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我加入了一个学生社团,一个戏剧社团。我们在那里呆了三年,一起排练了很多戏剧。印象最深刻的是《暗恋桃花源》。我演的是一个路人,但我却上了戏剧的海报。我深受感动。我感到非常自豪。
后来,我离开了读书的城市,也离开了话剧社。十几年来,我们各奔东西,在社会上打拼,有好有坏,但因为共同的经历,我们互相帮助。微信群很活跃,封存的记忆带来了凝聚力和团结力。
有时候,一些朋友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群里大家一起分析讨论,最后得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最后有钱的有缘,有人缘的也有缘。
这感觉太棒了,太真实了!
后来我作为教会同工、作为普通信徒,去过很多教会,有培训的,有接受培训的,有参加聚会、牧养的,都表现出一种很深的同质性,就是没有太大的差别,没有多样性,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牧师讲道往往平淡无奇,不厌其烦地唠叨劝诫,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几节熟记于心的经文。我以前总以为是因为自己的心没有驯服,没有委身,没有将自己的灵魂交给牧师,所以才会挑剔。后来我才明白,我委身的不是某一位牧师或某个教会,而是基督。所以我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我并不指望牧师能讲出智慧的话,能开导我,能启发我,我只希望在教会的讲台上,能得到贴合我人生的朴素话语。
我参加小组讨论的时候,发现所有成员都坐在一起,小组长拿着门徒训练资料,给大家程序化讲解,之前是固定的破冰游戏,之后大家就言不由衷地发言,说一些琐碎的苦难,让大家为之祷告。一开始还很积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具体遇到了什么难处。但后来发现,没有人能解决。最后讨论毫无意义,只能交给神,说会祷告。这是很无效的沟通。
我研究了一下,发现原因就是教会成员太过同质化,大家身份都很单纯,来自很单纯的社会阶层。当我真诚地提出一个话题时,大家基本都是从同一个角度去讨论,不从各个角度去讨论,就不会有实际的成果。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把实际的问题拿出来跟小组、跟教会去讨论,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样做是没有效果的,是徒劳的。
在我大学戏剧社的微信群里,我发现大家对一个人的问题分析的角度不同,有的人给出的解决方案很极端,有的人给出的方案很无用,但是经过有效的讨论,大家就能知道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所以讨论是有效的。
教会也有很多微信群,但我发现大多数人除了复制粘贴,就只是转发激情文章、心灵鸡汤文章、伤感文章。比如激情文章中很多讨论的都是世界潮流、国际大事等等,让他们忽视了生活的细节,忽视了真实的自我。在我看来,这种微信群里的讨论是最让人讨厌的,因为毫无用处。争论很多,却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现实社会,离开了基督徒赖以生存的社区和工作环境。很多时候,基督徒懂天文地理,知道尼泊尔基督徒殉道者的故事,却不知道有多少公交车从自己家门口经过,这离信徒的生活很遥远。
教会的同质化不是自然现象,按照教会发展的规律,包括耶稣的门徒在内,都是有鲜明个性的,每个人在性格、职业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样形成的教会共同体是社会的缩影,教会是一个小社会,信徒所拥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可以解决个别信徒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当前中国教会的信徒构成是高度同质化的,基督的品格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但是我们常常误解基督的品格是“千篇一律的”,所以我常常看到的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为教会增加共性、消除个性而祷告。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教会是不正常的,是有缺陷的,在转型社会尤其明显。这使得教会成为一个没有效率、没有生命的公民社会,不能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社会功能:比如说到教会的社会责任,几乎所有的教会都提倡做,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慈善,只是希望哪里有地震,就去救人、捐衣服等等。
我认为,教会同质化的形成,源于神学与教义,单薄、同质的神学导致中国大部分教会的教义单一,形成内部闭环的教会生态,带有普世的社会诠释模式,像擀面杖上的一块肉,新鲜的社会常识进不去,而留在教会里的人往往也基本同质化,因此教会无法完成内部的更新与进步。
身为一个普通基督徒,我深感这是很多人的感受。我希望教会更加人性化、多元化、个性化,丰富教会生活。也希望讲台上所传讲的不是封闭的,不是一套理论和无力的教诲,而是开放源代码的信仰密码,让每一个信徒因着基督徒的良知和圣灵的启示,自发地书写和拓展,因为人人都是祭司,人人都与耶稣基督有着亲密的关系,可以用亲密的关系来书写、拓展、阐释和活出自己的基督徒信仰,是丰富多彩而美好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督徒,我希望教会里多一些意外和突发事件,多一些紧张和热闹,少一些程序化的小组聚会和灵修,少一些刻意的压抑和痛苦,多一些发自内心的微笑,多一些来自神的释放和平静。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主亲吻大地,基督徒们正在恢复身心,准备迎接清晨的欢呼和漫长的人生旅程。愿神兴起活的教会,事奉活的圣灵!