是一门玄学”,对于如何呈现好剧本,李涛更有信心。
他第一次找到拍短剧的感觉,是今年春节期间,正月初六凌晨3点,他看手机里的监控视频,发现两个股东正在办公室加班剪辑影片。
风行一共有6个股东,都是合作了十几年的朋友。李涛心里不爽,“兄弟们都在加班,我在家过年,这样不行,我就把其他人都叫过来,让他们一起去公司加班。”
凌晨四点左右,六个人在公司剪辑一段视频,第一段只有三分钟,节奏不够快,冲击力不够,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一方认为故事要完整,主线要讲清楚,另一方认为节奏要快,冲击力要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决定,“每人剪一个版本,看看效果怎么样。”
对比两个版本后,争议消失了。“观众通过短短两句话,肯定能知道讲的是什么。”李涛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道。“短剧的核心是节奏,如果很长,情感的刺激感就没了。”
短剧需要颠覆很多过去的理念,传统影视行业的经验也成为短剧的负担。现在,李涛更愿意启用在短剧中拥有丰富经验的演员,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成熟演员。
02 “差不多满意,但还不满意”
《无双》讲述的是男主角楚青帮助妻子东山再起,但事业有成的妻子却嫌弃丈夫,要与他离婚。但她不知道楚青的另一个身份是龙宫太上皇。
这部剧从来都没有解释过龙宫是什么,为什么拥有无上的力量,楚青为什么要隐藏身份,为什么要证明自己的身份,为什么不能直说……
李涛的体会是,没必要追求逻辑和理性,“很多题材都是虚构的,你不用管它是哪个朝代的,也不用去追究它是宋朝的还是唐朝的,就是一部古装剧,三宫六院,帝王与后妃们的故事。”
短剧的关键是控制观众的情绪,让观众有“差不多满足但还不够满足”的感觉,每集结尾都要有个小hook,让大家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首集和付费集是一部短剧的关键,李涛的经验是,首集一定要留住观众,付费集一般设置在最大悬念解开之前。
风行工作室的剪辑师平均每天剪辑1.6集,但首集和付费集通常要剪辑5到15天。剪辑师二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的要求是“每一帧都要有意义”,短剧不能水化。
李涛形容,好的编剧能稳定观众的情绪,每次都设下钩子,然后合理地解开钩子,让悬念一直留着,观众才不会失去耐心。比如男主被压了两集,情绪压得差不多了,就插入一个小反转,稳定观众的情绪。
这种高反转、高频率、快节奏的剧情,就是为了让大脑停止思考。“一想,我就失败了。”一位小品制片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事后想想,你会怀疑这些钱到底值不值。”
李涛介绍,“我们以分钟为单位,满足用户的需求。”节奏更快,精彩更频繁,曲折更多,情感更饱满。他认为,短剧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影视形式。“电影史上从来没有一部作品有如此强烈的戏剧力量。不管多好的电影,也不能一分钟一分钟地剪辑出来卖。”
相比于横店的专业拍戏团队,西安这些“一只脚踏影视圈的边缘人”拥有更多优势。
他们曾到横店参观,发现那里拍摄短剧仍采用传统影视手法,音频、视频分开录制,4K画质,现场用大型摄影机拍摄。
西安的制作团队有时四天就能拍完一部100分钟的剧,为了提高效率,画质和声音同步录制,画质为2K,拍摄摄像机全部是手持,没有用大型摄影机。
一些传统影视人也会来找李涛沟通,他明显感觉到“对方从内心是看不起短剧的,觉得自己是在拍大剧。但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降维打击,很多大团队一开始看不上,后来想做,发现做不出来,这是目前短剧很普遍的现象。”
不到一年时间,给李涛带来好运的办公室已是人满为患。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那天,李涛刚找到一间新办公室,“一千多平方米”。
03“主角要么是保安,要么是送餐员”
2021年王小树开始拍短剧的时候,没人看好,“最早拍短剧的那批人,以我为例,大概就是一批(失败者)。”
2020年,他创办了免费小说平台嘉书科技。“生意没有差到要倒闭,但也不算很好。”看到快手上的剧情大咖,他觉得这跟网络小说很像,“像《醉许》、《战神》这种我们擅长的小说拍成电影,应该会有市场。”
