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制造的热潮中,各类新造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虽然其中有一批在潮水退去后销声匿迹,但科技公司与车厂的合作依然层出不穷,尤其是各大手机厂商也纷纷入局,让人不禁疑惑: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就像是造手机一样,两个行业之间难道没有门槛吗?今天,疆哥就来跟进小米汽车、苹果汽车以及“鸽王”FF法拉第未来的最新进展。
1. 小米汽车
早在2021年,雷军就宣布启动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作为自己的“最后一次创业”。两年半后,小米造车已进入加速研发阶段。据悉,小米汽车近期已启动交付中心的筛选,而据小米汽车供应商一汽富维透露,目前小米首款车型已完成报价,预计2024年上市。
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小米在2024年推出首款汽车无疑不具备任何时机优势,但或许可以凭借用户基础、生态优势、雷军个人魅力三大优势一举拿下。相信不少消费者对小米汽车充满期待,因为性价比极高。就像小米手机在推出新品时经常使用的宣传语一样,不知道小米汽车会不会成为“年轻人的第一台XXX”?此前小米已经辟谣“小米汽车14.99万元起,续航里程800公里”的传闻,但网友们仍在积极绘制小米汽车的非官方草图,不知道小米汽车最终会交出什么样的答卷呢?
2. 苹果汽车
与小米汽车不同,苹果汽车的定位是高端、颠覆性的。如果追溯苹果汽车的起源,其汽车项目代号为“泰坦计划”( ),早在2014年就已公布。时隔这么久,关于苹果汽车的消息依然很少,这可能也与苹果汽车“激进”的目标定位有关。据悉,苹果汽车将颠覆传统车辆的设计,支持完全自动驾驶,没有方向盘和刹车。
苹果除了与特斯拉争夺人才,以及与韩日车企谈判的多起报道外,近期还公开了5项与汽车音响相关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空间音频、头枕、手机连接等方面,从这些专利中我们可以看到苹果正在颠覆传统的汽车设计。
相比自动驾驶技术的重大革新,提升用户的音频体验显然是更容易实现的阶段性目标。苹果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希望苹果在汽车领域能像在手机领域发布 4时那样惊艳,而不仅仅是“新瓶装旧酒”。
3. FF 法拉第未来
贾跃亭曾是乐视老板,多次创业成功,但造车却成了他人生的一道坎。今年5月,法拉第终于宣布FF 91 2.0正式上市,售价约220万元人民币,全球限量300台。不过新车量产也一波三折,分为三个阶段,分批交付给已全额付清购车款的用户。
不出意外,今年6月,法拉第未来宣布FF 91第二阶段交付从今年第二季度末推迟到8月底。贾跃亭在微博上表示,造车团队产业化和融资能力不足是导致交付延迟的两大主要原因,同时表达了“全力推进FF中国落地项目”的决心。FF团队量产能力有限是事实,但说到“融资能力有限”,像贾跃亭这样用PPT造车的概念不断吸引资金的人并不多。或许,当鸡啄米、火烧锁、狗舔面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FF 91大规模交付的那一天,而这辆车最大的优势或许就是:永远保持无限可能。
可见,虽然不少消费者期待科技公司进入汽车制造业,但这样的“跨界”想要成功还需要时间。曾有专家表示,“随着发动机和变速箱两大核心技术壁垒的消失,未来将有大量企业进入电动汽车领域,造电动汽车将像组装手机一样容易。”不过,这也说明,不少新能源汽车厂商只是在做组装厂的工作。
确实,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包括三电在内的核心技术都可以通用,比如电池,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电池,已经供应给很多车厂。可以说,只要有钱,在成熟的产业链上就能找到电动车的每一个零部件和合适的代工厂。相比自己建厂,代工厂生产在时间周期、设备等方面都更“划算”,而这种没有核心技术壁垒的组装式造车,也必定是小米汽车、苹果汽车未来的样板。
毕竟,苹果的手机、电脑等产品都是OEM模式,在缺乏汽车制造经验的情况下,草率建厂生产汽车的风险和成本更是不可控。至于小米,在手机业务上也经常被诟病是“没有核心技术的组装厂”,罗永浩甚至公开指责所有手机厂商都是组装厂,核心技术都是供应商提供的,没有吹牛的资格。
在中兴、华为等品牌受到制裁后,国内不少科技企业开始意识到创新自研的重要性,避免核心技术“卡壳”,才能长远发展。手机业务如此,为何不少厂商转战汽车行业后,似乎都忘了技术自研的重要性?如今不少新能源车型主打“智能化”,OTA升级是一大卖点。所谓OTA,简单来说,就是车载系统的在线升级,包括软件升级、固件升级。
就像手机升级时,往往会引入更多新功能。支持OTA升级的汽车也表明“可玩性”更高。其中,软件升级包括车机系统UI、交互、软件、语言控制功能等方面的优化,而固件升级一般很少见。只有汽车进行大版本迭代时,才可能涉及硬件重定义。目前,大部分新能源厂商也主要专注于软件层面的研发,比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车联网等。
然而,“软件定义汽车”、“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化”是不是汽车行业最好的发展趋势?单从OTA升级来看,不同于手机版升级后不喜欢可以回退,如果汽车因为在线升级而出现Bug,无疑会增加上路的潜在风险。更重要的是,如果在电池、电机、电控、芯片等方面缺乏核心技术,仅靠内外饰设计的创意,车企又如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壁垒?
回顾中国传统燃油车发展的早期,发动机来自三菱,变速箱来自爱信,但最终只有吉利、长城等掌握了自主创新技术的品牌,才得以在大浪淘沙中持续发展。如今,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虽然目前已经具备了诸多技术,但自主新能源品牌也不应该放弃在三电技术、高压平台、自动驾驶、芯片等方面的努力。“智能化”不能简单是手机生态圈移植到车机系统,而是汽车本身作为驾驶工具的核心技术没有突破。
总之,当电动车企业变成组装厂,造车就像造手机一样,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到了比较成熟、产业链资源供给比较齐全的阶段。不过,江戈始终认为,自主品牌还需要吸取教训,不断提升核心技术自研能力,这样才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真正积累超越合资品牌的优势,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创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