2021年7月,他拍摄了首部短剧《最强女保安》,连胶片都没用,就用了一台摄影机。“说是电视剧有点过分了,你想象不出有多简单。”预算是100分钟3万元。“他们甚至拒绝了婚礼项目,说太便宜了。”
他记得,包括嘉树科技在内,当时短剧公司大概只有四家,“短剧的主角不是保安就是送货员。”
他在重庆潼南找到了一位快手高手,“当时潼南有好几个团队专门拍保安,起了一个很土的名字,叫‘拍笑话’。”
为了拍摄这个小品,王小树从上海飞到重庆江北机场,又坐了三个小时的车,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小镇见到了女主角——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话剧博主。
“这个生意对我来说也很神奇,我不知道该怎么拍”,王小树又找来网红重新拍摄了快手上的热门内容。“当时不能说是在打磨,只能说是想延长时间,丰富对话,增加一些冲突。”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留出充值空间。“用户要看10分钟左右才能付费。整部剧只有30分钟,付费的感觉不好。如果能看50-60集,或者70-80集,用户的充值空间就大了。”
一切都很简陋,没有演员,“都是她爷爷、奶奶、表哥来帮忙”,场地也不贵,“就在一家停产的工厂门前”。
7月份的重庆天气很热,拍完照片要休息一会儿,王小树撑着伞蹲在厂门口4天,才拍完照片。
对方怀疑他是骗子,要求他一次性付清钱,并称:“快手上也发过类似的故事,你再拍还会有人看吗?”
王小树其实心里没有任何想法,心想“这也太粗制滥造了”,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
04 最受中老年人欢迎
《无双》上线24小时,票房收入超5000万,成为今年“剧王”。(截图/图片)
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为《最强女保安》购买了10万元流量,点播后在小程序上播放。之所以选择小程序,是因为比推广App要省事很多,毕竟用户下载安装的成本很高。
平台从他提现的充值中收取渠道费。微信小程序的渠道费已经涨到5-8元/百,抖音只收1-2元,但微信还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短剧的观众更习惯用微信支付,抖音需要跳级,这又会增加一道支付门槛。”
“《最强女保安》上映20天左右就赚了10万左右”,这让王小舒觉得这个模式还是可以的,“这么粗制滥造的电影还是会有人看的,如果拍得好一点,就能赚钱。”
一开始,火爆的短剧都是安保剧,受众也是“保安、清洁工、保姆”这“三保”人员,不过王小树通过背景调查发现,这些人未必都是低收入群体。
积累了数千万粉丝后,王小树创建了用户档案,发现其中一半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上。“大多数人可能认为人老了就不读书了,但我们发现,人老了读书反而更多。”
王小树四年多来每天都和这群人打交道,他觉得中老年人的娱乐生活非常匮乏。“年轻人活动多,没必要在网上消费。这些剧不便宜,每集大概六毛钱,100分钟也要60块钱。中老年人既有钱,又有空闲时间。”而且年轻人对网络非常熟悉,“随便搜一下就能找到盗版,短剧很难付费。”
短剧的进入门槛也很低,“不用思考、不用识字、不用琢磨,一切都摆在眼前”。
它完全采用了网络文学的分级制度,按照受众的性别,划分为男频和女频,两类人群的消费心理也有所不同。
女性剧的消费者都是奶奶级或者妈妈级,最受追捧的题材还是虐恋、甜爱。王小树觉得她们“对爱情的渴望还是很强烈的”,她们的婚姻可能就是这样,年轻的时候没有谈过恋爱,渴望被呵护,“可以说人这一辈子都需要被爱。”
男性观看短剧数量多于女性,男性向剧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战神》是最受欢迎的题材,其次是《女婿》。
自媒体“短剧自学室”根据抖音发布的流量排行榜统计发现,2023年1月至7月的热门短剧中,战神题材占比32.98%,排名第二的是女性向虐恋题材剧,占比仅为9.42%。
所谓“战神”,就是指拥有强大身份的人,隐藏身份,化身小人物,受到小人欺负,最后露出身份,进行反击。
王小树说,保安或者快递员会让观众更有代入感,“这些群体在现实中不受尊重,但在梦里却很强大、有地位。”他们能对主人公受到的压迫感同身受,同时又能从主人公的反击中感受到解放。“尊严是很多男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的东西。”王小树认为,短剧能让他们得到满足。
“素描是用来做梦的,梦是什么样子的?梦里他威胁你给你差评,你突然笑着说,‘其实我就是个富二代,就是来当个外卖员体验生活的。’一切是不是一下子就变了?”
《无双》将战神和女婿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男主隐瞒身份当女婿,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喜欢那个女人,强势的身份永远都会被公开。”李涛觉得“生活中被老婆或者婆婆压抑的人,可以在里面找到很大的解脱。”
05 意外的小利润
2022年3月之后,王小树突然发现整个行业开始飙升,“两三个月的时间,公司营收规模突然从几百万增加到几千万。”
抖音与微信在2021年底实现互通,短剧成为受益者。王小树说,以前从公众号买流量,第一天可能能回笼40%,抖音允许跳转到微信小程序后,“当天回笼率是100%”。
2022年3月,抖音还邀请短剧平台进行流量投资(即商家付费增加流量),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折,巅峰时期,抖音短剧投资流量消耗每天8000万。
王小树认为,短剧元年是2021年,当年6月,微信生态开放短剧投资。
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一大批短剧上线,如腾讯视频的《拜托!别宠我》第三季收入分成3249万元,堪称“短剧之王”。
不过这些短剧并非付费短剧,其商业变现依然依赖平台补贴,大部分投入仍是制作成本。《拜托!别宠我》制作成本高达2000万,广告宣传费用仅有几百万元。
本质上,这些短剧依然延续了长视频的商业模式,播出平台按照千人点击率与制作方分成。
付费短剧采用网络小说的商业模式,变现路径为用户付费点播,但90%以上的收入要用来支付广告费。
这一商业模式完全根植于网络小说的CPS模式,即版权方开放推广链接给分销商,分销商对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并通过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分发吸引用户充值,双方根据充值金额进行利润分成。
头部短剧公司大多之前都涉足过小说业务,比如中文在线、点众、华声等,都有自己的网络发行体系,是产业最核心的也就是版权方,掌握着最重要的资源——剧本。
它的上游对接的是风行工作室这样的制作方,版权方会给对方一定的保底费用,超过保底费用的部分,制作方就要承担,最终分成。
它的下游是点播分销商,版权方提供技术和内容,从充值中抽取15%的分成。也有短剧公司自己做分销。九洲文化就是一家做点播很厉害的公司,有300人的点播团队。
发行方是短剧行业最底层,也是最神秘、最低调的一群人。牟长青对几大头部短剧平台十分熟悉,他是“28推”短剧社区的创始人,这个社区的主要成员是短剧平台、发行方、制片方、编剧等。
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成功的分销商大多很低调,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功,因为怕被挖走。”他看到媒体报道短剧是由电商团队造假订单制作的,他认为这并不属实,“我所知道的主流短剧平台,包括他们的主要分销商,之前都没有搞过电商造假订单。”
分发是一个很耗资源的行业,“擅长分发的人,大多和平台关系都很好”。
投资回报率指的是用户购买流量后充值的钱。牟长青介绍,“信息商投资流量,如果是私域电商,当天能收回60%到80%的投资就不错了,因为私域是靠后续的逐步投入,直播如果当天不收回投资就亏本了。投资回报率要达到150%才赚钱,相比之下,短剧的投资如果做得好,能达到130%。”牟长青说,短剧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当天收回投资的项目,很多有实力的发行公司选择做短剧,“以为能抢到这块蛋糕。”
“短剧内幕”创始人严敏也从事过短剧发行业务,他与牟长青的看法不同,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部短剧能取得120%的投资回报率实属不易,“能取得如此回报率的剧,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神剧’了。”
投资短剧其实很难赚钱。严敏说,“只要收益率超过105%,我们就会继续投入。100元广告费、105元充值费、支付给腾讯的5元,人工成本其实是亏损的。”
他解释,投资关键是上量,如果你充值1亿,利润率只有1%,还能赚100万;如果你不上量,充值10万,利润率10%,盈利就只有1万,还是亏损的。
抖音的流量投入体系可以设定回报率,比如先投入10万元,回报率是110%,只有当用户充值11万元,才会触发下一轮流量投入,分销商在保证不亏损的情况下,会尽可能扩大规模。
严敏说,分销是一个人工成本高、利润薄的行业,“五六十个投手的小团队,不会受到重视,只有超过200个投手,才有利润。”在整个产业链中,分销商的门槛最低,利润也最薄。
对于短剧来说,内容为王,版权方的门槛最高,最能赚钱的也是版权方,他们只能提供技术和内容,而投资成本则让发行方承担。
制片方也承担风险。王小树说,“一个月拍30部剧,内容成本1000万,如果票房不到1亿,不是亏了吗?这还不包括平台自己的人力等费用,如果只是内容成本,大部分平台还是会亏的。”
06 真正的赢家只是流量党
短剧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王小树做了一些计算,根据抖音此前公布的日消费数据,短剧每月的流水在20亿左右,对应新剧约700部。一部剧的制作成本在30万元左右,平均每部剧300万元的流水才刚刚盈利。事实上,最火的剧集抢走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绝大多数短剧的流水都在300万元以下,也就是说是亏损的。
牟长青说,“很多媒体以为充值3000万就能赚3000万,如果按照投资回报率110%,毛利就只有300万。”扣除各种成本后,利润只有100万。
严敏认为,“那些人故意说得那么简单,就是为了赚钱,让别人来投资。”一些传统行业的老板误以为,几十万的投资,就能带来几千万的收入。
短剧行业真正的赢家,只有拥有流量的人,绝大部分收入被抖音、快手、微信瓜分,留给行业的利润只有10%左右。
制片方拍摄一般都需要付费。“最近付费太多了,现在有点害怕了”,西安格物千帆的老板李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拍一部短剧的付费金额就超过100万元。
相比版权方给出的最低制作费,他们付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质量。“我从你这里赚十万或者八万的制作费,毫无意义,我要的是分成。”他向南方周末记者问,“五万和五百万,你要哪个?”
他入行短剧圈不到半年,这是他投资的第一部短剧,“我觉得这次一定能赢。”就算没赢,他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爱好买单而已。
Li Tao比新移民更加谨慎。他希望能赚到更多稳定的钱。
Xi'an Mu Niu Liu Ma和电视的老板Chen Nan已经制作了三个热门歌曲:“甚至没有排名第三,排名第一和第二。”
在电影或网络戏剧行业中,球队通常是临时的,但是短戏制作公司需要组装生产。
Li Tao承认:“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个行业中不到10%的人实际上可以赚钱,而90%的人却丢了自己的榜样,说他们在第一次命中之前开枪射击了九场短剧,但每个人都只看到'狼吃肉',而不是'沃尔夫被殴打'。”
2023年10月,Chen Ou宣布他在一个月后积极观看短暂的比赛。
11月26日,著名的香港导演王在短剧的开幕式上出现了。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